分享

失魂落魄的“当代艺术”

 WQ_AI_LYS_999 2023-11-12 发布于上海

图片左小祖咒 《我也爱当代艺术》 2007年

/杜曦云

语言是存在的家。“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 强调的是时间而不是价值取向,这个词的漏洞很明显,任何产生在当代的艺术产物都可以自我确认是“当代艺术”。

撑开艺术天空的,是一个个彼此相异的艺术家和作品。即使发现彼此间的相似,也往往只是“家族相似”。这是寻找“当代艺术”的普遍性时遭遇的窘境。

“当代艺术”目前残存着模糊的价值取向:推崇自由和真诚,追寻真相和真理……当代艺术家之间、艺术作品之间,也毕竟有重合之处:更多体现在可以感知却难以言传的气质和趣味方面。但这些特点,很可能越来越流失殆尽,尤其在这个剧烈震荡、混乱激增的时代。

世道人心未必是进化的,世界未必会越来越好,当代正在发生的未必是好的、对的。

在粉饰型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当代艺术”这个词已接近无效。“先锋性”在这个物质过剩、精神慵懒的时代又似乎难以为继。莫衷一是、无从下手的尴尬现状,可能就是难以回避的真实状态——大家都找不着方向了。

图片晚年的杜尚

“当代艺术”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达达主义”, 潜藏在“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为主线”的现代主义艺术内部,在虚无主义盛行时伺机释放,在现代主义艺术饱满丰盛、瓜熟蒂落后爆发。挣脱现代主义秩序后,以观念为内驱,表达方式无边开放,是当代艺术最具解放性的一面: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但多年以后的今天,似乎所有的表达方式都已司空见惯,难以让人兴奋。社交平台发达、信息区隔消解,人人都在成为15秒钟的明星,以及其它原因,让当代艺术从业者们的表达半径在收缩,表达意愿在下降。

和其它领域相比时,艺术的最不可替代性依然是美学。在“整体迷乱”的当代艺术界,任何作品只要在美学方面和以往的艺术有差异,就可以被收纳进“当代艺术”里来。“当代艺术”试图颠覆和超越“现代主义艺术”,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当代艺术”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悬离“现代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回流,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现代主义艺术的高度早已矗立,无法超越: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

于是我们看到,在目前这个“当代”,大量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实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和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们的高度相形见绌,平庸媚俗、浮华空洞,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金融而艺术,被金融始乱终弃。

是不是“当代艺术”,并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是不是“艺术”,也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

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定义是: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永恒和不变的,是什么?

                     20231112日于北京

图片

马列维奇 《绝对主义的创作:白色上的白色》 1918年

图片

伦勃朗 《浪子回头》 262×205cm  布面油画 1663-6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