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传承之路#——靳瑞教授治疗焦虑症经验

 岐黄事业图书集 2019-11-25

广泛性焦虑综合征

广泛性焦虑综合征(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客观上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或对不幸事件的担心和害怕,其焦虑和烦恼程度与显示情况不对称。

      中医学古文学中并无广泛性焦虑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该疾病可归为“郁症”、“惊悸”、“怔忡”、“脏躁”等范畴。多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建立,焦虑症的治疗日渐受到关注。它是一种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而且容易复发,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以巩固疗效。目前西医治疗最大缺陷是药物不良反应大,且有成瘾的危险。临床上靳三针疗法在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中应用广泛,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靳三针操作基本方法

选穴

主穴:四神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定神穴(印堂上5分,双侧阳白各上5分),内关,神门,三阴交。

配穴:

肝郁脾虚可加太冲(泻法)、足三里(补法);

肝郁痰火可加太冲(泻法)、期门(平补平泻),膻中(平补平泻),丰隆(泻法);

心脾两虚可加神门(补法)、足三里(补法);

心肝火旺可加行间(泻法),劳宫(泻法)。

操作

      使用1寸或1.5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法。选穴方法、进针深度、角度均按照常规。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6次,共4周,24次。

临床体会

      靳老行针,思之在心,应之在手,辩证施治,调和阴阳,治神为本。焦虑症属中医学“神志病”的范畴。“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本病病位在心、脑,且与肝肾相关。

      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看,督脉的循行“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至鼻柱”。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则因为“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故“四神针”、“定神针”乃靳三针中两组重要的主治情志方面疾病的穴位。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其中前顶位于百会穴前1.5寸,后顶位于百会穴后1.5寸,络却穴位于百会穴两侧旁开1.5寸。前顶、后顶为督脉穴位,络却穴为膀胱经穴位,四穴所在解郁的要穴。

      定神穴位于前额印堂穴上5分、双侧阳白穴上5分,分别在督脉和足少阳胆经上,督脉内连于脑,而胆主决断,与肝相表里,肝为将军之官,主藏魂,故该穴组有安神定志、解郁除烦之功。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

      神门为心之原穴,镇静安神之功尤强,主治一切神志疾病。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教会处,具有健脾、疏肝、益肾、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整体地调整焦虑患者的阴阳气血。

病案分析

梁某,男,35岁,1981年5月6日初诊。

患者心慌心悸,失眠焦虑5个月。因家人生病,忧虑过度,精神接受刺激,心情不畅而发病。

初诊:患者5个月前因家人生病,忧虑过度,精神屡受刺激,心情不畅,后出现心慌心悸,整夜失眠,情绪焦虑,食欲不振,消瘦疲倦,精神萎靡,经休息及治疗无效。窦性心律不齐和上腹部压痛明显。舌淡,苔白腻,脉缓弱。诊断为郁症(心脾两虚)。患者由于精神刺激,忧虑过度,劳耗心神,伤及脏腑精血,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两伤,气血受损,发为郁症。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操作:取四神穴,定神穴,内关,神门(补法),三阴交,神门行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每周3次。配合足三里自血疗法(以100mg 维生素B12,于肘窝静脉抽患者自身血2ml,混合后于双侧足三里注入,每穴1ml,每周2次。)

复诊:治疗3次后,患者感觉症状明显好转,疗效良好。患者诉晚上已能睡眠5小时以上(过去是2小时或不能入睡),心悸、胃痛具减轻,精神好转。治疗2周后,患者能睡眠,胃不痛,精神好,心律齐,能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遂停止治疗,观察两个月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