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绍了鸡形目里冢雉科的9种鸟类,几天在继续介绍冢雉科里剩余的12种鸟类,这12种鸟类都是属于冢雉科冢雉属,一起来看一下!( 冢雉科共同点是将卵产于用枝叶和土堆成的土冢中,利用自然界的温度而不是体温来孵化,雏鸟孵化出来以后自行破土而出,并独立活动,这也是它们为什么叫冢雉科的原因。 ) 1.苏拉冢雉。 苏拉冢雉(学名:Megapodius bernsteinii):是印尼特有的一种大型的地栖鸟类。体长55-60厘米。头上有尖耸的羽冠,脸部裸出,呈红色;头部、颈部和尾羽的上面均为深灰色,背部栗色,胸部和腹部为红褐色。它的嘴为黄绿色,短厚而弯曲。一双巨大的腿脚强健而有力,有一部分裸出,也呈黄绿色,与家鸡相似,但后爪特长,非常适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 栖息地包括低地森林以及在森林和农田附近的密集灌木,海拔高达450米。主要吃果实、种子、蚁、白蚁、甲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 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班加岛和苏拉群岛,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之间的各岛屿。濒危物种。 2.新几内亚冢雉。 新几内亚冢雉(学名:Megapodius decollatus):体长35厘米,体重550克。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山区森林。 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和相邻岛屿。无危物种! 3.美拉尼西亚冢雉。 美拉尼西亚冢雉(学名:Megapodius eremita):体长39厘米,体重395-925克。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山区森林。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无危物种! 4.普通冢雉。 普通冢雉(学名:Megapodius freycinet):体长40厘米,体重525- 700克。头顶具短阔的羽冠,脸裸露部分为黑色,腿爪黑色,比同属其他物种有更深的羽毛,更短的尾巴和更长的腿和脚。 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也吃甲虫和无脊椎动物。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无危物种! 5.比亚克冢雉。 比亚克冢雉(学名:Megapodius geelvinkianus):体长36厘米。它的羽毛大部分是深灰色的。有一个轻微的波峰羽冠,脸微红或蓝色。腿是红色或深灰色。 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潮湿的山区森林。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地区的比亚克岛等岛屿。易危物种! 6.密克罗尼西亚冢雉。 密克罗尼西亚冢雉(学名:Megapodius laperouse):是一种大中型鸟类,体长30厘米,体重275-455克。体羽大多深棕黑色。头部比身体的羽毛要浅淡些,有一个浅灰色的短羽冠,鸟喙黄色,脸颊裸露部分红色,暗黄色的腿和脚很大。栖息地是茂密的森林。杂食性,在森林地面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分布于帕劳、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关岛。濒危物种! 7.尼科巴冢雉。 尼科巴冢雉(学名:Megapodius nicobariensis):是一种大中型鸟类,体长43厘米,体重595-1021克。 栖息地是茂密的森林。杂食性,在森林地面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分布于印度尼科巴群岛的中部和低地;区域灭绝:缅甸。易危物种! 8.汤加冢雉。 汤加冢雉(学名:Megapodius pritchardii):体长28–35厘米,体重 310–500 克。栖息地是茂密的森林。杂食性,在森林地面吃各种各样的食物。生性害羞和神秘。 分布于汤加。濒危物种! 9.橙脚冢雉。 橙脚冢雉(学名:Megapodius reinwardt)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10.塔宁巴岛冢雉。 塔宁巴岛冢雉(学名:Megapodius tenimberensis):曾经是橙脚冢雉的亚种,2014年定为独立物种。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冢雉,体长35-47厘米。有非常短而尖的羽冠。 羽毛主要是褐色和橄榄色,鸟喙苍白,脸颊有红色裸露的皮肤。体背有更多的栗色,胸腹部木炭灰色。 栖息地是茂密的森林。单独和成对活动。杂食性的,在森林地面吃小无脊椎动物和各种各样的食物。 分布于印尼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及附近的岛屿。易危物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