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今天,在享泰极社群的会员群里,一名学员向苗老师提问:“苗老师,您在前几次课中说到,学中医要明理,才能有法,也才能去解决问题。对于中医小白的我来说,我一直在想,您说的明理的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明呢?期待您的指点。”这门《中医基础理论》课学到这里,已经是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五行的最后一节课了。要掌握阴阳五行这个学中医的“理”,建议大家把前面的课程反复多学习几遍,明了理,就能有法。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生克乘侮规律,具体分析、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现象,解释人体病理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依据“天人相应”思想,或者说依据五行的归类方法,结合脏腑组织的位置、功能、特点,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分属于五行,主要内容是: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此处是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以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为主干,以五官(目、舌、口、鼻、耳)为枝节,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组织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五行学说把人体五脏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五季、五气、五色、五味等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脏腑与自然之间的“收受通应”的内在统一性。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解释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比如,肝脏,五行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同理,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心阳有温煦、统帅五脏六腑之功。用五行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见下图。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脏腑间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临床上常见的“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都属于母病及子的范围。比如: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病最容易传脾,肝胆病最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肝炎、胆囊炎、胆道结石发作,都会出现呕吐和下利,所以见到肝病以后,知道它最容易影响脾胃的功能,于是要配合健脾和胃的药。子病犯母:又可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临床上常见的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都属于子病犯母的范围。这是由于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由于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疾病按相生规律传变,有轻重之分,“母病及子”为顺,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其病重。(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的传变。相乘,是指相克太过为病,以肝木和脾土为例,相乘传变有“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两种情况。相侮,又称反侮,即反向克制为病,如“木火刑金”、“土虚水侮”。一般认为,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医古文》里学过,某位皇妃咳嗽,太医久治不愈,有个姓李的太医,用了民间流传的黛蛤散,只有青黛和海蛤壳两个药,平肝降火就痊愈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并不能完全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治病。疾病的五脏传变次序,并不完全符合五行的生克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依据五行学说,可确定病人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五行学说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比如病人脸色为青色,喜欢吃酸味的食物,可以诊断为肝病;如果面色为赤色,口味苦,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中医依据五行生克关系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顺逆,色脉相合,其病顺;若色脉不符,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其病顺;若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克己之脉(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则为相生之脉(水生木),为顺。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推断,必须坚持“四诊合参”,而非单凭色脉,更不能拘泥于色脉之间的“相生”或“相克”。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脏腑用药、情志疗法等。1.控制疾病传变 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及时调整脏腑的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传变。故此,《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说,肝患病时,如肝气太过,则木旺必克脾土,根据木乘土的规律,治疗时就应先一步健脾,以防肝病传脾。例如《红楼梦》中王太医给黛玉看病(第83回),做的都很不错。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
——小厮们早已预备下一张梅红单帖;王太医吃了茶,因提笔先写道: 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有补剂,未可骤施。姑拟“黑逍遥”以开其先,后用“归肺固金”以继其后。不揣固陋,俟高明裁服。又将七味药与引子写了。 我们可以看出,王太医指出黛玉之病始自肝郁,进而引发脾肺心之病,故治疗当从肝入手,同时兼顾肺心脾三脏。“拟黑逍遥以开其先”(黑逍遥即逍遥散加生地,这里加生地主要在于加强养阴的力量),先从和解肝脾入手,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了自然可以吸收水谷精微以补充气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了气机运行就会顺畅,整个身体的状况就是进入良性循环。之后考虑以“归肺固金”的思路(可考虑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之甘草汤等),以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先后有序,调度得当。考虑到黛玉有明显的阴虚之相,方中的柴胡用憋血炒(“柴胡得鳖血拌炒则无劫阴之虞”——鳖血属阴,用以制约柴胡升散干燥之性,今天我们可用醋代替鳖血)。(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运用母子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重点是补母,常用的方法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实者泻其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重点是泻子,如肝火泻心法、心火泻胃法等。(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相克异常有相乘和相侮两种病理变化。虽然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等情况,但总的来说,可分为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为强,表现为机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此,治疗时采用“抑强”与“扶弱”的法则。抑强用于相克太过,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常用的方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归纳如下图。 按五行学说,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之间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即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赤色、苦味入心,如朱砂、丹参;黄色、甘味如脾,如甘草、黄芪;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白及;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这种药物归经入脏理论,在临床运用时,确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不是绝对的,还须配合药物的寒、热、温、凉和升降沉浮理论辨证分析,综合应用。七情五志分属五脏,亦受五行学说指导。情志太过或不及,会对五脏形成相应损伤,尤以太过之伤为甚。调整情志时可考虑选用药物或情志疗法。具体说来,大怒伤肝,悲可胜怒,过喜伤心,恐能胜喜;思虑伤脾,怒能胜思;悲忧伤肺,喜胜悲忧;恐能伤肾,思能胜恐。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从二十岁应考,至五十四岁才考中广东乡试第七名,即举人。当他看到捷报,又念了一遍,不禁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这就是“喜伤心”,即过分喜悦从而导致心神受伤。然而,当他老丈人胡屠户狠狠扇了他一个嘴巴后,范进迅速恢复常态,这就是“恐胜喜”,因为,范进一向怕他老丈人。我们应该认识到,五行学说指导中医药学临床确具相当的价值,但并不是每种疾病都可机械套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诊治。应该灵活辨证。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还是来完成几道作业题,看看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想知道自己答案是否正确,扫描下面二维码加享泰极公益学堂助理微信,拉你进享泰极公益学堂群学习,今晚中医老苗还要对此节课做更深入精彩的的讲解。 每周1、3、5中医思维十公众号头条会推送大熊的48篇《中医基础理论》课学习笔记,当晚的享泰极公益学堂,中医老苗会语音解读。如果您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务,没有能及时看到推文,没有来得及听到苗老师在微信群里的语音解读,再返回去找到就需要花很大功夫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不管是文字的学习笔记,还是相应的语音解读,都需要反复读和听,才能最终掌握。同时,学习的过程需要交流,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找到答疑的老师咨询…… 所以,中医思维十团队的伙伴们会将大熊的学习笔记和老苗的解读汇集成专题,方便会员随时学习。 只需要花299元购买《中医基础理论》课,就能成为享泰极会员,会员的福利包括有: 1 48节中医基础理论课不限时反复学习(每周更新三节) 2 专属会员群,配备一名助教,在固定时间答疑,帮助同学解答课程问题及其他相关学习问题 3 免费获得在商城销售很火爆,价值299元的好物——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苏琛博士开发的调理痰湿体质的飞燕饼五盒。 4 享泰极社群商品享会员价。 5 可在成为会员后申请助教,我们帮助你建立学习群,把享泰极学堂更多好的中医课程推广普及,成就自己的事业。 * 喜欢中医养生,却难以分辨干货和广告的你
* 平日健康小毛病想自己搞定,为家人健康当好参谋的你 * 事情特别多,情绪烦躁,对健康焦虑的你 * 喜欢中医,想系统学习又想轻松学习的你 * 想在中医养生行业创业,施展拳脚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