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学说(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一:五脏传变规律及其治疗大法

 幽默的数据线 2022-11-20 发布于甘肃

前言:五脏学说是在《内经》“藏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匮要略》具体提出以“五脏论杂病”,结合脏腑病机以辨证论治。《中藏经》、《千金方》更以脏腑虚实或寒热概括诸般杂病。《小儿药证直诀》则以五脏论小儿生理病理,作为临床依据。张元素制定了《脏腑标本寒热用药式》,使五脏学说的理、法、方、药规模大备。李杲本《素问》“土者生万物”之理著《脾胃论》。罗天益详论了“三焦”辨证。薛己综合钱乙“补脾不如补肾”、李杲“补肾不如补脾”之长,提出阴虚用地黄丸法,阳虚用补中汤法。赵养葵阐发了“命门学说”,用六味地黄丸补肾水、八味丸补命火。绮石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点出肺痨病位虽然在肺,但治法不能专注于肺。王泰林述《肝病论治》,唐宗海有《血证论》。以上就是五脏学说的发展简史。

五脏学说就是以肺、心、脾、肝、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把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全身联属的经络,内外相通的孔窍,构成这个整体的五大系统,从而阐明它的理、法、方、药、证、治。前人总结出中医辨证的三大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三焦或卫气营血论温病,五脏论杂病。这是因为伤寒的传变很有规律,六经证候经界分明。温病证候可以六经并见,只有用三焦或卫气营血才能划清层次。杂病则病位比较明确,有脏腑经络可寻,传变亦按五脏的生克乘侮进行,所以,用五脏辨证。但以五脏论杂病,至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本书专论这个问题,包括五脏传变规律、五脏治疗大法、五脏通治要则等内容。

一、五脏传变规律


五脏的传变主要是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来的,这一传变规律早在《内经》中就有深刻的论述。《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至真要大论》说:“有胜有复,无胜则否。”《脏器法时论》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这就是说,要了解病变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掌握五行胜否的规律,才能执简驭繁地辨别五脏之间的病气传变情况。因为五脏的生克制化,在正常状态下,反应了机体之间相互的依存制约关系;在病变情况下,则表示五脏之间失去正常协调,发生病气传变。

《难经・五十三难》说:“经言七传者死,间传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传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传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骨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这就指出,传变有相生相克两个方面:一是传其所胜,一是母子相传。

《医学源流论》说:“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

综上所述,有关五脏传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五脏之间的“相生传”和“相克传”。
(二)脏病传腑,腑病传脏。
(三)脏腑病传经络,经络病传脏腑。
(四)本脏自病,既未影响他脏,也不受他脏之邪,不存在传变。躯売疾病,邪在皮肉筋骨,既不归经络,也未入脏脂,不发生传变。


下面主要讨论五脏之间的相生传和相克传,因为它的传变比较发杂,而且又有很大的临床意义。相生传是因为五脏在相生方面的关联性受到破坏,发生五脏依存关系失去平衡所引起的传变,前人提出了母子学说来阐明这一病理关系。相克传是因为五脏在相克方面的关联性受到破坏,发生五脏制约关系失去平衡而引起的病变,《内经》提出了“乘侮规律”来阐述这一关系。

二、五脏治疗大法


五脏治疗大法,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

(一)《内经》中关于五脏治法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不治五味之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内经》通过五味的归经来阐述对五脏病变的治疗。指出五味对人体五脏各有所归,而且所起作用都有利害两方面,故曰“各有所喜攻”。“喜”就是指对五脏有利的一面;“攻”就是指对五脏不利的一面。如果五味用之过当,就会伤害五脏而起到相反结果,这便是“不治五脏属也”。从而发生“久而增气”,出现“物化之常也”的极化现象,如黄连苦寒入心清热,若不恰当地、长期地使用,就会引起苦寒化燥。“久而增气”脏腑受害尚浅,如果发展到气增而久,脏腑受害已深,引起偏盛偏衰,所以就成为“夭之由也”。

(二)《难经》中关于五脏治法的论述


《难经·六十九难》说:“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之。”

《七十五难》说:“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者,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能平木也。”(不字是衍文,当删去)

《八十一难》说:“经言: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以上《难经》给五脏失衡的病变,提出了一套治疗法则,这些法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本经本脏自病,未受他经他脏邪气影响,只治本经本脏,不必补母泻子。

2、指岀如果发生五脏的母子关系破坏而引起的病变,在治疗上,则采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3、指出如果出现五脏互相乗侮,如“肝实肺虚”,金反不能平木,肺受肝之反侮,在治疗上,可以不直接“泻肝补肺”而采取间接“泻南补北”的方法,来达到扶持肺金以抑制肝木目的。因为水居北方为肝木之母,火居南方为肝木之子,以木之母水去克木之子火,则水势益旺,故曰“子能令母实”;水克火而夺火之气,则火势日衰,故曰“母能令子虚”。(此处的母子只借以说明肝木之母脏和子脏,不同于补母泻子的方法)利用水来克火,火衰不能克金,则肺金之气旺而肝木自平。余脏的病变,照此类推。


4、五脏之气,此虚则彼实,彼旺则此弱,在治疗上不能犯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之戒。如肝实肺虚,则当补水泻火,以助肺金而平肝木;肝虚肺实,又当补肝木而泻肺金,两种治法性质迥然不同。

(三)《金匮要略》中关于五脏治法的论述


《金匮要略》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在《金原要略》中,对五脏病的治法,强调了如下一些原则:


1、指出五脏之病虚实异治,因脏病惟虚者受之,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虚者不传。这是按乘侮规律进行的。


2、实证当辨五脏孰先病,孰后病,并按五行相克的规律,预先将受邪的脏腑,以堵塞邪气之蔓延,不单纯去治已病的脏腑。如见肝之病,就应知道肝应木而胜脾土,按《素问·脏气法时论》“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的道理,知肝传脾,即先充实脾气,脾气既旺则不受邪。脾气素旺自能不受邪侵,就不 须再去实伸。


3、虚证则须直补本脏,兼扶邻脏,双方兼顾,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正气平复的目的。如肝虚之证,虚者不传,所以就可直补肝脏,兼扶心脾。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以调之”。补用酸,即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酸生甘”之意,所以用酸味直补肝脏;助用焦苦,因为焦苦之类药物能入心助心气。《千金方》说:“心旺则气感于肝,子能令母实。”益以甘味之药,《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阴阳应象大论》说:“甘生脾。”甘能补脾,脾强则能制约肾,使水不妄行而心气旺盛,心气旺盛则肺受制约,不敢侵凌肝木,肝虚自愈。焦苦既入心助气,水又不致制火,则心得双方之助以制约肺金,故能调平脏气之偏。至于补土可以生金助肺,但泻肾只制约其水气凌心的一面,未制约其水能涵木的一面,彼此仍可抵消。如果是肝实之证,则当泻肝实脾,或采用泻南补北的方法。


4、以肝脏为例,把五脏邪实、正虚的规律推而论之:邪实则脾应土而胜肾水,脾病必传肾;肾应水而胜心火,肾病必传心;心应火必胜肺金,心病必传肺;肺应金而胜肝木,肺病必传肝,这条以胜相传的规律,五脏相同。《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此即五脏以胜相传,先病后病的论述。正虚则不论肺虚、心虚、脾虚、肝虚、肾虚则均不传。《素问·玉机真脏论》有“或其传化有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之论,即言脏气虚则只能受邪而不传变。总而言之,五脏传变及其治法,当以肝病为例类推之。


5、提出脏病治腑的方法。病在脏,欲治之,当随其所合(原文“得”即合的意思)之腑而治(原文“攻”即治的意思)之,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渴者与猪苓汤即是实例。盖渴为肾脏之病,因肾主五液,以布五脏,肾如有热,其液不能上布,热与水结而渴证作。用猪苓汤利膀胱之水,水去而热自除,渴亦随之而解。仲景举猪苓汤为例,又言余脏仿此,则心病治所合之小肠,如导赤散之类;肺病治所合之大肠,如承气汤之类;肝病治所合之胆,如龙胆泻肝汤之类;脾病治所合之胃,如清胃汤之类,均可引以为法。盖脏病治脏,为治疗之常法,脏病治腑,为治疗之活法,要既知其定法,也知其活法,才能通权达变,万举万当。


6、指出五脏病各有特性,所悦(得作悦字解)所恶,医者必须掌握,才能正确对待病人的服食宜忌。如果暴思平素不喜之物,乃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临证者不可不加注意。

(四)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对五脏治法的贡献


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对五脏的治疗方面,也有较大贡献。


1、本《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的理论,来阐明五脏补泻的治法。

指出药物有五味,五脏有苦欲,各随脏气喜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如同一酸味的芍药,既能敛肺,又能泻肝,敛肺以其能下气,泻肝以其能活血。同是苦味药,既有白术的苦燥,又有黄连的苦泻。由此可见,药物的补泻作用,必须结合脏气的喜恶,病变的性质,药物的气味,才能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现将药物气味与五脏喜恶综述如下:


气味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平性分寒热,淡味附于甘。酸味能收、能涩,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收敛止汗,金樱子、莲须能固涩肾精。苦味能泻、能降、能燥、能坚,如黄连能泻火解毒,苦杏能降气平喘,苍术、厚朴能燥湿,知母、黄柏能坚阴。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如参黄补气,枣草和中,饴糖、蜂蜜缓和拘挛疼痛。淡味能渗、能利,如薏苡仁、豆卷渗湿,滑石、通草利尿。辛味能散、能润、能横行,如麻黄、薄荷发散,菟丝能润肾燥,本香行气, 川芎行血。咸味能泻下、能软坚散结、能滋补肾命,如芒硝、肉苁蓉通便,海藻、昆布软坚散结,鹿茸、人胞滋肾精面补命火。气味综合之后,又有不同作用。如同是寒性之药,黄芩、大青叶苦寒泻热;浮萍、升麻辛寒透热。如同是甘味之药,沙参甘寒生津,黄芪甘温益气。

以上五味还要根据五脏病变来具体运用,如五脏的所苦、所欲、所伤、所胜,现述如下:


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如大枣、甘草能缓和拘急疼痛。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如柴胡、香附能条达肝气。酸伤筋,筋病无多食酸,筋得酸则收引益甚。辛胜酸。


心:心苦缓,急食甘以收之,如五味之类能敛心气,而改变脉行迟缓的病变。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心主之血脉瘀阻,或为坚积,以五灵脂、水蛭之类咸味药以通行之、消散之。苦伤骨,骨病无多食苦,苦能化燥伤阴,骨失濡养而难举。咸胜苦。


脾: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如苍术苦能燥湿。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如蜂蜜能缓中补虚。甘伤肉,肉病无多食甘,甘味壅塞气机而发肿更甚。酸胜甘。


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如杏仁苦降肺气而治喘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收敛肺气。辛伤皮毛而耗气,多食辛则皮毛伤而腠理不密,气伤而肺益虚。苦胜辛。


肾: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菟丝之类。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如知柏味苦,泻肾火而止遗精。咸伤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咸则津液渗泄而血凝涩少。甘胜咸。


2、根据《内经》经络脏腑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强调药性归经,以及制方必须引经报使等。

他认为了解药物性味,而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用宏,疗效显著。如同一泻火药,黄芩则泻肺火,黄连则泻心火,石膏则泻胃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大黄则泻大肠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龙胆草则泻胆火,滑石则泻膀胱火。药性有专司,如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即难获得确效。还认为制方必须引经报使,才有专主,才能响导全方的药力达于病所,发挥更好的效用。现根据五行乘侮之理,作五脏用药补泻表如后(表6)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脾胃论》作者李东垣对五脏治法的贡献


《脾胃论》作者李东垣,从脾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五脏的生克乘侮及其证治。如说:“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此引用《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所胜妄时,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四个方面,来阐述五脏不能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就会出现太过和不及,引起不同的病变。所以“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以下就从这四方面来分析五脏的病变。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秆。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人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这是肾水不及,心火亢盛,反侮肾水,相乘肺金,又伤所生之土。故宜苦寒、甘寒泻心火之亢盛以治标,甘温补脾胃之虚弱以治本;酸味敛肺益气生津以兼顾。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府也。……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太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生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以上言所胜妄行,是因肾水不及,心火偏旺,助长肝木,木火克制脾土为病。虽然引起的症状有种种不同,都是由于心火亢盛, 肝气郁实交阻于血脉中所致之实证,实则泻其子,当泻心火,疏肝气,使附着于血分的风热升发而解。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脾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此指所生受病,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足,受到心火的反乘,肝木的反侮,肺气因而不能清肃下行而引起诸病。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地、为足下隐痛,为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所不胜侵侮的病变,乃土不制水,而引起“肾水侮土”的病变和“肝木侮金”的病变,这都是反侮之象。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白术(君)  人参  黄芪(臣)  芍药  甘草  桑白皮(佐)  黄连(使)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此言火不生土,脾土反受肾水之侮,是为不及的病机。故用人参、白术、甘草益脾;芍药制肝安脾;脾虚则所生受病,故以黄芪益肺气,桑皮泻肺火;元气伤则阴火升,故以黄连泻阴火而复元气。风药胜湿,与甘温配合还可健脾。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未至,是为不及也。
黄连(君)  黄柏  生地黄(臣)  芍药  石膏  知母  黄芩  甘草(佐)”
火本生土,亢盛反是焦土,乃脾湿之气不至的不及。故以黄芩、黄连、黄柏泻心火;知母、石膏、甘草泻胃火;芍药、生地黄益阴安脾,而脾胃元气自复。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漓、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柴胡(君)  防风  芍药  肉桂(臣)  羌活  独活  泽泻  黄柏(佐)  升麻(使)”
上述谐症乃肝木横制脾土所致,因此,用柴胡疏肝为主;防风、芍药、肉桂制肝为辅;羌活、独活之升清,泽泻、黄柏之降浊为佐;升麻之升发脾胃阳气为使,共奏扶脾抑肝之效。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人参(君)  黄芪  橘皮(臣)  白术  白芍药  桂枝  桑白皮  甘草  木香  槟榔  五味子(佐)  桔梗  青皮(引)”
土不生金,肺金受心火侵袭,出现“形盛气衰”之症,此即阳气不足,阴火有余,脾气一衰,肺气先绝之候。故用人参为主,辅以黄芪,佐以白术、橘皮、木香补脾肺之气;白芍药、桂枝制肝木之克脾土;桔梗引诸药入肺。五味敛肺阴,桑皮泻肺火,以使诸药补中益气之功益彰。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行妄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二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干姜(君)  白术  川乌头(臣)  苍术  附子  肉桂  茯苓  猪苓(佐)  泽泻(使)”
脾虚而肾水反侮脾土,引起脾肾阳虚的各种病变。故用干姜为主,白术为辅,以温脾阳;乌头为辅,附子、肉桂为佐,以温肾阳;并以四苓导水下行,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综上所述,李东垣以脾虚发病为理论中心,阐述了火不生土和火亢焦土而产生的心之脾胃病;土不生金而产生的肺之脾胃病;木胜克土而产生的肝之脾胃病;水反侮土而产生的肾之脾胃病。并指出脉兼洪大,心热而烦,肌肤灼热,而如火燎,为心之脾胃病的见症。脉兼浮涩,喘咳气短,精神衰少,不任风寒,为肺之脾胃病的见证。兼见弦脉,往来寒热,口苦舌干,胸胁满痛,溲便皆难,转筋腹痛,为肝之脾胃病见症。脉兼沉细,足不任地,睾冷多尿,腰脊疼痛,为肾之脾胃病见症。病理主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导致阳气下陷,阴火上升而成。脾胃本证则有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脉迟而缓,当脐有动气,按之坚硬而痛等,这就深刻地论述了五脏传变的病机。

三、总结


关于五脏治疗大法,皆本《内经》、《难经》、《金匮》和后世医家之论,约为八点:
(一)本脏自病只治本脏。
(二)五脏母子关系破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三)五脏发生乘侮,当从整体观念出发,来调整五脏的平衡。如肝实肺虚,用泻南补北的治法;肝虚肺实,不用此法,余脏准此。
(四)见肝之病,知肝能脾,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脏。并指出“实者传变,虚者受邪”。
(五)脏病治腑,腑病治脏。
(六)勿犯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之戒。
(七)五脏之气有太过不及,当辨寒热虚实,根据五脏苦欲,结合五味,以决定温凉补泻的治法。
(八)进行药性归经,才能使药物的作用各布专司,采取引经报使,才能使制方各有专主。这就突曲了药物的特点。
综上所述,把五脏病变归纳为本脏自病、五脏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病变、五脏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病变三类,这些内容将分述于各脏中。为了通观全豹,先列简表说例如下。(表7、表8、 表9)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五脏病变表说明

1、上而三表的具体内容分见于五脏病证通治要法中。
2、从相生相克两病变表的例证中,可以找出各种疾病的虚实和五脏生克乘侮规律的一致性。举水肿为例:相生关系失衡病变表中的“金病及水”一项所述的水肿,是肺病及肾造成的水肿,属实证。相克关系失衡病变表中,“水泛土崩”的水肿,系由肾病水邪上犯,土不能制,病变主要在肾,乃肾水侮土,属脏气太过所致的实证。“水胜克火”的水肿,乃由肾之水饮因心火不足而上凌,属于反乘的虚证。“土不制水”的水肿,主要是脾土虚而遭致肾水之反侮,病变主要在脾,属脏气不及所致的虚证。这样,便可发现病变是以哪一脏为主;是哪一脏太强,哪一脏太弱;是哪一脏影响那一脏;是相生关系破坏、还是相克关系破坏,都可一一掌握了。
3、并不限于表中所举例证,这些基本规律,可运用于各种病证中去解释痛理,定出治法。规律性既强,又具有灵活性。
4、表中有一些专用名词,简释如下:
土盛及金:指脾土太盛,不能生肺金而发生病变。余可类推。
木旺生火:木本生火,若木气大旺,则可化火而发生病变。

木不生火:木本生火,若木气不及,则不能生火而发生病变。余可类推。
水虚金病:水为金之子,肾阴不足,则可发生子盗母气而引起肺阴之虚,这就称为水虚金病。余可类推。
金行乘木:金本克木、肺金之气太旺,则可过度地克制肝木而发生病变,称为金行乘木。余可类推。
金旺火郁:金本来为火所克,但金气太旺,则可反侮心火,由此而引起病变,称为金旺火郁。余可类推。
木火刑金:金本克木,但肝气太旺则化火,称为木火。木火则可相侮所不胜之肺金而引起病变,称为木火刑金。刑,有伤害之意。
水泛土崩:土本制水,若肾之脏气太过,水寒之气上泛,则可导致土崩不能制水而发生病变,称为水泛土崩。
火旺金囚:火行乘金,指心之脏气太过,心火相乘肺金;火旺金囚,指肺之脏气不及,心火反乘肺金。囚,亦即制约之义,言金弱则火旺,金便相对地受到火的制约。
土败木贼:木克土,脾土败必然受肝木的反乘而发生病变,故称为土败木贼。贼,有伤害之意,言土不足必受到木的伤害。
金冷火衰:火本克金,若心火不足,便可受到肺金的反侮,由于金气之冷而致心火之衰,这样的病变,称为金冷火衰。
木不疏土:木能疏土,这指肝木能对脾土起制约作用。若肝木之气不及,则不仅不能对脾土起制约作用,而脾土必然反侮肝木而发生病变,称为木不疏土。


由此可见,五脏学说是建立在古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阴阳五行学说和气化学说,以及长期丰富的医疗实践基础之上的。所以,五脏系统不单纯是一个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尤其是把它作为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就更着重于用五行生克来阐述它的病理传变了。当然,把五脏作为内科的辨证纲领,实现了前人没有实现的理想,无疑是一个成就。

但是,以五脏辨杂病并不等于完美无缺。因为任何学说都有它的局限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病变情况可以完全超出这些规律。如清代医家徐大椿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既强调了“治病必分经络脏腑”,又指出了“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如说:“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又说:“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这就启发了我们,内科杂病,一般不会脱离五脏辨证的规律,但度该指 出,在传定的情况下也有例外。也就类似诊断时舍证从脉和舍脉从证一样,这种例外毕竟是少数,恐限制了学者的思想,所以在此作一交代。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学说》,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