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韩愈曾经写过一首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还有一首著名的七绝也是写给他的,作者是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两首诗中的张水部都是一个人:中唐诗人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 一、受知于韩愈上一篇写孟郊的时候,说过孟郊有几个至交好友,其中张籍便是一个,在孟郊去世以后,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其中提到孟郊的谥号就是张籍给取的:
张籍,字文昌,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年轻时,张籍曾经和王建同在魏州学诗。贞元十二年(796年),30岁的张籍结识了来和州的孟郊( 进士及第不久)。经孟郊的介绍, 张籍去汴州认识了担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的韩愈 。 韩愈非常欣赏张籍,在自己担任汴州考官时,推荐了张籍(类似于今天走后门的异地高考)。贞元十五年(799年),张籍在长安进士及第。 作为韩门弟子,张籍和韩愈、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李翱、皇甫湜等人形成了当时影响颇大的韩孟诗派。张籍的时代,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除了上面提到的韩愈等人,还有白居易、李绅、刘禹锡、柳宗元、 元镇等名家。 李肇《唐国史补》中,把张籍、韩愈、白居易、元镇等人诗作的风格,名为元和体:
其中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白居易曾经有诗《读张籍古乐府》曰:
二、穷瞎张太祝张籍患有严重的眼疾,老大哥孟郊曾作诗《寄张籍》:
张籍自己也曾写过《患眼》自嘲:
韦处厚任开州刺史时,专门给张籍寄了一些车前子来,张籍写了《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表示感谢:
孟郊开玩笑说穷瞎张太祝,是因为张籍不仅“瞎”而且“穷”。病中的张籍,其仕途也并不顺利。自799年中第,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才得了一个太常寺太祝的芝麻官,但是张籍困顿十年未得升迁, 白居易还同情地写了一首诗宽慰他:
张籍也有《病中寄白学士拾遗》一时回赠白居易,白居易在808年任左拾遗,正是张籍得官的第三年:
穷瞎张太祝在十年后迎来了转机,眼睛似乎好了一点,仕途也迎来了转折。元和十一年(817),转国子监助教。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这一年杜牧进士及第),张籍迁国子司业,两年后去世。 三、杜诗烧灰后唐冯贽编撰的《云仙杂记》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张籍特别尊崇杜甫,因此取了杜甫的诗篇,烧成灰与蜜调和喝进了肚子里,认为从此自己的诗就有了杜甫的基因了。 这个故事真假不知,不过在张籍的时代,正是大家褒贬李、杜的时候。 元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写到:
元稹尊杜贬李,认为李白的乐府诗可以并肩与杜甫,但李白的律诗远不如杜甫。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又讲到:
白居易似乎对李杜都有点贬低,说李白的“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甫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亦不过十三四”。白居易最得意自己的讽谕诗,因此对李杜有这种评价。 两位的话影响很深远,引起了韩愈的反击。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说:
周紫芝说,元稹贬低李白尊崇杜甫,这是第一个这样评价李杜的唐朝人。韩愈很不以为然,写诗说:“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谤伤”。但是韩愈只是批评元稹,自己并没有评价李杜的高低。 韩愈写的这首诗题目是《调张籍》:
韩愈这首诗李杜并尊,有人说这首诗是反对元白的观点,不过用“群儿愚、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种口气,似乎要把友谊的小船打翻了。或许韩愈并不是针对元白,而是当时另一种风气吧。 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对于李杜的尊崇,他也建议张籍以李杜为诗家正宗。从《云仙杂记》中张籍把杜诗烧灰吃掉的故事可以看出,张籍也是杜甫的超级粉丝 。 四、张籍的五、七律刘攽《中山诗话》评价张籍的五七律:
清朝余成教《石园诗话》不以为然,说:
眼昏书字大,出自张籍的五律《咏怀》,写了他年老时的感受:
年纪大了,悲伤的事渐渐多起来,但并不是因为看到自己的白发 。眼睛昏昏,所以写的字大,耳朵不太好用 ,感觉别人对自己说话的声音越来越高。望着月亮心思也增加了,寻山陟岭,更容易感到疲劳。如今早没有了仕途上进之心,乐于做一个闲散的官。 张籍的七律《寄和州刘使君》被《石园诗话》评价“文质兼备”:
犹为郡,分手多年您还在那个郡守的职位上没有升迁。第二句说,好处是可以在春风中饮酒清闲 。后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是张籍七律中的名句。 尾联中出句扬,对句抑,在这美丽的景色里,您的诗情应该寄托遥远,可惜又有谁能理解呢? 言语之间,看出张籍对于刘使君怀才不遇的惋惜,并以知己自许,寄诗以宽慰好友。文是指有文采,质是指有内容,“文质兼备”即美文与思想内容兼备。 结束语张籍诗以乐府见长,有《征妇怨》、《白纻歌》、《野老歌》等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他是新乐府运动中倡导者,因此受到白居易的赏识也不足为奇。 结束时,作七律一首为今天的习作,以《渔家宴》为题吧,不过跟吃什么无关:
@老街味道 古诗中的这种仙鹤 为虎作伥戕害同类 不是什么好鸟 新韵诞生于民国 可为什么民国诗人作诗填词 几乎不用新韵呢 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为什么让人感觉一首心暖一首心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