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陈良学先生《清代前期客民移垦与陕南的开发》一文节选,与陕西锹溪王氏共同了解祖先移民陕南的历史。 二、客民促进了陕南经济文化的变革 南方客民(指我们的始迁祖,清代自南方移民到陕南的人)在陕南“五方杂处,无族姓之联级,无礼教之防维”(古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一个全新的环境,给祖先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C③ ,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客民们来自四面八方,也带来了四面八方的生产技艺。随着大批南方客民的迁入和不断增多,无形中打破了陕南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从而使陕南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微妙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人口迅速增加。清初,由于招徕(“招徕”,说明我们的祖先迁移到陕南是清政府号召组织的,由于移民人数规模很大,无组织自发地移民人数更多,所以官府文档中亦称“流民”。)移垦和“圣世兹丁、永不加赋”(政府承诺不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税负) C④鼓励生育政策的推行,土客(“土”指土著人口,“客”指移民)人民经过世代繁衍,陕南人口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乾隆中叶(1756——1776)至道光初年(1821),各地在册人数连翻数倍(大约六十年陕南人口数量连翻数倍)。仍以石泉县为例,道光二十九年, 石泉全县已拥有居民11657户,74103人,比乾隆五十二年净增6352户,44309人;比康熙二十一年净增11100户, 72005人,增长惊人C⑤ 。汉阴县福建籍客民张氏家族初迁汉阴时,“布居邑东十余家,男丁老少七十余口,女丁老少百十余口”, 经过数十年的生聚,合族人口大增,“食指数千”C⑥ 。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各县查报户口册,兴安一府至380125名口之多,“较国初(“国初”指清朝立国之初)旧志所载多至数倍,即史册所载古来户口称极盛者,如隋开皇,唐开元时迹迥不逮也(人口增加之快即使隋唐盛世时期也比不上)”C⑦。 明代嘉靖朝(1522——1566)以后陕南人口未见统计。但明代中叶自弘治(1488——1505)以后人户已成锐减趋势,至后期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人户增长当更无可能。从上表看到,清中叶陕南人口与明嘉靖朝相比悬殊甚大,多则3倍多,少亦5倍多,若同战乱灾荒下的明末清初相比,则就更可想见了。 明代嘉靖朝与清代道光三年陕南部分厅县人口对照表 (据明嘉靖《汉中府志》及卢坤《秦疆治略》所载数字编制) 厅县名称 南郑县 城固县 洋 褒城县 凤 略阳县 勉 宁羌县 安康县 汉阴厅 石泉县 平利县 紫阳县 白河县 注释:C①王□《漫游纪略》卷3 。 C②⑥光绪乙酉岁木刻印本《清河堂张氏族谱》卷1,此书现存民间。 C⑧严如熠《三省边防备览》卷11。 C④《清圣祖实录》卷249。 C⑤道光《石泉县志》卷2。 C⑦ 乾隆《兴安府志》卷10。 摘自:《清代前期客民移垦与陕南的开发》一文 原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作者:陈良学 邹荣础 作者介绍: 据百度资料:陈良学,祖籍粤北,生于陕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陕西安康学院研究员,陕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陕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主管文化的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安康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等。长期研究明清陕南移民历史,有不少有关论文发表,代表作有《陕西客家人》《明清川陕大移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