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和平壹 2019-11-25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1972年4月16日,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气管的方式,结束了自己73岁的生命。噩耗传开,震惊了整个文学界。

人们对于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叹息,感慨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文学大师之外,似乎对于川端康成的非传统死亡方式并不诧异。

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来,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对自己的死作出了预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文学作品、精神信仰等三个方面探寻川端康成对于生命的独特认识。

1、人生经历:参加葬礼的名人

1899年6月14日,日本大阪市北区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但是男孩降生不久,这个家庭便陷入了悲惨与不幸。

男孩两岁时,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第二年,母亲也因感染肺结核死去;

十岁时,姐姐因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无声死亡;

接下来几年,抚养他的祖父母也相继病故;

男孩彻底成了孤儿。

这个男孩名叫川端康成,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早期生活的不幸,形成了川端康成忧郁悲苦的性格。生离死别见多了,让年少时的川端康成,早早便学会用一种感性的思维,去看待和解读人存在的意义。

早在中学时代, 他便用笔记录亲人病逝前后的细节。当时他立志成为一名小说家,似乎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中年时,川端康成经历二战时日本社会的狂热与病态,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生命有了一种虚无、徒劳的体会。

川端康成对宏观世界的认识越透彻,便越不愿触摸它;他潜心感受卑微的个体存在,如舞女、艺妓、帮佣等,用纤细的笔触表现她们悲苦的宿命。

生命后期,川端康成因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巨大的荣誉似乎并没有带给川端康成多少快乐,此时的他,已经饱受疾病带给他的肉体和精神的双层摧残。反复发烧、失眠、肝炎、盲肠炎等疾病让他长期卧床疗养,他又成了“经常进出医院的名人”。

1970年,好友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川端康成大受打击,曾沮丧地说:“三岛被砍下的头颅应该是我的。”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由此可见,川端康成已有死意。

只不过相比三岛由纪夫高调的死亡方式,川端康成更希望自己的死,如秋叶寥落般静美。所以最后川端康成选择口含煤气管,悄无声息地死去。

2、文学作品: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川端康成从少年时便深受日本传统古典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文风幽雅悲哀,语言秀丽纤柔,他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写作技巧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古典美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美。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主题。

爱情寓意生,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似乎总透着一种幽玄和悲观。

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没有缠绵悱恻和惊天动地,平淡、感伤、朦胧、徒劳是他描写爱情的底色。

如在《雪国》中,驹子对岛村爱的深沉,岛村对于驹子的爱,虽然有所体会,甚至感动,却始终感觉是一种徒劳。《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和阿薰虽然都能感受到对方对自己隐隐约约的情愫,但是至始至终都没有相互倾诉过爱慕之情。《古都》中,千重子面对青梅竹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爱情告白,并没有表现出一位正常花样少女应有的喜悦和甜蜜,内心满是凄冷和忧伤。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所以在川端康成看来,爱情应该是在平淡中开始,平淡中发展,亦在平淡中无声息地结束,这样是最好不过的了。

死亡,是恐惧的代名词。但是川端康成却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对于死亡的描写总透着一种绝美。《千只鹤》中,沉沦父子两代孽缘,饱受罪恶煎熬,最后选择自杀的太田夫人,作者对她的死进行了极致细腻的描写。在文中,菊治和文子都感到死亡后的太田夫人,比活着时更美,甚至成了“美的化身”。在《雪国》中,叶子因蚕房着火而死亡时,岛村却对叶子的死有这般感受:

僵直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

岛村认为“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在大多数人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而川端康成却认为死亡是另外一种形态的开始。

3、精神信仰:美与悲

纵观川端康成的一生,悲哀常伴左右。

正是这种人生的不幸,加上日本传统古典美的影响,形成了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融会贯通的。

美因悲而存在,悲让美升华。

所以川端康成用悲来表现自己对于美的追求。

在川端康成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带有一种悲哀的色彩,一切的存在似乎都是徒劳的。这种物哀的格调,透着风雅和幽玄,形成了一种洁净、哀伤的美。

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人生是一场徒劳,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这样评价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川端康成,对于生命的看待,有着超脱的认识: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灭我为无,即是解脱。

作为一位唯美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川端康成毕生都在悲哀中寻找和创造美。

直到有一天,川端康成发现内心的悲哀无以复加,难再承受时,他决定用自杀这种方式,来成就自己最艺术的美!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