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胥氏之国

 zqbxi 2019-11-25

华胥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氏族部落名字,最早出现华胥氏这个名字的典籍,大概是《列子》一书。

列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的战国年间,是中国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列子是华夏族人,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据说,列子是周朝时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是上古帝王列山氏的后代。

01 《列子》中的华胥氏

《列子》中说,黄帝一生追求的是想让天下人都拥戴他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想让天下人都能快乐地生活并达到长寿。黄帝曾经喟然叹息说,像我这样一心想自己长寿,还想让天下人都能长寿快乐,就要放弃一切奢侈,从豪华宫殿中走向民间,静下心来修炼内心。

于是,黄帝就彻底放松了自己,不再整天想那些乌七八糟的烦心事,黄帝就舍弃王宫,居住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斋心服形,三个月不亲政事。

某一天,黄帝白日做梦,梦见出游华胥氏之国,见到华胥氏国人随意地潜入水中,水却不能淹死他们,随意地出入火中,火也不能烧到他们。华胥氏国的人们还能在空中行走,躺在云彩上睡觉。黄帝从此大彻大悟,怡然自得。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黄帝统治下的国民几乎都具备事了华胥国人的神奇功能。

从《列子》中记载的这个故亊说明,人一定要有梦想、有追求,要从琐碎的生活小亊中解脱出来,大胆创新,梦想和理想就一定能实现。现实中的我们,可以乘坐飞行器旅行甚至登月登陆外星,还可以深潜海中,已经把黄帝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这一切都是从梦想和理想开始一步步实现了。

同时,这个故亊也说明,列子之前这个华胥氏之国是真实的存在,就存在在现实和梦想之中。

02 《列子》之后的华胥氏之国

列子稍后的庄子(约前369~前286),也对华胥氏有过描述,并对华胥氏的称名有过探讨。

例如今人《庄子集释卷四.中》中说:“赫胥,疑即列子书所称华胥氏。华与赫,一声之转耳。《广雅释器》:‘赫,赤也。而古人名赤者多字华。羊舌赤字伯华,公西赤字子华,是也。是华亦赤也。赤谓之赫,亦谓之华,可证赫胥之即华胥矣。’”

又例如今人《老子道德经校释.第十七章》引《白虎通义》:“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此云“百姓皆谓我自然”。又解释‘自然’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即宏大道德之谓也……又《列子》记黄帝游华胥氏之国,屡言‘自然而已’,故知自然为黄帝有天下之号。”

从以上引文记载说明,华胥氏又名赫胥氏,华胥氏崇尚的是自然之道。

03 华胥氏的自然之道对后世的影响

王劭《齐书.述佛志》:“释氏非管窥所及。率尔妄言之。又引列御寇书。述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事。又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佛神游而已。”

宋代苏东坡写有《醉乡记》一文(见《苏东坡全集卷三十八·记十九》)。

其中有一段文字说:“醉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武王氏得志于世,乃命周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三齐,拓土五千里,仅与醉乡达焉。三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受道者,往往而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余将游焉,故为之记。”

04 华胥氏之国在哪里

后来的中国人一直不相信华胥氏只是梦中之国、醉乡之国,中国人认为华胥氏之国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九十一.神一》中就说,大禹开凿龙关山,此山也叫龙门。他遇到一个大岩洞,数十里深,幽暗莫测,难以行进。大禹举着火把向前走。忽然,闪出一只像猪的野兽,衔着夜明珠为他照路,那珠光比蜡烛还亮。又来了一只青色的狗,叫着跑在他的前面。大禹估计走了十多里,迷迷糊糊地分不清白天还是夜里。渐渐看到了光亮,只见那跟来的猪状兽和狗都变成了人的模样,全穿着黑色的衣服。这时,又来了一个神仙,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大禹便跟他攀谈。那神仙拿出八卦图给大禹看,然后摆在一块金板上面。又来了八个神仙,站在八封图的两侧。大禹问道:“听说华胥氏生了个圣子,是你吗?”那神仙回答说:“我母亲华胥氏是九江神女,是她生下了我。”然后掏出玉简送给大禹。那玉简一尺二寸长,正符合每天十二时辰这个数。那神仙让大禹用它来度量天地。大禹就带着这玉简,来治理山河水土。送给大禹玉筒并让他看八卦图的这位蛇身神仙,则是伏羲氏呵。  

又如今人刘宏毅《三字经讲记》:“伏羲也写作‘伏牺’,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上划分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其母华胥氏受青虹感应而生下伏羲。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龙头、马身的怪兽,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画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

从以上引文中可知,华胥氏之国就在晋豫之间的黄河沿岸,确切地点就在山西河津龙门至豫西孟津一带。

宋代罗泌不但肯定了以上说法,还考证出:华胥氏又名赫胥氏、赫苏氏。

罗泌撰《路史.别雅》引《急就篇》:“颜本‘扶疎’,端拱本作‘扶疏’。《诗.郑风》:‘山有扶苏’,子贡诗作‘扶胥’,盖古于疏、胥、苏皆相通;犹姑苏,亦作姑胥。古帝王有赫胥氏,亦作赫苏氏也。”

《路史.疑权》:“赫胥氏。古有赫胥氏,一曰赫苏氏。古苏、胥通,传谓赫然之徳,为人胥附。故云是胥为共义。”

05 孟津县志中的赫苏氏

邙山入孟津县境南边的一支,自騩山东入孟津县境。騩山之东与宜苏山相连,清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载:“宜苏之山,亦曰苏山,因山多紫苏而名,或谓古赫苏氏之墟也”;“……又东为和山,在县西柿林堡。《山海经》载:‘宜苏之东四十里为和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以上“宜苏之山”、“ 和山”,是邙山进入孟津县境内北部一支。

清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穀城山“在县西七十里平冈之上,突起重峰,土腴泉甘,弯环如抱。成周旧邑,其址犹存”。迤北为朁亭山,‘朁’一作‘潜’。《明史》作‘簪’,《洛阳府志》作‘赞’,疑为误称。朁亭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宜苏山之南。盘踞平旷之野,耸出冈阜之表,瀍水出其北麓”。

《仙传拾遗》载:“赫苏曜迹于潜山”。按,赫胥即“赫苏氏”。清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二十一》(清道光刻本):“赫苏曜迹于潜山”。平逢山向东毗连的今孟津县横水镇穀城山和穀城山之南,即今孟津县寒亮村、文公村一带之土岭,史籍中称为“宜苏山”,今人称“苏山”。“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之河,即今贯通横水镇横水村南北的横水河,因该河是由南往北流,故名横水。

清嘉庆年间穆彰阿撰《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五》(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苏山,俗谓之长泉水伊洛门也,其水北流分为二,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寰宇记》载:‘滽滽水在河清县西南六十里。’《新安县志》载:‘长泉,在县北六十四里有长泉邨。’”《孟津县志》载:“今有横水在县西,源出洛阳、新安二县界二沟中,分北流三里许相合,又北流五里入河,横水镇以此为名。”

横水,古称“黄水”,是黄帝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代纪》和钱穆《史记地名考》论证:黄帝因居于黄水而得名。

宜苏山或曰“苏山”之得名,与炎黄二帝的母亲有蟜氏有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大事记·上古》中载:“远古赫苏氏部落依瀍源而居,繁衍生息,遗墟称苏山(今会瀍村南)”。《孟津县志·沿革考》又载:“横水东北之苏山古称潜亭山”。“上古为赫苏氏之都。赫苏氏为赫胥”。清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沿革考》:“上古为赫苏氏之都。赫苏是为赫胥,《路史》曰:赫苏氏之为治也,光曜赫奕而隆名,有不居即以胥而自况。九洛泰定,爰脱洒于潜山,今津之西境有潜亭山,苏山其故墟也”。可知炎黄二帝的母族赫胥氏即华胥氏,赫苏氏的故里在孟津县西部的平逢山、苏山、穀城山一带。

06 小结

综上所述,华胥氏又名赫胥氏、赫苏氏,华胥氏崇尚的是自然之道。华胥氏不只是梦中之国、醉乡之国,华胥氏之国是真实存在的。真实的华胥氏之国就在晋豫之间的黄河沿岸,确切地点就在山西河津龙门至豫西孟津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