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没结婚,没事业,被暴打:真正的独立只和这件事有关 | 周梵问答

 昵称44943940 2019-11-25

前段时间,“30岁女孩没结婚,被亲生母亲铁棒暴打”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30岁,没有结婚,这些年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一年前,她从外地回来,到自家的小餐馆帮忙,母女之间多有摩擦,母亲经常殴打她。

这次小林再次被暴打的事件起因,是她没有帮忙收拾屋子,母亲对此不满,俩人争吵了几句,母亲就抡起铁棍,对女儿一阵毒打。女孩忍无可忍,就报了警。

当面对民警的讯问时,女孩的母亲理直气壮地说:

“我打的是我的女儿!我又没打别人!”

很多人在怜悯女孩的同时都发出了同样的疑惑:

30岁的成年人了,没结婚、没什么成就这不是她最大的错。但她最大的错,就是明知道母亲重男轻女,出手狠毒,30岁了还要呆在母亲身边,把自己的生活和原生家庭死死的捆绑在一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已经成年,却赖在父母身边,不愿背负责任。

原生家庭,既是塑造性格、人格的重要因素,又是进入真实世界的演练场。一方面,它的影响伴随人一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终究要离开它,进入真实世界。

学会分离和独立是一种能力,但更是一种需要勇气去突破的选择。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选了1个关于学会与原生家庭分离的问答,这个问答来自周梵老师线上学员的提问,希望今天的问答能够给在困惑中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收获。

父亲是一个控制性很强的人,对他一直有恐惧心理,我必须完全听从他,才会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现在即使工作了,对老板我也是完全听从,不敢反抗,有恐惧感,有很多不安感,我很讨厌这种感觉,希望自己能有安全感,不想老是看别人的眼色过日子。

关于这个学员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一个真相,这个真相就是——

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我们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是一个控制性很强的父亲或者控制性很强的老板,甚至是某个人带给我们的,但其实不是,恰好是我们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本身带给我们的。

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独自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在早些年间,当你遇到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你会需要一个很有决策力、控制性很强的人帮你做决策,你才会感觉很安全。

然后你就会无意识地越来越去顺从很有决策力、很有力量感的人。

但是在“听话”的这个过程中你又会感觉到,自己被压抑和扭曲了,但这其实就是我们做的一个选择。

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要去做决策的时候,往往这个决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人认可,一定会有人反对,而且甚至很多时候第一个反对的人,第一个质疑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如果当我们自己内心本身就有很多怀疑和不确定,外面又出现了各种质疑声,并且你还要承担各种风险和后果时,我们是会下意识地逃避做选择、做决策的。

所以我们会自动的默默往后退,退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这个做决策的权利交给某一个人,一般第一优先交接人就是原生家庭里的权威。

情景切换到职场里我们就会把决策权交给自己的老板,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在职场里,不是说你作为一个非管理层就真的不能做决策了。

当老板提出一个需求,你也是完全可以拒绝的,你是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但你表达拒绝的前提一定是,你已经想好要承担相应的一系列结果和责任。

比方说我自己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当我提出一项方案和目标时,我是很喜欢我的部门经理、高管来跟我谈条件的(部门高管基本都是女性)告诉我她如果不想按照我的方案做,她自己想要怎么做。

如果已经想好方案,并说服我,我是会认同并按照她的方案做的。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她可以找我要资源,但前提一定是方案可行,并且她很清晰按照她的方案去做,自己一定会达成什么目标。

但是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又想要资源,我们又想要轻松,想要得到很多,又不想承担风险和后果。

真的听从的时候,又会觉得听从别人的感觉很压抑,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能被看见,觉得很憋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要去问自己:

  • 你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 你到底是想要做一个追随者还是想做一个决策者?

你要明白,当你做一个追随者的时候,你就要选择信任你的决定,信任你的决策者,去真正的认同就好了,这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做了好的或者坏的决定你都要一起承担,就不要再裹夹着被压抑和被控制的感觉了,因为这就是你自己决定的不是吗?

那如何做到与原生家庭的控制者分离,成熟、平等而独立的面对父母呢?

先来看看在原生家庭中常见的四种典型状态,当我们没有开始成长和改变甚至行动时,我们对待原生家庭都会有以下四种典型的状态。

第一种是麻木的状态。

这种麻木的状态是指,你会试图改变自己,去不断适应原生家庭里的控制者和强势者,也包括外界裹夹的环境。

这种改变明显不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而有力量的去和原生家庭、环境共存共创的状态,而是阉割和隔离自己的感受。

我很痛苦,那就割掉痛苦,这样我就感受不到痛苦了,我很难受,那就把难受的感觉割掉,这样我就感受不到难受了。

当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适应原生家庭和关系时,人就会慢慢变得麻木和顺从,没有自我,没有独立。

第二种状态是退行状态。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可能在他的意识层面、心智层面,他已经三十岁了,他开始进入了对原生家庭的叛逆期,为了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做出了一些反抗和叛逆的行为。

但当他尝试过几次后发现,也没真正改变和反抗出什么时,他就又退回到不再反抗,不再愤怒和成长改变的状态。

当他不会隔离和阉割自己的感受时,他就会退行,退回到小朋友的状态,就会回家跟父母一起住,和父母捆绑共生在一起:

  • 你们说的都对,我就按照你们说的方式来过我的一生;

  • 还是老人说得对,还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 听父母的话,也是尊重他们,我不想让他们为我操心了。

所以他就会生活在父母给他画的框框里,在这个既定的轨迹里过一生,从此他也就再也没有想要发展自己独立个体的能力了,或者是干脆就彻底放弃掉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70%—80%的人,他们都是在麻木或者是退行状态,或者第三种状态:愤怒,叛逆的状态。

第三种状态是愤怒状态,一直在愤怒中反抗和叛逆。

当我们改变不了的环境是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父母、原生家庭,社会和国家运行的方式、国家体制的时候,你改变不了它们,又不想被它们裹挟,甚至改变不了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很愤怒。

能察觉到很多问题和局限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当你有愤怒的时候,至少说明你能看到问题。

但是如果一直在愤怒的情绪里,这就有问题了,很多人是从愤青到愤中,然后到愤老的。一生都在愤怒中度过,愤怒本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愤怒它只是一个线索,让你看到某些东西和成长点。

在愤怒完之后,感受到失望之后,其实你是可以切换到行动、成长和改变上的。

但是很多人当他不切换到行动和成长改变时,他就只能愤怒。成长改变和愤怒这两件事情,你只能选一样,因为人在愤怒的时候是不可能改变的。

在行动改变的时候你也顾不上愤怒,所以这两极是只能选一极的。

还有第四种状态——真正的成熟。

只有不到20%的人,他们会真正的进入到成熟阶段。我这里说的成熟是指他开始真的可以去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视野,打破自己的认知框架,能够超越二元对立。

他会认为观察世界的方式不止有一个标准,在关系里,也不会以变得麻木和僵化为代价而变得成熟。相反会在关系里看到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即使看到了人性的诸多缺点——控制、贪婪、恐惧、焦虑后,依然觉得人的可爱和缺点都是可以并存的。

当对所有的关系都能接纳和看到,圆融而平等时,你才能真正的开始成熟。

有的人看起来是披着三四十岁的一个肉体,但内心还是一个孩子。

还是好渴望爸爸妈妈能够看到自己,渴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渴望他们能够支持自己。

在一边渴望的同时又会感到愧疚和怜悯,觉得他们老了,他们也不行了,所以会和父母很容易陷入很高和很低的相处模式中。

要么就很低,看父母很高,期待他们给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又变得很高,把父母看得很低,觉得他们老了、没有力量了,发现他们老了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小朋友。

当把父母看成小孩子时,就不会和他们计较,心想尽量哄着、顺着他们就好了,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和父母建立真正的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总在一会儿抱怨和不甘心、愤怒。一会又觉得自己没有做一个好的孩子,没有照顾好他们。沉浸在这种两极跳的游戏中是很拉扯的。

试着去做到既不要贬低自己的力量,也不要贬低你父母的力量。

即使他们可能已经年纪很大了,即使他们已经五十岁、六十岁了,他们依然还是有灵性的,他们依然是可以成长的。

他们依然可能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五年觉醒和重新审视他们的人生,他们还有很大的机会和你一样变得更加开心和有力量,为什么不去信任他们和自己呢?

无论你是20岁也好,30岁也好,40岁也好,当你真正开始拿出勇气和力量面对自己时,你就已经开始成长和突破了。

学会独立承担自己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与父母之间建立真正平等而圆融,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和原生家庭成熟而平等的分离,让自己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