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平时在门诊经常被患者问道,医生我肾虚吗?特别有事还有一些20多岁的青年男性来问。现在大家对于肾的认识视乎等同性了,只知道“他好,你也好”的解释了。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中医师如何认识肾脏的。 一、中医肾脏的概念 中医肾病是指以中医肾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所致疾病的总称,与现代医学肾脏疾病有所不同,它包括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肾间质疾病、肾小管疾病、肾血管疾病和肾衰竭等。中医学“肾”的含义更为广泛,还包括了内分泌、生殖系统等某些疾病症状。 二、中医肾的含义 肾是一个功能极其广泛的重要脏器。肾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主臧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二主水液代谢,又称“水脏”;三主纳气,为“气之根”。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是随着肾气盛衰而变化的。 《内经》还论述了肾脏的多种生理功能,如肾主臧精,主生殖之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肾为水脏,司开合;肾主纳气,肾主封藏;肾合膀胱、三焦;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摄生、养生方面,强调固护肾气,反对“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在《难经》中以“命门”理论,阐明肾脏在生理功能。 三、中医学对肾病的认识 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详述了水肿病,开创了肾病辨证论治的先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辨证并治第十四》提出了水肿的治疗大法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对后世水肿病的辩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诸病源候论》对多种肾脏疾病进行了论述。指出“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则精脱,精脱者,则耳聋。” 王冰在《素问释义》发挥了《内经》的阴阳理论,提出肾阴不足和肾阳亏虚的治疗法则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以制阳光”。《小儿药证直决》的六味地黄丸,为补肾之名方。(编者注:六味地黄丸,最早是治疗小孩的药方,所以他好你也好的功能有限,一阵大笑。)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主张平时要清心寡欲,保养阴精,病时要顾护阴气,重在滋阴降火。创立了补肾水,降阴火的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都是补阴的代表方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阴阳双补,“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行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编者注:采阴补阳修炼内功的法门。)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等补肾阴、温肾阳的方剂,所用药物多为血肉有情之品(编者注:西医无法理解的东西,国人渐忘的东西。),对后世治疗肾病虚证的立法产生的影响甚深。 清代,温病学发展,下焦辨证内容充实了肾病学的内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理论,提出了活血化瘀法(编者注:西医开始流入我国),使治疗肾病有了新的途径。 四、男人如何养肾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当寒冬到来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热量以御守,倘若弱虚,就会因“火力不足”,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酸软、乏力、小便失禁或尿闭等症状,这是肾阳虚。由于体内津液亏少,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盗汗、小便短黄等,此为肾阴虚。 保健方法 一、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二、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腰为肾之府,常做腰眼按摩,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慢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三、脚心按摩法。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脚心的脚泉穴法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康,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促进睡眠。脚心按摩的方法是:每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再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100下以上,以搓热双脚为宜。此法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虚热症效果甚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