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北京海淀硬核领跑高质量发展

 奔跑在成长路上 2019-11-25
原创 法治中国报道 2019-11-25 16:05:19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北京市海淀区起笔高质量发展,绘就高品质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科技企业、创新企业正逐渐成为海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活力源泉,然而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难、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海淀区人民政府转变角色,找准痛点,开拓金融创新+科技创新路径,善用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催生了一批硬核科技诞生,扶持了一批实力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动能。

找准痛点,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全面开花

为解决双创企业融资痛点,海淀区持续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通过设立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担保扶持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促进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产业并购在内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融结合的“海淀创新基金系”。

目前,“海淀创新基金系”全面开花,先后诞生了由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合作设立的水木启程基金、水木杨帆基金、富汇-理化基金、协同创新母基金等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由华胜天成、拉卡拉集团、丝路华创、创业板俱乐部等领军企业或企业联盟发起设立的TOP基金、拉卡拉基金、丝路云和基金(投贷联动)、创金兴业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由海国投、大河资本及区内上市公司发起设立的中关村并购母基金等覆盖面广、种类齐全的基金体系,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精准对接,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在海淀区,每成立两家公司,就有一家是科技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今年上半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北京全市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同比增长7.3%,已连续14个季度保持了7%以上的较快增长。

为精准对接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海淀区人民政府开出了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计划的良方,以金融创新助推科技创新。

在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计划的加持下,诞生了包括中关村银行在内一批新型金融业态和机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迅速崛起,一批科技型企业加速上市。截至2019年3月31日,海淀区累计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共计927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30家、境外上市公司7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84家、四板(不含孵化板)挂牌企业141家。同时,助推海淀园区企业在科创板融资上市,目前已有13家企业获受理。

除此之外,海淀区着力打造创新资本中心,并结合外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试点,鼓励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目前,海淀区聚集股权投资机构总数超过1200家,管理资本量约4200亿元,股权融资案例和获投金额均位居全国前列,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高度活跃,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成果迭出。

搭上“直通车”,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从2019年起两年之内,对北京市海淀区等行政区域内企业申请企业债券实行‘直通车’机制,即企业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不需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转报。”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北京市海淀区在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企业债券发行、债券品种创新与风险防范等方面成效显著,被作为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

为进一步有力支撑海淀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拓宽融资渠道,海淀区多措并举,综合运用企业债券融资工具。2018年12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不超过150亿元优质企业债券获批。本次债券于2019年择机发行,所筹资金70亿元用于投资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创业投资基金或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4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文化旅游等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40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搭上高效、可靠的企业债券“直通车”,于企业而言,意味着其踏上了规范、良性发展的路途;于区域经济而言,对提高融资比重、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北京海淀,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