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占祥医生文章解析

 小元元 2019-11-25

专业技术人员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养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因此,当他们诉诸文字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思维习惯的威力。下面,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科肖占祥医生发布在微博上的文章,我来解析一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肖占祥医生致网友的一封信》
作者:肖占祥
大家好,我是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大夫肖占祥,很高兴在这个平台上与你们相识。
11月19日凌晨,我在广州飞往纽约的飞机上,大概飞到阿拉斯加上空的时候,突然听到飞机上面的广播在找医生。当时我和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华侨医院的血管外科主任张红主任都在这个航班上,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两个就一起到了后仓。
解析: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非常清楚,让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起始状态。肖医生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字训练,所以在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述时,文字比较生活化。否则,第一句会写成:11月19日凌晨,我乘坐南航CZ399航班从广州飞往纽约。后续他又重复写了一遍自己和张红主任在航班上,其实更好的表述方式是:当时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华侨医院的血管外科张红主任也在航班上,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两个就一起到了后舱。
到了后仓以后,发现卫生间里面有一个老人在蹲着上厕所,一直在痛苦的哀嚎,满身大汗。乘务员就给我们讲,两小时前,这个老头出现了排尿困难的情况,非常痛苦。我摸了一下他的小肚子,发现膀胱部位非常鼓胀,而且我一触碰,老人的疼痛感明显加重,我们就估计老人是急性尿潴留。因为他是个70岁的老年男性,估计是前列腺肥大,再加上长途旅行比较疲劳,膀胱收缩无力引起的急性尿潴留。
解析:这一段可以说是全文最核心的部分,它如果写崩了,后续所有的文字都不会成立。为什么那么说?因为这一段是写医生做病情诊断,分为好几个小层次。首先是观察,病人在上厕所,而且是蹲着;病人在哀嚎,满身大汗;然后是询问,当时病人应该表达困难,所以询问现场乘务员,得知两小时无法排尿;再后来是触诊,观察病人腹部状态,用手按压看病人反应;最后,两位医生据此得出结论:急性尿潴留。这一段写了两位医生的诊断全程,层次分明,步骤清晰。他当时怎么做的,现在就怎么写,这就是专业优势。注意一下最后一句,他单独摘出来写。因为前面的全部都是事实,但最后一句是医生对病情的推测:因为70岁男性病患,推出有可能前列腺肥大。加上长途旅行,膀胱收缩无力,因而引发急性尿潴留。
当时的情况假如不采取紧急措施的话,这个病人会出现膀胱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可能会危及到老人的生命。但是在飞机上要采取紧急措施的话,无非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插一个管子进到尿道里面,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把尿引出来;第二,如果没有插的管子的话,那只有进行膀胱穿刺。
解析:整个事件最吸引公众的,是其中的矛盾冲突。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和对急症患者的救治,它们之间存在紧张的对立。而所谓戏剧冲突,说的就是两难选择,主人公需要在两种差不多等同的艰难选择中选取一种。CZ399航班上发生的不是戏剧,不是电影,而是真实事件。医生同样面临两难选择:不救会危及病人,救则条件不足。肖医生在叙述上并没有追求戏剧性,而是如实表达了他当时的选择困境。这也是源自两位医生的专业习惯,先做出诊断,然后预测病情发展的后果,再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当时在飞机上没有设备可以帮老人导尿,飞机上仅有的器材就是一些消毒的器材,和一个5ml的注射器,还有软塑料的吸氧管,仅有这些器材。当时我就和张红主任做了一个决定,为这个老人直接进行膀胱穿刺,用5ml的注射器针头进行穿刺。
解析:没有任何抒情,没有任何渲染,肖医生的文字在这里不带任何情感。就是回顾了当时机上的医疗设备情况,同时,估计也是想以此回应网络诸多键盘侠和事后诸葛亮的诘责,质问他们为什么要用针头做穿刺,为什么不用导管引尿,为什么不等待病人缓解等等等等。肖医生的叙述,合理地证明了他们选择穿刺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我们把这个针头进行了改造,把塑料管接到5ml注射器的针尾上面,准备进行穿刺。当然,穿刺前跟家属和机组人员都进行了沟通,我们也估计到可能会穿刺失败,因为针比较短,比较细小,而膀胱的位置相对比较深,这些情况也都给家属讲清楚了,家属还是比较理解配合的。
解析:在所有的诊断流程走完一遍之后,两位医生和在医院里动手术前一样,去找家属讨论手术方案,告知他们可能存在的风险。我相信,肖医生写这一段文字并非是为了排除法律上的风险,而是出于一种本能。他的职业习惯让他觉得当时应该这么做才对,所以现在他写文章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写了出来。否则,从文章紧凑的角度考虑,其实这一段和以下两段都可以去掉。
但是机组人员有些顾虑,万一我们膀胱穿刺失败了,会牵连机组人员,他们提出要紧急迫降阿拉斯加或者加拿大西部的机场,但是估计要花费30分钟到一个小时,而且紧急迫降的费用大概是70万美金到200万美金,而且要耽误整个飞机乘客的行程。
解析:这一段算是小插曲,但是也写得非常有意思。之前连续追踪新闻,我就发现南航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有些暧昧不清。当时我就在问自己:南航对于这样的机上紧急施救会持有怎样的态度?现在从肖医生的记录来看,航空公司方面当然是有顾虑的。按照标准处置程序,联系地面,空中放油,安排紧急备降,地面救护车接送,一点问题都没有。无论最终发生什么状况,和航空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航空公司已经尽到承运人的责任。反而是现在,有两位医生出手,如果出了任何意外状况,反而会让航空公司和医生都陷入麻烦。肖医生这里其实非常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备降时间长,额外费用高,而且会造成旅客延误,他更倾向于空中直接手术救治。
然后,我和张红主任又再次跟机组人员进行沟通,我们还是想尝试一下,如果不成功再说,因为这个损伤不会有太大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最后机组人员同意了我们的方案。我们就把病人搬到后舱,地上铺上单子,让病人侧躺,开始进行膀胱穿刺。
解析:医生手术,一般是院方和病家的一对一关系。这次却多了承运方,征得家属同意不行,还要和承运方沟通,三方一致才能动手。最后,机组兜了一圈回来,终于意识到在医学问题上自己并没有发言权,只能听医生的。而医生说服他们的理由,也是基于专业知识:膀胱穿刺即便失败也不会有多大危险。最后,肖医生还专门写了他们的手术准备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以上三段真是写得非常有意思,我认为去掉没问题。但肖医生那么写出来,其实也不错,因为写出了空中做医疗决策的复杂和艰难,显得全文非常生动。
穿刺还是比较顺利,直接就穿到了膀胱,尿液慢慢就流出来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尿液流到塑料管的中段就基本停滞了,估计一方面是针比较细,另一个可能是膀胱收缩无力,尽管我用手按着他的膀胱,想增加外力让尿液能够挤出来,但是效果依旧不好。这个时候,张红主任就毫不犹豫的拿着橡皮管儿,也就是引流管的另一端,塞到自己的嘴巴里面,一口一口的把尿液吸出来。我这边儿就把握着针头的方向和深浅,我们两人配合的还是比较好,大概经过40多分钟,尿液吸出来了700-800毫升,病人说舒服多了。我们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大概过程就是这样。
解析:网上引起最大关注和争议的,就是医生吸尿这一部分。肖医生这一段文字很简洁而明确地道出吸尿的必要性。反而是这种简单直白的描写,降低了网上进一步关于作秀的讨论空间。从开头第一段,一直到这里,每一步都有理性判断,每一个操作都符合逻辑,因此在阅读上让人感觉流畅明了,并且默默站在了两个医生那一边。
其实当时机组人员的顾虑我们也有考虑,但是我觉得我们承担的风险和病人的生命所承担的风险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所以就这一点来讲,当时脑子里可能也有闪现过,会不会有医疗纠纷的风险,但是看到病人当时的危机情况,也就不去想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了,也就不管它了。
解析:文章最终收在价值判断上,肖医生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支持平常人有非常之举的究竟是什么?所有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做?站在医生的角度,肖医生做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回答: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
首先谢谢大家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对于十万元奖金的问题,希望能够淡化,不希望这个事情再像之前一样,一件普通的事炒得铺天盖地,又让我措手不及。这只是一个医生的本职工作。
解析:出名的烦恼,大概就是这段里说的那样。义务救人,帮人省了几十万美金,没多少人关注,但是得了十万块钱奖金,却变成了个热门话题。
(全文完)
今天还有人要讨论肖医生的文笔么?通篇读下来,你发现肖医生用了多少形容词?用了多少专业词汇?用了多少复杂的句子?基本没有。简单、清晰、直白,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命中事件本身。文字有没有问题?有。肖医生的文字有冗赘的现象,经常出现重复。你觉察到了吗?没有。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好读,不知不觉就跟着读到了最后。
为什么一篇记叙文那么好读?因为事件精彩,有这个因素,但不是主要部分。你觉得好读,是因为肖医生写得好。肖医生写得好,是因为他写了一件他做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是他的专业。在他的医院里,几十年来,他都是那么去做的诊断,做的治疗方案,做的临床手术。他按照职业习惯,首先把事情想清楚,然后把事情做到位。既然如此,那么他写出来的时候,自然也很清楚,因为他写的时候背后有他的思维习惯。于是一个个步骤下来,层次清楚,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为什么你会觉得这样的文字也有力量,也有魅力?因为力量和魅力和文采关系不大,和辞藻关系不大,和准确的关系极大。许多人误以为摘抄比喻,抄录精彩句子,就会对自己的中文写作大有裨益。当然,是有帮助,但是帮助极为有限。相比之下,通读全文体会作者背后的思路,以什么形式组织起一篇文字,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是房子的地基、柱子和大梁,而文句不过是吊顶、贴角线和墙纸。装修撑不起一栋房子,许多人整个中小学不学建房子,而是学了一脑袋的装修,开口就是文笔,讨论起墙纸的暗纹,最后住在精装修的山洞里,依然是个野人。
所以,我建议你多读几遍肖医生的这篇文章。这种文章是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不是流传千古,而是大多数人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之上,才可以探讨风格、文笔和结构。最后,还是我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写不好,那是因为你从未想清楚过。

题图摄影:Online Marketing

图片授权基于:www.unsplash.com相关授权协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