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鎏金工艺

 雪山飞狐之独狼 2019-11-25

古法鎏金工艺

古法鎏金是以黄金和汞为原料的金属表面加工工艺,这种工艺是在古代劳动人民逐步认识金和汞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而发明的。早在三千年前,史书上记载“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反映了金不易氧化,化学性能较稳定的特点,用金装饰器物外观光泽明亮,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包金、贴金、嵌金、古法鎏金等工艺逐步发展,形成了我国早期的表面加工工艺。古书中关于汞的记载较晚,“黄埃五百岁生黄灏,黄澒五百岁生黄金”,这里的“澒”就是现代的“汞”。《淮南万毕术》也有“水银为澒”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关于水银的早期记载。天然存在的水银很少,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硫化汞,即丹砂,其色鲜红,商代用作颜料,《诗经》中“颜如渥丹竹,是以丹砂之艳丽形容人的美貌。魏伯阳在《参同契》中说: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竹。道家称水银为姹女,描述了水银在加热后易挥发的特性;并提出用硫磺(黄茅)配制硫化汞的方法。晋朝葛洪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反映出古人在实践中探索到硫与汞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发展以及丹砂在医药上的广泛应用,古人对汞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古法鎏金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发展的。南朝陶弘景指出“水银……能消金、银使成为泥,人以镀物是也”,明代方以智著《物理小知》指出: “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力这些记载表明古人从理论上认识到运用汞能溶解金而成为液体或泥膏状的汞齐,涂抹在银器上,加热烘烤后,汞挥发而金存,得到金黄色的覆盖层。

古法鎏金工艺

古法鎏金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把被鎏金件表面进行清理,用酸洗,水冲刷洗,使表面清洁l再配制金汞齐,按一份金八份汞的比例,将黄金碎片与水银混合,适当加热,搅拌至金完全溶化在水银中,显银白色,形态似泥膏状,俗称“金泥”,放入冷水盆中,以备古法鎏金时用。古法鎏金步骤1.抹金:用硝酸水溶液再将被鎏金件表面刷洗,以清除杂质污物,使金泥与作品表面易于粘接,附着紧密。用特制的扁头铜棍俗称“金棍”,或用棕刷把金泥均匀地抹在被镀表面上,边抹、边推、边压,这种推压的手法称之“拴”, “三分抹,七分拴”表明“拴”是古法鎏金工艺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金层组织致密和结合紧密的技术关键。2.烘烤:用火枪烘烤,设有鼓风及抽风装置。以保证火候及汞蒸气的排除。被鎏金作品抹好金泥后在用火枪烘烤,同时,在层表面不断推压,随着汞的逐渐蒸发,金层表面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金黄色。这个烘烤变色的过程,俗称“开金”。3.清洗:开金后的作品,再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弱酸分别进行表面清洗,然后,用铜刷沾皂角水进行刷洗,使表面光亮。4.找色:开金清洗后的作品,由于火候不同,抹金薄厚不一定完全均匀。因此,作品的各部件会出现浅黄、深黄等色彩的不一致。当古法鎏金器物的各部件全部鎏完时,放在一起比较金色的差别,从中选定一件标准色,其它仵以此为准,再局部抹金泥和烘烤,使整体为一色。5.压亮:用玛瑙压子或钢压子沿着古法鎏金表面顺序进行磨压,使金层致密,结合牢固,表而呈现出十分光亮的古法鎏金层。这一步骤也可以在上述过程反复数次之后,进行一次压亮而成。模拟制作的古法鎏金铜片是经过上述过程的四次反复后,金层厚36微米。古法鎏金的反复次数要根据实物的要求,一般要反复三次,多则反复七次,以得到金层表面光泽明亮,金层组织致密、纯净,极少杂质,金层与基体表面结合处紧密无孔隙为好。古法鎏金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是古代技术的宝贵遗产,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古法鎏金工艺,将会使古老的古法鎏金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