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驻村第一书记该怎么“定位”?

 blackhappy 2019-11-25

作者:段官敬

有好友在某乡镇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该乡镇要求各村第一书记每天上报三次定位,以致有时带贫困群众进城办事,或者外出拉资金、找项目上报不了定位,被全乡通报批评。

吃住在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是对扶贫工作队的硬性要求。要求驻村第一书记每天上报三次定位,无非只是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及其工作队管理的方式手段。但把驻村第一书记捆绑在“定位”上、按在村子里不得动弹,似乎也有失偏颇。

不得不说,驻村本意在人到身到心到村庄,静下心来、沉下气来,能够扎根基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抓好扶贫工作,替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换新颜,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致富。换而言之,驻村并不代表时时刻刻、每分每秒呆在村里、坐在村部。如此,缺乏实际行动、毫无脱贫举措,赖在村里也无济于事。

且知,贫困村之所以贫穷,有其短板和不足,破除发展瓶颈、荡平问题掣肘。一方面要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摸透本村本域现实情况,对群众“东家长、西家短”做到心中有数,对未来规划和实施远景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囿于贫困村条件有限、资源不足等因素,唯有向外“搬救兵”、走出去找办法,才能助力本区本地发展。

不管是非曲直“三七二十一”,一律用“定位”衡量驻村扶贫工作的得失,生硬监督驻村第一书记的动态去向,既不科学也不灵活。此外,微信有保留定位的功能。一旦被少数别有用心、脱离基层的驻村第一书记滥用,极容易滋生“假驻村、光定位”的不正之风。何况,驻村第一书记,摆在第一位的是干实事、干成事,驻村只是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为的也是拉进与群众距离、充分了解基层面貌。因而,依赖“定位”抓扶贫工作,本身定位就有导向错误。

当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村一域发展致富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得发挥“第一”作用。因此,防止驻村第一书记不在村“撂担子”、当“甩手掌柜”,随时随地掌握驻村工作情况,摸清驻村第一书记所思所想,及时协助解决问题、提供必要帮助,也很有必要。否则,让驻村工作成为“闷葫芦”,不知道“卖什么药”,就难以确保扶贫工作出成效。

只不过,物极必反。要求驻村第一书记报定位,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唯定位论英雄”。如,有时贫困群众要去城里看病办事等,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帮忙;还如,有时扶贫产业市场销路拓宽,需要驻村工作队员外出推介;又如,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取经”,引进先进经验;替贫困群众谋发展、找工作等。须知,贫困村出路在前方,不一定在村里,这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走出去”,跳出村子看村子,才能找到对的路、找到出路。

那么问题来了,驻村第一书记该怎么“定位”?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扶贫工作现场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考核驻村第一书记的最大权重,用群众口碑和心声来“定位”。由此,得相关部门多些明察暗访,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实地调研、用眼发现。莫要坐在办公室、躺在沙发上,把用手指翻阅定位当做抓扶贫的法宝。否则,也难逃官僚主义做派之嫌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