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慈善业长达八百年【2】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1-26

传承

慈善的传承不只是事务传承

更重要的是人品的传承

一项事业的交接,并不是说办个手续、签个名就行了,具体业务的交接只是表层,核心的传承应该是人品的传承,这是事业长久的人格保证。慈善事业是有人格的,人格没传承下去,慈善事业也就行尸走肉了。

义田慈善基金总经理范老师是很重视人格传承的。看他的《告诸子书》:“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母亲),亲不在矣。汝母亦已早世(去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我现在高薪了,想用来孝顺母亲,母亲却不在了。你们的母亲也不在了。本来想要你们祖母和母亲享受的,却让你们这帮小子享受了。这是范经理用孝教育慈善业的接班人,在中国的道德范畴里,孝是一切美德的出发点。未来的慈善基金经理是孝子,就不用担心未来慈善业的品质了。

范仲淹儿子做人都厚道

范经理对慈善继承人的家教成果如何?有史为证。《宋史》记载,长子范纯佑,“事父母孝,未尝违左右,不应科第”,照料父母,不离开半步,连公务员也不去考。评语:孝。

次子范纯礼,徽宗年间任开封府府尹,有个市民忽然很萌,做了个桶子当道具,戴在头上,问:“我像不像刘备”。平民百姓在那个时代说自己是帝王,那是相当于危害国家安全罪,颠覆政府罪。革命觉悟较高的开封市民拿这个自称刘备的倒霉蛋送交有关机关,事情闹到徽宗那里去了。范纯礼说:如果因此治罪,“空辜好生之德”,恐怕辜负好生之德,连板子都省了,教育一下就行。评语:仁。

三子范纯粹,看到同僚搜刮民膏,他叹气:怎么能忍心取百姓的膏血呢?后来他任京东转运使,将那些搜刮民财的项目全部废除。评语:慈。

四子范纯仁,曾在太后帘前劝诫:我大宋朝要厚道,要宽容,不要因为一两句话就贬谪官员。又打报告给哲宗,认为君臣犹如父子,不要太计较臣子,不要置之于死地。评语:宽。

四个继承人孝、仁、慈、宽四项素质具备,这样去做慈善业,起码有了品质的保证。

继承人有了发起人那份为别人操心多过为自己操心的利他主义精神,范纯仁经理一直当到宰相,他大部分的俸禄赏赐基本都捐献给了慈善基金,扩大了基金的规模,将其从1000亩扩大到3000亩,本金增了两倍。

到了南宋,慈善基金的设施遭战火破坏,房屋被占用,基金业岌岌可危。谁还来维持这份只烧钱不赚钱的产业呢?还是人品发挥了作用,范仲淹经理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勇敢地承担起重振慈善基金的任务,他们将自己的私有财产捐献出来,重新建造房屋、仓库,恢复原来的规模,范良器还亲自掌管具体业务达一年之久,以提供一种管理模式,供人仿效。是谁逼迫他们出来重操旧业?是他们的人品逼他们出来的,是他们老祖宗范文正公的伟大人格感召他们出来做的。

范仲淹这个伟大的起点不仅感召子孙,也感召了天下人。范良器兄弟恢复义田基金时,南宋朝廷下令免税,天下的慈善达人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就写诗写文做宣传,帮着吆喝。例如同时代的大学士楼钥,就写了《范氏复义宅记》感叹,文正公(范仲淹)孤贫时,未曾得到范家人半点资助,但他发达时,却将恩惠给予全族,“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这篇文章说明,正是因为第一代慈善人操心别人多过操心自己的品德,感召了天下读书人士大夫去追随他的事业。

道德偶像具有恒定性

所以说,制度是保证,人品才是根本。在中国古代,道德偶像具有恒定性,不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变更,不会出现在宋朝是偶像,在明朝就是狗屎的情况,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朝代都敬重先圣先贤。范仲淹是公认的先贤,那么他创立的事业也会得到后来历朝历代的尊重和扶持。这也是范氏义田基金绵延发展的社会制度保障。

有一例可以说明:到明朝时,范氏慈善基金遭到破坏,难以维持,当时天下闻名的清官、神探苏州知府钟况闻之,立即投入人力物力,重新撑起了这只几百年的老基金。到17世孙范允临时,又加入千亩田产,到清雍正七年,范瑶加入田产10顷。后人不时注入新资产,不是冲着盈利来的,而是冲着范文正公的人品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