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慈善业长达八百年【3】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1-26

制度

不断完善监督制度

用排他法则保证慈善底线

第一代经理范仲淹在置办田庄的时候,就定下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也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这些规定首先保证基金的福利性质,用什么来保证?用排他法,凡是可能将基金转变性质的事情,一律扼杀在萌芽状态。

原文:族人不得租佃义田。分析:排除族人经办人从义田获利的渠道。

原文:身不在平江府者,其米绢钱并勿给。分析:排除了外地居住者冒领善款的可能性。

原文:义仓内族人不得占居会众,非出纳,勿开。分析:排除了将仓库挪作居住、聚众等场所,保证了仓库的用途。一旦挪作他用,可能导致仓库内粮米被转移,被盗窃。

原文:义宅有疏漏,惟听居者自修完。即拆移房舍者禁之。分析:义宅就是保障房,如果有漏雨之类的毛病,由居住者自己修缮,不能借口拆移,这条措施堵死了拆迁保障房用以盈利的可能性,值得今天借鉴。

在保证底线方面,义田基金规则铁板一块,但是在慈善措施方面又具备弹性。例如子弟考取功名,发给“裹足费”十千,到南宋的时候,CPI上涨,第五代经理人范之柔就将奖金上涨到“一百千”,是原来的十倍。

监督措施方面,也不时修改,防堵漏洞。例如旧规规定,基金操作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这一项措施在保证经理人独立行使权力的同时,却放松了对经理人的监督,造成掌管人一枝独大的现象,于是出现掌管人带着外人来开仓卖粮的糗事。到南宋时又加一条:一旦掌管人徇私,义庄内的成员可以指正,先在祖宗范仲淹的神位前申诉,然后押送官府处理,还要罚一年的月米。

结语:慈善之业,须待慈善之人。慈善之人,须有慈善之心。有慈善之心,方有慈善之举。有慈善之举,天下无告之人方得慈善之恩。

一旦操作人的人品靠不住,整个慈善业便靠不住,发起人用错了心,整个慈善便全盘皆错。范仲淹先生以高尚的人格,给慈善业一个最光明的正确的起点,所以能八百年来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万不要以盈利之心做慈善,不然的话,不仅不会“山高水长”,恐怕会做得“山穷水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