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重剧透 没看电影且介意剧透的建议点右上角收藏 看完电影再来看呀 《少年的你》快结尾时,魏莱死了。 陈念被审讯,问:“所以被欺凌是我的罪过吗?” 女警官说:“如果你能多相信我们成人一点……”, 是啊,如果她能... 可是这个“如果”是有前提的—— 多年跟校园欺凌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 这个前提是——大人真的值得被信任。 二刷了《少年的你》后,我们想来和你聊聊, 为什么很多孩子被欺凌了,不愿意告诉成人, 以及,如何做,做些什么,可以真正支持到孩子,赢回他们的信任。 1 胡小蝶跳楼死了,陈念脱下自己的衣服帮她盖住脸。 学生坐在教室里静等老师来上课。 老师在教室门口公开喊:“陈念!” 老师是真的想不到—— 这样喊,会让被叫的孩子尴尬,她可能会被嘲笑。如果已经发生了欺凌事件,她甚至可能会被报复。 所有学生都看向陈念。 警察找陈念了解胡小蝶的死因。 之后陈念的椅子上就有了一滩红墨水,和当初胡小蝶遭遇的一样。 上课铃响,胡小蝶没坐下。 老师说“没听见上课铃啊?” 老师都没好奇,没想问问,什么原因学生会不坐下? 胡小蝶就坐进了红墨水里。 而陈念这次没坐下,老师走过去问:“谁干的?快高考了,还这么恶搞?要搞好同学关系。但如果真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告诉我。” 老师没再追究,真的以为说一句,这事就能结束了。 老师以为这只是恶搞,都没想去探究下,陈念为何不说话? 魏莱、罗婷、徐渺就在下学路上截住了陈念,罗婷勒住她的脖子打。 魏莱说:“你去给胡小蝶盖衣服,我可感动了。但你去和警察叔叔聊天,我就一点都不感动了。你们到底聊了什么?” 警察是有威慑力,但也会引起欺凌者的恐慌。 因为害怕被惩罚,那就先攻击,报复会开始啊。 警察谈话能秘密进行吗? 2 陈念的母亲能保护她吗? 自己欠了钱,躲债不能回家。追债的告示贴满了家门口。 陈念能对母亲说,“自己被威胁了,很害怕吗?” 会不会又给做娘的添堵? 自己忍了,还得给妈妈打气加油。 这位母亲是难啊!丈夫不见了,母亲真的想为女儿挣更多钱。 可是孩子扛起来的,还是她未成年的责任吗? 陈念被推下楼梯,她知道不能再忍,告诉了警察胡小蝶被魏莱3人欺凌的事。 警察可以保护陈念吗? 学校可以保护陈念吗? 罗婷的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踹罗婷。徐渺的家长让徐渺下跪。 老师怎么办?“你怎么能打孩子?” 孩子们早就知道,报告家长不过是打、骂、求饶、推诿。 不但不解决问题,还招来更多仇恨、报复,还是不要说的好。 但老师习惯的就是请家长。 然后呢?让她们3人停学,但允许她们参加高考,还要给年轻人机会。这就算结案了。 很多人说欺凌者应该受到惩罚。 他们是受到惩罚了,学校迅速了结了这件事,班主任老师也被撤职了。 学校还加了锁、装了护栏。 大喇叭广播里重复播放着学校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事情一定要报告校方。 但学生们知道,这事不会就这样结束的。 3人是受到了惩罚,她们自己觉得委屈觉得气愤,没人引导,被这样停学放到街上,会做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被认为成熟的标志就是懂事、理解大人的苦衷、不惹麻烦、接受现实中复杂的利益关系。 但大人又想让孩子有正义感,要勇敢、要有爱。 孩子们从哪里去学会这些呢?是看到这些词就学会了吗? 少年时期,内在正处于黑白战斗、寻找真理的阶段,他们渴望有人能引领他们突破黑暗,他们需要精神的引领。 可是他们环顾四周,看见的是成人很辛苦地活着、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自己的面子,不愿意花时间调查了解、不愿意得罪某些人来主持正义、不愿意又找来一堆麻烦让本已经焦头烂额的自己更加无力,所以孩子得为成人让路,孩子得自己学会懂事成长,这样才能获得赞美。 一直记得有次看高中生演戏剧,他们对着成人的那一声呐喊——“你说为我好,不过是为你自己的面子好!” 一方面希望孩子信任成人,一方面让他们看到的是戴着面具的成人,让孩子如何分辨与信任? 果然陈念被堵截,还有那一筐小白鼠的威胁。 陈念还会找警察、找老师吗? 关键时刻,警察没有接电话。 她最后去找了那个被父母抛弃、在街头混日子的小北。 这一刻起,他们用少年自己的方式面对问题。 说他们幼稚,但他们需要帮助时,谁真的能帮他们呢? 3 有一次在学校校长办公室,我和一个男生聊他被欺凌又欺凌别人的事。 男生离开前说“老师,我可以相信你。可是我们只见一个小时,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可是我还可以信任谁,我周围都是虚伪的人,成人虚伪、无能。我能信任谁?你,我真的能信任吗?你真的了解我的生活吗?” 他离开,我站在窗口很久才离开。 还有一次,教导主任想让我和一个总是没朋友的孩子聊聊。 我问他:“什么时候叫他?” 他说:“现在啊。”当时正是第2节课时间。 我说:“下课吧,你现在叫她,很尴尬。” 他说:“没事。”他就冲出去了。 和孩子聊完,孩子站在门口,停了两秒,转身跟我说:“老师,谢谢你。下次叫我,可以课下吗?他们会笑我。” 后来我再去学校,在老师叫学生前,我都和老师讲清楚,甚至让他拿着摞作业本,递给孩子,佯装让孩子帮忙把作业本送来办公室。 但有时还是会碰到老师能扯着嗓子甚至用喇叭喊学生出来。 我真的想找个地洞把自己埋了。 4 图源:光合零欺凌微课-第8堂课件 插画by叉子 10月推出的光合零欺凌系列微课里, 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节课, 解释为什么孩子们不信任、不愿报告自己遭受了欺凌。 归纳的6点原因里, 有不相信成人能妥善处理担心被报复的, 有心疼父母不想添麻烦的, 有不想承认也不接受自己无能的, 还有...(微课里有更详细的解释和示例,点击“阅读原文”收听) 结果就是成人一直被蒙在鼓里, 孩子伤痕累累地长大,或直到有一天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 5 有很多人问我,我究竟如何做,才能支持到我的孩子? 影片中陈念被打伤被剥掉衣服,小北要去报复,陈念拦下他,只是头顶着他的后背默默流泪,然后放声痛哭,小北抓住了她的手。然后俩人安静地聊天。 你能允许你的孩子放声痛哭,不逼问、不责骂,只是允许他把难过、委屈、悲伤、愤怒都哭出来吗? 你允许他在家里可以吼出来,可以摔摔东西,可以捶枕头吗?可以只听他说、不劝说、不给建议吗? 你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不评判、只是感受,去同理吗? 孩子们的力量会在一次次的责骂中,一次次与别人的比较、控制中,一次次对成绩的追逐中消失,再找回来需要点时间,还需要被允许。 女警官说“如果你能多相信我们成人……” 我想说,当你对陈念说“被拍了裸照还专心,受他们欺负,你这样能专心吗?”时,我也没办法相信你,这些没有脏字的话中,没有同理心。 而让陈念专心的是小北的坚定。坚定的守护与信任。 6 前几天,我们的微课群里,有个妈妈在分享她的经验。 我看完很感动,她有界线、懂得捍卫孩子的尊严,还懂得如何用坚定、宽恕的力量让孩子有力量,也能与孩子平等对话,令孩子自己有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在校园欺凌中,和平守护者只占到5-7%,扩大到成人世界,是不是也是这个比例? 这位妈妈做了很好的榜样示范。 7 图源:11.2 欺凌交流会 @鸿芷书房 摄影by小武 11月2日,我们和一些关心校园欺凌的青年人、大学老师、精神科医生、家长交流。 有家长说,我在微课里没有给直接的方法,她想要直接的方法。 她的孩子用过——忍着、骂回去、打回去、讨好送礼物、告诉老师,都无效。 她告诉孩子,可以打回去,出了事,妈妈都负责。但孩子知道会被报复,没用。 我说我在微课里直接给方法,是不负责任。欺凌很复杂,要一事一议。 孩子什么状况,他周围的环境、文化是怎样的,他的同学是什么状况,老师的态度、能力,家长的状况等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放在一起,再来讨论策略。 但做一个能被孩子信任的成人,是有迹可循的。 1 接纳孩子现在的状况,尤其是你的孩子可能与别人不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和比较。 2 允许并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而不是一定要和你的一致。 3 当你有情绪时,生气、伤心、难过,你可以表达,而不是忍着。你允许自己生气,孩子才能允许自己生气,你允许自己吼出来,孩子也能允许自己吼出来。当然,你不能只是吼,你得让孩子明白你为何吼,同时让孩子对你的吼有心理准备。 4 允许孩子有情绪,甚至大哭。 5 你为了保护孩子所要做的言行,请先跟孩子商量,听听他的想法。有时候孩子知道的情况比你多,所以他才会顾虑多。 6 不要想简单快速处理问题,不要以为道歉问题就得以解决。很多时候孩子的道歉只是为了想尽快结束事情,不想面对成人的责备。所以请学会不纠结对错、好坏。而是能站在多方立场去了解、理解,不仅仅是为了护住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只为护自己的孩子,对方、老师就可能认为自己被敌对了,为了自保,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7 减少对别人的期待,包括对老师。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天性、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你所说的、你的价值观,不是你说了,对方就能理解,对方改不改是他的权力,你只能强大你自己的内心、多些学习,也去支持你的孩子强大和提升能力。 8 请相信你的孩子,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是他的错,只能说还有需要学习成长的部分。请千万不要说下面这些话。 ![]() 图源:光合零欺凌微课-第1堂课件 9 请多花些时间听孩子说话。让他可以诉说,表达情绪,你也有机会了解学习之外的事情,哪怕每天15分钟。 10 如果你能觉察到——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其实是大人利益的斗争,你就知道你会害怕什么、会贪婪什么,而为此,你会如何去做——那就太好了。因为你或许可以停一下,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重新做出选择。当你学会对自己百分百负责时,你的孩子受伤的可能就在减少。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值得被孩子信任的成人。 最后,预告一下,光合零欺凌系列微课第一期将于今天晚上8点上线最后一堂,至此10堂课均已更新完毕,扫码👇即可收听。 本次微课项目由银杏基金会支持,特表感谢。 讲课导师 ![]() 海豚(沈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身心灵疗愈师 情绪平衡教练 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开展预防校园欺凌项目8年 培训300场,干预学校几十所,欺凌中高危个案干预近千名 是《关系让校园更美好——减低校园欺凌一线经验分享报告》作者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