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我去看了电影《少年的你》。 讲真,在我心中,它是今年到此时为止,我印象很深刻也很喜欢的电影了。 并且,这也是一部,即使你被剧透也仍值得去看的电影,因为它的细节和表现力真的太精彩了!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位性格内向,只想考好大学的绩优生。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是一个没有父母,13岁就混迹社会的小混混。 在距离高考还剩60天的最后冲刺时期,因为同班同学的跳楼事件,陈念被牵扯进了校园欺凌之中,也将小北带进了她的生活。 这是一个欺负和被欺负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保护和被保护的故事。 电影上映两天,有关于主演演技,以及校园欺凌这件事本身,别的公众号写过很多,我想大家也看过许多。 今天我想说一些不一样的。 表面上看来,大家或许觉得,这仅仅是一部讲述校园欺凌的电影,意图是为了告诫所有人“关注校园欺凌”。 可藏在欺凌事件背后: 变坏的小北 自杀的胡小蝶 被殃及的陈念 在欺凌和恐惧中挣扎的魏莱 不欺负人就被欺负的小渺 旁观的学生 被开除的老师 “绝望”的警察 “消失“的家长 ...... 你会发现: 扒光陈念衣服的“凶手”,不只是那些欺凌者。 而那一个个孩子扒光的更不只是陈念的衣服,还有现今家庭、学校教育关系和法律保护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这层遮羞布背后的,或许才是最该讨论和改变的东西。 2 故事的起因胡小蝶,是一个被欺凌的女孩。 她被欺负,所有人都知道,可或许是因为怕被牵连,或是害怕,没一个人帮她,心灰意冷的她,从学校楼上跳下。 而陈念,就因为在众人掏出手机围观之时,站到了胡小蝶这边,就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者。 曾经发生在胡小蝶身上的事,在她身上重演。 她孤独的站在班级正中,可所有人都远离她,无一人愿意帮她说话。 但她也和胡小蝶不一样,胡小蝶选择了忍耐和自杀,而她选择了相信大人。 她报警了,将所有事实都告诉了警察,她期盼着能为胡小蝶和自己都讨回一个公道。 可是,全校的学生明明都知道真相,可在高中这最后一个多月里,全都选择了逃避。 警察在学校问询学生,无一同学愿意做证人,提供证据。 电影中学生的冷漠让人咋舌,可现实中,面对着校园暴力,极大多数的人就是那冷漠的甲乙丙。 中国论文网上有一篇《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旁观者对校园暴力的反应,呈现以下比例分布: 在旁边看的,占19.8%; 不记得了,占17.2%; 赶紧溜走,占16.8%; 吓呆了,不知所措,占9.2%; 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边呐喊加油的,分别占1.8%和1.6%。 在被打的那一刻不是绝望,在无人相助的那一刻,才是绝望。 校园欺凌者,在旁人的无视中,变得肆无忌惮。 而那些被害者,无法求助也无法反抗,整日置身于冷漠和排挤之中,被逼入绝境。 3 因为无人作证,证据不足,警方无法对那三名欺凌者提起诉讼,只能将事件送到教育局处理,而教育局选择的做法是: 开除陈念的班主任,将三名欺凌者停课,但为了她们的未来,保留她们高考的资格。 陈念明明做了一件对的事,可好像也没逃出欺凌,只是这种暴力,从之前的“热暴力”变成了后来的“冷暴力”。 班里的学生因为换了老师而怪罪于陈念,甚至欺凌者被停课,被她们的父母打,学生们都觉得是陈念的错。 而警察也万般无奈,他相信陈念,可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告诉陈念: “别再纠结于这件事了,这或许就是长大的代价”。 犯罪者平安无事,只会激发更深的怨恨。 魏莱等三人,再次找上了陈念。 陈念边哭边跑边拨通警察的电话,可警察却因为工作错过了。 躲在垃圾箱里的陈念心念俱灰,再接到了警察的回拨电话时,说出口的只剩一句“打错了电话”。 从那一刻开始,这个17岁的女孩,再也不相信大人了。 后来的后来,她被一群人围在一起暴打,被扒光衣服拍下裸照,被强制剪掉了头发,可自始至终,她没和母亲说过,也没再拨打过警察的电话。 她躲到了一个自己曾厌恶、远离的小混混家门口,哭着求他:“你能不能保护我?” 很戏剧化。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要相信大人”,要远离小北这样的小混混。 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大人都消失了,只有那个被所有大人都定义为坏孩子的小混混小北,真的在拼尽全力的在保护她。 当警察最后问她:“为什么不报警”之时,陈念的眼神里充满着绝望。 她回了一句:“有用吗?有谁会来帮我?” 而这不就是现实吗? “你为什么不报警呢?” “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你为什么不告诉家长?” 这就是被欺凌者永远都在被问的问题,可大人们好像永远不会去想:为什么那些孩子会对大人如此“失望”? 是否她们曾经求助了,可你根本不关心所以没察觉出异样? 是否她们求助了,可你说:没什么大不了,这只是同学间开的玩笑? 是否你还在质疑她们:为什么别人只针对你,你要反省? 是否明明对方做错了,法律也无法给他应有的惩罚? 从在过往现实的新闻中,校园欺凌事件结局总是类似:退学或者转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师、学校、家长,也总会说上那句:“都是孩子,开玩笑罢了。” 一群人跑出来感慨:他们只是个孩子,你要给他们机会。 很奇怪,面对着未成年人犯罪,总是有人会有一万个理由给犯罪者开脱。 他们总是圣母心爆发,拼尽全力的去拯救边缘学生,却劝被伤害的人原谅、忘记、走出来。 谁又真正的去想,那些被伤害的人,再接受世界的二次伤害,该有多失望,该有多绝望? 4 这是一场悲剧。 而在这场悲剧背后,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好像都能从背后的家庭上找到答案。 更可怕的是,这些家庭,就是现今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陈念的家庭很烂。 爸爸从没出现,妈妈为了养家倒卖三无面膜,骗钱被追债,远远的躲走了,只留下女儿一人在家,承受着这一切。 陈念不仅要遭受同学的欺凌,还要被动承受妈妈带来的附加伤害。 她一直在对女儿说:“妈妈全指望你了,你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了,我们就解脱了,好日子就来了。“ 而陈念的理想,就是考上一座好大学,离开这座城市,带着妈妈开始新的生活。 她很体谅妈妈,她知道妈妈养她不易。 所以,妈妈附带给她的伤害,她从来没开口一句抱怨。 同学给她的伤害,她哭着打电话给妈妈,却抑制住哭声,说了一句我很好。 直到最后,她被欺凌,卷入杀人案,母亲得知消息才回来。母亲的神情从惊讶转到心疼,抱着她痛哭。 那一刻,她是愧疚的吧? 如果多关心孩子一点,多了解她一点,多陪她一点,那是否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小北的家庭更加的烂。 父亲跑了,母亲因为带着他无法嫁人,也丢下他跑了。13岁,他就一个人生活。 他也想读书,也想好好生活,可他首先的是要先活着。 没钱上学当然就是辍学,年纪小没文化,又能有什么好工作?他成了一个混混,被打的多了,让他的人生信条变成了: “别人欺负我我就一定要打回去”。 他是一个坏孩子。 可在聊起母亲时他背过身,眼角留下了一滴泪。 在陈念读书时,他的眼神中难掩对读书的渴望。 在得知陈念大学毕业后或许月入过万,满是自卑。 在看到陈念被伤害后,这个被生活所欺压的男孩,几乎丧失理智。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在我看来陈念和小北之间不是爱情,而是两个遭受过现实伤害的人的互相救赎。 他没人保护,受尽了生活的苦,所以在遇到了“干净”“美好”的陈念时,他不愿世间肮脏玷污她,选择替她扛下了一切。 小北替陈念顶罪,所有人都觉得他傻。 可他不是傻,而是因为他没有家。 因为没有家,没有人爱他,所以当出现了一个关心他疼不疼的人时,他付出了万倍的回报,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护她。 聊完了男女主,再来看看那三个欺凌者。 魏莱,看起来是一个就连眼神都“纯净”的乖乖女。成绩好,家世好,家里摆满了奖杯。可也是这样一个“纯净”的人,是逼死同学的欺凌者。 但在这背后,追根溯源,她也是一位“被欺凌者”。 因为复读,她的父亲一年都没和她说话了。就连死了之后,父亲在殡仪馆认尸之时也看不出任何的悲伤。 而她的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也被她的乖巧骗了,她指责学校和警察,指责胡小蝶家庭教育不过关,心理素质太差。她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觉得自己的女儿永远不会犯错。 在家中,她就是被“冷暴力”的那一个,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在学校里,她试图通过欺凌别人来找回“自信”。 她永远都是一副高傲的模样,扮演者那个“胜利者”,可她也怕。 而再看看另外两个女孩。 一个女孩的父亲,永远都在暴力教育。 而另一个,父母对于孩子做出这种事满是惊讶,出事了只会跪在老师面前求原谅。 而那个女孩,她其实不想欺负别人,她只是为了不被欺负,所以只能加入欺凌者的阵营。 她们就像是无数从被欺凌走到欺凌的人的真实写照。 戏里戏外,看看那些走出欺凌者的家庭,往往很容易出现三种非常极端的现场,那就是: 忽略、溺爱和暴力。 有太多的家长会以为养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到冰箱,过了18年一打开冰箱门,惊喜地发现,哇,一个优秀的孩子长大了! 在这过程中,他们并不关心关在冰箱里的孩子冷不冷、孤不孤独,也压根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是不是碰上了一个烂蔬菜,正在被影响的慢慢腐烂。 他们总觉得,只要一直赚钱给孩子充电费,让这个冰箱一直稳定运行,孩子们就能在那里一直保持着新鲜干净。 所以,在多年后打开冰箱时,看到腐烂的孩子时,他们往往都是无措的、愤怒的。 因为他觉得孩子背叛了他们:“我明明那么努力的呵护你,你怎么能变得这么的烂?!” 但其实,蔬菜腐烂不是一天就造成的,孩子变坏也会出现过无数次的“小问题”。 不是他们坏的太快,而是你缺席了他们变坏的过程,没有及时的矫正。 那个一个个欺凌、杀人者背后,就是一场场失败的家庭教育。 5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发生的所有事,就是一个“闭环”。 家长们失败的家庭教育,将孩子推成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学校、老师的忽视,同学们的“躲避”,让欺凌者肆无忌惮。 社会、法律的空缺,让欺凌者产生侥幸心理,而被欺凌的人,满满的绝望。 这些最终造成了电影里那三个结局: 如魏莱般,从被欺凌到欺凌者再到被杀; 如胡小蝶般,从忍耐到绝望自杀; 如陈念般,从忍耐到反抗,最终变成杀人。 都是血的代价,没有一个是赢家。 在这背后不免让人反思: 难道面对着校园欺凌,只有被欺凌者绝望反击杀人坐牢,才是最好的结局吗? 被欺凌者究竟如何才能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讨回公道? 如何预防、减少校园霸凌,是不仅仅是学校及老师该面对的问题,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因为这虽然出自校园,却是家庭、学校、社会、法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造成的结果。 青少年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也该到了重视的时候了。 校园不应该是法外之地,年少从来不是霸凌免责的借口,未成年也不再是犯罪的保护伞。 学校、老师、家长、法律,监管、教育、惩罚,一样都不少。 或许只有这样,校园,才能叫校园,学生,才能叫学生。 作者:木舒,辣笔小尖椒(ID:lbxjj818)主笔。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喜欢的字,爱自己喜欢的人。私人微信:mushu210。微博:木舒sunne 。欢迎来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