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一直被电影《少年的你》的刷屏,还有人进行了3刷、5刷,不管刷几次,都有很深的触动。 很多人都说电影好看,除了周冬雨各种虐哭让人扛不住跟着虐心,还有四字弟弟惊艳的演技,当然,更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故事就有很深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电影的故事主题是“校园霸凌”。 在距离高考几个月的时候,一所中学发生了学生跳楼自杀的意外事件。 她的尸体被全校师生围观,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围观的学生没有想象中的害怕和悲伤,反而好奇地拍照,发到了各种社交平台上。 从围观的学生表情中,感受不到这是一个悲剧,反而更像一场惹人注目的热闹。 然后陈念出现了,她把衣服盖到了尸体的身上,说: “胡小蝶应该不想大家看到,她最后的样子是这样的。” 跳楼自杀的学生叫胡小蝶,可是她为什么要跳楼? 这样一个明显的问题,大家似乎都不关心,我们只看到,现场收拾好了以后,学生依然在此处无所顾忌地笑闹,甚至对残留的血迹视而不见。 而学校、警察,似乎也没有深究的意向。 学校的反应是进一步加固护栏,而警方则阻止了少数想要一探究竟的“不懂事”警察。 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结,竟被如此无声无息地平息了。 于是,在这种悄无声息的息事宁人中,为胡小蝶尸体盖衣服的陈念,开始遭遇校园霸凌。 就因为胡小蝶不堪忍受魏莱一伙的欺凌而自杀,而陈念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同情胡小蝶的人,所以陈念就是继胡小蝶之后的又一个被霸凌对象。 剃头、拍裸照、被打……陈念每次所承受的伤害,都被周冬雨用精湛的哭戏刺痛了观众的心。 还好,她的生命中出现了四字弟弟饰演的“小北”,一个被父母抛弃的街头小混混,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念和小北,两人彼此信赖,互相依靠。 然而在现实里,校园霸凌的凶残,并不逊色于电影,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在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就多达千余件。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遭遇校园霸凌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并不能像陈念一样,在巨大的不幸中,还有小北守护,他们更多的,只能默默忍受,甚至像胡小蝶一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校园本该是承载希望和阳光的纯净之地,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校园里所出现的恶,不亚于社会中存在的危险。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单纯的,所以他们的“恶”,也很单纯,没有底线,没有节制,没有余地,只是随着本性中的“恶”出手。 《少年的你》里,施暴者魏莱在每次欺凌受害者时,都是成群结队的,人多势众地围住那个单薄瘦弱,瑟瑟发抖的受害者。 帮凶们或起哄,或在魏莱的号令下大打出手,魏莱观赏着自己的号召力成果,不可一世地享受着欺凌带来的快感。 谁说孩子们的世界就是纯净无忧无虑的? “8名女生河边群殴你不同相并摆剪刀手拍视频”; “男生与交往女生分手,遭10多名学生围殴”; “初三学生因骑车碰了校友,厕所内被打到吐血”; “初二女生因没穿校服裤子,遭轮流掌掴”; …… 看着这些案件,不由得心惊。社会里常见的霸王、恶棍,校园里并不少。 成人世界里的黑暗,在校园里也频繁出现,甚至因为认知不及成人,黑暗更加残暴。 就像魏莱,胡小蝶的死,并不会让她醒悟,更不会让她害怕,因为她觉得那个三本都不一定能够考得上的胡小蝶,死了还能让父母拿到一笔赔偿金,已经非常值得。 在她面对陈念的报警警告时,就算和解,也打算给点钱了事。 在她眼中,生命无足轻重,尤其是她欺凌的对象,似乎承受她给的伤害是与生俱来的使命。而金钱,永远凌驾在生命、尊严之上。 魏莱固然可恨,但是她扭曲、丧失掉的人性,以及不合理的金钱观,却是大人带给她的。只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孩子,不懂得遮掩,没有底线,所以她的恶更加赤裸裸,更加可怕。 校园霸凌并不鲜见,在2016年UNICEF所发布的校园霸凌报告中,通过对18个国家的10万学生进行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全球25%的学生都遭遇过霸凌。 有个朋友在一各小县城的一所中学教英语,班上有个小姑娘的妈妈跟着外省人跑了,爸爸整天好吃懒做,家庭情况非常不好。 小姑娘很自卑,但是成绩还不错。 可是朋友发现好几次课间休息的时候,班上的同学总会聚集在那个小姑娘的座位周围,抢她的笔袋、藏她的书、拿着她的旧旧的水杯跑,小姑娘在后面羞怯着急地涨红了脸追,一群人就笑。 朋友甚至还偶然听到过班里其他女生窃窃私语,说小姑娘的妈妈不要脸,跟着男人跑,连家都不要,小姑娘肯定也不是好货色。 有一次大扫除,有个男同学和两个女同学,竟然抢她扫把,并且弄脏她打扫好的地面,小姑娘倔强地拉着扫把,哭得无声无息。 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制止了他们以后,请了欺负小姑娘的那3个同学的家长。 然而让朋友想不到的是,3个同学的家长认为朋友小题大做,而且都没有打架闯祸,同学之间的玩闹而已,朋友竟然浪费家长的时间,有些没事找事。 是的,很多时候,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之间玩闹有摩擦是很正常的,更何况自家的孩子没受委屈,都不往心里去。 却不知道,恶劣的校园霸凌本身就是由这些小事发展形成的。 校园霸凌实际上就像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的攀比一样,当有一个人和大部分人都不一样,比如比较穷,原生家庭畸形,体格弱小,智力有障碍等,都会构成被别人欺凌的因素。 在《少年的你》中,施暴者魏莱有着不错的成绩,而且家里经济状况非常不错,外貌也挺好,身边总有跟随者对她众星捧月,跟着她鄙视她看不上的同学,欺侮她觉得讨厌的同学。 哪怕对方没做错什么,也没有得罪过他们。可是只要那个人和别人有一点点不同,或者就只是魏莱看不顺眼。 那个人就该被她们打,被侮辱,被欺负。 就像上文所说,孩子确实单纯,所以她的霸凌并没有什么必须的理由,就只是单纯的想这样做。 还记得在“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的相关报道里,关于施暴者的施暴原因,只是因为受害女生不注重个人卫生,有同学在施暴时有所犹豫,但因为大家都出手,于是也下意思地跟着施暴....... 这种跟着大多数人一起对受害人施暴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就像我朋友班上的那个妈妈跑掉的小姑娘,她被班上的人孤立,没有朋友,每天都独来独往,在她受欺负时,没人站出来制止,大家都会看着笑。 施暴者的得意忘形,旁观者的冷漠窃笑,监护人的不重视,都会导致这些小事情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深渊。 还记得《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同样在遭遇校园暴力以后,选择了跳河自杀。 她说:
围观者的冷漠以及从众者的施暴,和真正的霸凌者相比,不过就像五十步和百步。 不知道《少年的你》中,陈念所经历的欺侮和霸凌,会不会让她以后变得自卑和敏感,让她害怕得躲在垃圾桶里的恐惧和绝望,是不是要用一生去治愈。 有数据表明:从小就被长期暴凌的孩子,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是其他正常成长孩子的5倍,自杀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19倍。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有一起访谈者叫王晶晶。一名从高一就开始无端经历一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霸凌的同学称之为“神女”。 她被造谣整容、炫富、男友无数、在某处做性工作者等,她在霸凌中抑郁,甚至自杀,却被霸凌者说是作秀。 而且这场霸凌,持续十年之久,她结婚生子时,依然还有同校的校友在社交平台传播有关她的“事迹”。 这场霸凌,让她放弃了良好的成绩,放弃了重点高中,放弃了重点大学,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变化。 她说: “我完全不能相信任何人了。” “学业被毁、性格大变、重度抑郁,我却不知道该恨谁。” 是的,霸凌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身体,更在她们的心理上,埋下了黑暗的阴影。 她们或有严重的社交障碍,或有重度抑郁,甚至走向轻生,更有甚至,会成为暴力犯罪者。 在上世纪中后期,美国校园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中,有80%的犯罪者都曾是校园霸凌受害者。 还有米脂杀人案中的犯罪者赵泽伟,同样也是因为遭受校园暴力以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希望人们都能在孩子们所谓的“小打小闹”时就能制止,不要等悲剧发生以后,才开始悔不当初。 很多人都说,自己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校园霸凌,也有更多的人表示,被霸凌的伤害,持续到中年依然无法释怀。 的确,就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时期受到的校园欺凌,影响会持续到中年以后。但这并不表示被霸凌的伤疤无法痊愈,我们可以尝试着努力修复自己受伤的心。 第一步,不要逃避自己被霸凌的事实。校园欺凌事件中,自己成为受害者,自己无能为力,但并不需要为此耿耿于怀,因为犯错者是欺凌者,你无需自责当时的自己不够勇敢,不够坚强。 第二步,不要否认自身的闪光点。也许在被欺凌的时候,会被辱骂,会被嘲笑,会被夸大自己的缺陷。但是自己千万不要过于在意这些话语,因为霸凌者本身就不是客观评价你,他们的贬损,只是为了打击你,所以不要忽略自己的闪光点。 此外,你或许能够在被欺凌的过程中,努力强大起来,让自己更完美。比如你可以努力学会不被看好的技能,就像之前有个网友说,他的英语发音一直被嘲笑土味十足,他就每天5点起来对着操场,模仿着美剧发音晨读,最终在省级英语演讲比赛中夺冠。 把被攻击的弱势提升为强项,是对霸凌者无声却有力的反击。 第三步,需求帮助。可以向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人从众,有人冷漠围观,但是也要相信,肯定也有人愿意站出来给予你支持和帮助,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陈念于胡小蝶,小北于陈念。 而如果自己的问题比较严重,或者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分享,一定要尝试寻找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最后,愿每个看着周冬雨孤独恐惧的眼神和眼泪,被戳痛而哭泣的观影者,都能明白: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 我们不能在问题发生时选择悄无声息地掩盖,让他们在畸形的教育中进一步崩坏; 我们更不能在死亡发生时,还要把责任推到死亡者的身上; 我们不可以把校园霸凌仅仅看作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 而作为旁观者,我们断不应该在霸凌发生时,选择邪恶从众或者冷漠围观…… 作者简介:紫尘静雪cc,我有故事也有酒,你且听一听再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