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始时代的农业文明意蕴阐释

 美学中医 2019-11-26

司马迁写《史记》以五帝本纪为第一,故我们拟议中的《中华农业文明通史》,也曾设想从五帝时代始,并且把它定为华夏农业文明的曙光初现期。但有学者认为五帝并非信史时代,亦非规范的学术用语,不若以原始农业卷以代之。在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的地域与类型差异已有所表现。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虽然在原始时代末期已率先萌生出一些新的要素,甚或在某些方面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但农业发展进程总体上仍未走出原始农业时代。这样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我们的撰著思路与纲要也要做一些改变与调整。

为啥要设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原始卷》? 一个是它的时间拉的很长,我们如果讲农业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的话,那么有将近一半甚至一半多的时间都是属于原始农业时期,后面才是我们所讲的传统农业时期。在一万年的农业的历史中,原始农业时期占了将近五六千年,我们的农业历史把这么长的一个时段不写,肯定是一个缺憾,而且很多问题你在原始卷不搞清楚,其他卷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原始农业时代的文明要素。 《中华农业文明通史原始卷》如果按照一般的文明概念去说,可能有些人认为原始时代不一定有文明,但是实际上又有一些学者,包括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原始时代还是有文明的。如果对文明的理解不是那么狭隘的话,这个时代应该是有文明的。比如说,那个时期表现出的一种审美;对族群的认同或者排斥等等的这些东西,咱们想的话应该是有文明的。咱们现在之所以设原始卷,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已经认定原始时期存在文明的前提之上的。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就不争论这件事了,把它作为一个前提性的。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写原始时代什么都是文明。

原始时代的后期,到了它的高级发展阶段甚至马上要孕育出国家、城市、文字的时候,这里面就是说已经存在文明,如果把它看做一个量变的过程,在原始时代的后期应该是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文明要素。即使按照一般理解文明,也是存在文明的。另外一种,如果我们把过去的一种简单的自然人,就是只会利用自然的那样一种自然人演变为后来我们理解的 “人猿相揖别”,由一种动物分化成人类这样一个过程里。如果我们前面所理解的那样一种人是“天文”的话,实际上一旦农业出现后,已经开始出现“人文”了。人的许多活动,有意识的安排等等已经包含了和我们理解的一般的动物不太一样的有别于动物的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等等。作为动物的一份子,最后能从动物里面区分开来,应该是在农业出现后就逐渐区分开来了。农业没有出现时,人作为万物之灵可能确实比其他动物聪明些,但这个时候确实很难讲人与动物能有多大区别,因为你的生存生活方式基本上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农业出现以后,人类才有了自己的产业与生产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劳动才维系自己的生存。人和动物到分离的那一天,已经包含了一些文明的要素,也就是说人所有的一些思想方法、生存、生产生活方式和动物不一样了。大家注意一下,关于文明的概念我可能表述的不一定很清楚,但是这些意思说与你们,在后面研究的时候要关注这些事。

原始农业时代的两个重大转变与过渡。  由采集渔猎到农业起源,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萌芽,这是在原始农业时段里面发生的两个重大转变与过渡,大家要关注下。第一个过渡,实际上就是我们适当地向前面的旧石器时代有一点追溯。采集渔猎时代不同地方的人类,攫取的自然对象不一样,这些定向的、稳定的动植物利用或是后来不同农牧类型与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回顾,在于彰显“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这一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和后来文字出现以后一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儿。农业怎么出现的?这样一个过渡过程这里面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这个过渡到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现在看来应该是渐进的可能性大一些。原始农业发生以后,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承担不起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这样一个功用。有些人甚至认为农业只是出现了,在它的初期阶段,农业只是起了一种补充性的作用。这是由农业生产的断续性特征所决定的,所谓的断续性就是因为从种到收有一个很长的等待时段,急用的时候没有成熟;小动物等着吃肉的,半天长不大。这种断续性的生产特征,如果没有比较充足的积累或者储存的话,很难承担起维持人们基本生存的责任。农业什么时候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呢?就是说这一季收获后积贮的粮食能维持到下一季,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当几亩地收获粮食够吃的时候,那就不需要采集渔猎了。一旦有短缺,肯定还是要采集渔猎的。原始农业初期不可能生产太多的粮食,农业也就不可能独当一面,人们和采集渔猎的关系也不可能马上就一刀两断。所以说,农业替代采集渔猎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刚开始收获的东西或许只能够吃一个月,这个月就可以不用出去了。另外一个,可能收获的粮食可以使一个氏族或家庭中的妇女儿童或者体弱多病的人,就可以不要或者少出去采猎了。其余男丁,还得出去通过采猎满足生存。与农业的断续性特征相比,采集渔猎经济的好处在于它的即获性特征,这也是人类不愿意遽然割舍采猎经济的重要原因。今天只要出去采猎,总会有些许收获,马上就能立竿见影。实际上,原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往往是并存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排斥不了另一个。采猎的即获性与农业的断续性互补,实际上也是早期农业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过渡,即怎么样由没有农业到逐渐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起源,这个过程要讲。只要是有这样一个思路,我们现在完全可以从相关遗址中排比分析出从采集渔猎的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农业时代的变化过程。农业由无到有是一个大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应该是第一次革命。柴尔德所讲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我们应该在中华农业文明史研究中把它说清楚。

另一个问题,就是要关注原始农业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以后,在母体里孕育萌生了哪些传统农业的萌芽?传统农业的出现,也应该是原始农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即便是进入传统农业时代了、进入所谓文明时代,原始农业的印记也不是即刻就消褪了的。结合中国的历史,三代传统农业的因素也只是一个渐进的增加过程,某个王朝的建立,并不能马上撇清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联系。传统农业的要素是在原始农业的母体里面逐渐孕育发展起来的,到了它的后期或高级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替代原始农业的否定要素。这些新的要素,虽然萌生于原始时代,但已经不是原始农业所能包含的特征与要素了。比如说物候学的积累,先商与早秦以玄鸟为图腾,注意到燕子的秋去春来。先商、先周、先秦时代还不是我们后面讲的夏商周时代,言及族源把候鸟作为图腾,说明物候学的常识已经具备了。另外一个,是他们对天地日月的认识与了解,山东一个遗址的陶罐上画的山与太阳,为啥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实际上它就是农业里的天地这样一个要素。天和地是一种环境,物候实际上是季节的变换。 “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为之者人也”,这样一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客观要素,先民们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相关的科技,就是就是这样逐渐孕育发展起来的,是谓早期农业科技的萌芽。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某一种稳定的社会形态相对比较容易描述与研究一些。什么叫采集渔猎、什么叫原始农业、什么叫传统农业这都好研究,因为我们可以确定某些指标、把握基本特征、划清彼此界线,据此讲出个子丑寅卯,也就基本把问题搞清楚了。但是由一种形态到另外一种形态的过渡,这个可能就是我们要关注的事。这种关注,实际上是基于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情况会相对复杂一些。另外一个,它的好处在于我们研究这些东西的时候可以左右逢源,不至于就是定一个简单的静态描述。原始农业初期,它虽然不排斥不排除采猎,但是这个时候的农业起源毕竟是一个逐渐长成的新生事物,代表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它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逐渐替代了采猎经济,并由孕育出一些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要素。

我们做某一件事、研究某一问题,大家一般都会期望达到尽善尽美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大家注意一下,一旦达到尽善尽美,则意味着开始否定自己。人也是这样,到了你的才智、你的能力最强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你已经开始慢慢地变老了、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有这么一个意识,有时候存在这么一个不美不满意不全面是正常的,它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为啥人家能写出来,我写不出来,为啥人家能想到我想不到,不要比这个东西,就是尽人力随天意吧。实际上,社会的情况、人的情况都是这样。所以说,整个原始农业卷,实际上就是三种形态,从无到有的动态过渡变化过程。一个是从采集渔猎到农业起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原始农业状态,第三个是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的孕育与萌芽。有了这样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研究意识,就会随时关注某些新情况、新要素的出现,这个时候写出来的原始农业卷应该是一个很客观而且比较流畅的东西。原始农业卷是一个长时段,且忌静态地、割裂地面对不同研究对象与问题,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不要把中国的原始农业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世界农业起源,对整个全世界、全人类而言,都有哪些共通的特征,也就是说要把它放在世界文明体系里去分析与评价。比如说,史学界里面讲的神秘的北纬30度现象,也就是农业起源这个事在全球来看,我们一般讲的就是中纬度地区。高纬度60-90度这个纬度上截止现在,人家的矿业啊或者其他的产业,而没有太多太高级的文明。为啥没有,从文明出现具备的一些条件,这就要表述出来。我过去的观点是,太严酷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太早太高级的文明。另外一个,低纬度地区,就是马克思的那个观点,自然的供给太丰饶,人们脱离不开自然的引绳。就像胎儿脱离不开脐带一样,当自然能进行有效供给的时候,人们不会太注重劳动,或者形成新的产业。另外一个,一定要讲的就是,生态观念教育深入人心,都说生态环境好怎么样。实际上,我一直讲一个观点,你们注意一下,在人类征服或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的时候,过于丰饶或者好的生态环境,他并不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大家注意下,我过去讲的,比如说在北方地区为啥农业发展。那个时候,简单的农业收种,或者除草的过程,给人们造成的压力不大。同样一块土地,在黄河流域开垦,需要花费的劳动力相对少些。在长江流域,植被蟠根错节,垦田草除花费的劳动力就会多些。没有先进得力的工具,那些地方实际上不太好开垦。

另外,一旦选择了旱作农业类型作物,过多的水草实际上是一个不利的环境。这也就是为啥中国的早期文化里,不是灌溉用水,而更多地是排水的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水排掉,人们才能进行一些农业活动,农作物才能有效地生长。有水,对于水稻来讲是一个好事情。实际上,水稻也不是就是说每时每刻都要泡在水里。水稻好像也有一段少水期,如果整天泡在水里,不利于植物的根系呼吸。这里面,我们好多人没有把这样一个观念转过来。有人研究殷商的时候,讲到殷墟的生态环境和现在的江南一样。问题是殷墟时代种的是旱作作物还是稻作作物,如果是旱农作物,江南那样的生态环境它是不利于旱作作物生长的。农作物生长发育肯定是离不开水分供应的,但是水分过多,有时会形成洪涝灾害。我们的小麦,粟,稷这些,在他的苗期,水太多反倒是影响他的生长。在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都是在中纬度地区,合宜的水汽温度条件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开讲啦里面就是讲中纬度对农业起源的启示性作用,它的季节变化对种和收的启示等等这样一些东西都可以写。这是讲的同质性,就是世界农业起源的共同特征或者所具有的一些东西。

同时,中国又是全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又要顾及每一个农业起源中心的地域性、差异性特征。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性特征,用现在的概念来讲的话,就是强调最佳适生区的地位与作用。某一种作物的起源不排除这个地方有,其他地方也可能会有,但是比较而言最佳适生区很可能只有一个地方。比如小麦、水稻、粟、稷等等,包括跟块茎的起源,加上北方游牧类型的出现,首先是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性表现的结果,然后在最佳适生区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起源中心。我们现在讲的世界几大农业起源中心,各自都做出了相应的一些贡献。比如,西亚的小麦,江南的稻作,北方的旱作各自形成的自己的一些特点,或者是他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等,而且在整个原始农业里面它们的地域和差异性多样发展,才使得世界农业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作用互补。这些东西,我们在一般的农业史里都会涉及与讲到,只不过我们是基于文明、基于全局性,表述的侧重点与方式有了些许变化而已。

中国特色的人类早期演进的学说与理论。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里面、或者我们的神话传说里面,有许多与目前关于人类进化、发展学说相应对的东西的。我们对此感到很神奇,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种中国特色的人类早期演进的学说与理论。我们现在讲人类早期的有巢氏、燧人氏、庖牺氏、神农氏这样四个阶段,虽然属于神话传说,但它所描述的人类进化的路径和现代科学应该是不谋而合。有巢氏实际上讲的就是人和猿的分化,仍然住在树上的就是猿,下了地的就逐渐变成人了。燧人氏大家都知道,旧石器时代用火,用火所带来的一些变化,比如用火带来的光明、用火带来温暖、用火带来熟食、用火带来安全这就是我们历史讲到的火的功用。火攻,火实际上也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武器。另外一个,庖牺氏他的采集渔猎,经过采集渔猎这样一个阶段孕育出农业。我们的神话传说里这样几个发展阶段把人类进化的历史描述成一个完整的图表。这个图表,我们现在要通过我们的著作把这个东西完整地揭示出来。实际上,它或源于人类漫长进化过程的记忆,某些历史细节可能比较含混笼统了,但是关键的环节与过程,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能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个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可能有他们创世纪之类的神话传说,但没有像中国神话把这个东西讲的这么完整。这个东西,我们可以专门列一章,有利于在人类历史演进认识论意义上突出中国特色问题。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里关于人类演进的历史讲得这么清楚,形成了创世纪的完整序列,这是其他民族与地区文明所不具备的。

原始农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 言及原始农业时代,我们一般都会涉及先民怎么生活,怎么居住,他的社会组织怎么样,或者安全保障等等这些东西。例如,半坡聚落的总体情况,环村的壕沟具有什么样的功用,村子里的大房子类似于议事厅等。这些东西如果只是简单地静态描述,那就没有太大的意思了。但是如果把它看作是由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过渡而带来的重大变化,我们马上可以体味出一些新意来。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到农业出现的时候,给人们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居住方式的变化,是由对自然物(洞窟)的利用到相对固定的房舍建造;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碰到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到相对确定的动物养殖、作物栽培。中国北方地区相对比较寒冷,所以半坡的房舍一般建造成半地穴式的,竖着挖下去就是地穴,横着挖进去是窑洞。南方一般比较潮湿的,房子直接盖到地面上,水草虫蛇对人多有伤害。杆栏式的房子,通风防潮避害,把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减轻到最低。另外一个,是由定居所带来的部落群体的壮大与社会组织的健全。如果长期处于一个迁徙的状态、采集渔猎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庞大族群的。大家看《三国演义》,刘备由樊城移退襄阳,扶老携幼,从迁徙的情况来讲是一个不利因素。那么多老弱病残,怎么能把他们都带上?古希腊文明中的斯巴达人,会把那些有残疾的孩子、老人弃养,为的是保证族群有着强大的一个机动能力。采集渔猎时代的社会组织,基于频繁的迁徙,一是要相对简单精干一些;另外一种情况可能会随时面临着离散和重组的问题。一旦定居下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人类的生育环境与条件也就比较安全了。一个小孩生下来,几岁以前一直没有自我生活能力。把他(她)抱着迁徙,你可以想一想那是多大的一个事儿啊。哭呀闹呀,还有一个水土环境适应问题等等,那多难呀。在迁徙的环境下,人类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生育条件。人口的增加,带来族群的加大。在一个族群里边,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这种关系,就是社会组织。另外一个,农业民族定居下来以后,从事了以种养业为主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以后,他们一般是比较仁弱的。定居的情况下,最容易受到这个敌方或者是一些动物的攻击。所以这个族群一旦定居下来以后,怎么样保证他的安全,他实际上成了一个这个族群上上下下、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的一个事儿。凡是一个大的聚落遗址,在保障他自己的族群的安全这个问题上,往往花费的代价成本很大的。一个居址的选择,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安全问题,《管子》里有高毋近旱、低毋近水的说法,就是要规避旱涝灾害,不能由此对族群带来伤害。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人身安全问题。原始社会的动物伤害、族群攻掠也是会经常发生的,半坡周围的那个壕沟,就是为了防止猛兽与族群间侵害而人工兴筑的。半坡遗址周围壕的土方量也是非常大,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安全,往往要举阖族之力而为之。陕北的石峁、芦山遗址地处农牧交错地带,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可能会更为频繁激烈一些,相关防御工事多用石头砌成,工程量会更大一些。

考古学里面,器物器型研究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考古学里面,在采集渔猎时代、或者是游牧族群里面,一般认为是没有陶器的。咱也能想象来,陶器易碎,频繁的漂泊流徙弄不好就打碎了。当然,我们在后世看到的北方的游牧民族,用牛皮仿制的扁形壶或者是别的东西,这是不同文明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但是总体说来,瓷器,瓦器、砖器等等是定居的生活方式所常用的,是农业民族的一个东西。我们现在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器型,各有各的功用。问题是先民们在制作的时候,就有一种构思、一种设计集现在里面,根据不同的功用把它做成不同的东西。不同器型的不同功用,这和现代的工艺设计、工程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只是一种素陶的时候,它本来就只有一种生活功用,如果是彩陶则已超出实用器的功用。就像半坡的那种人面鱼纹盆、马家窑文化上出现的图形符号的时,它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具。这里面实际上已经包含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观念与意识。陶器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与石、蜯、木器相比,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可塑性尽量把它做成合用的东西。根据不同的功用造成不同的器型,器型分类里面已经凝聚着人类的智慧、蕴涵着文明的要素。而且,陶器早期是手工制作,到后来变成复杂的轮制,这里面包含的机械学、物理学原理已经相当丰富的了。我何要把它放到一个文明的视野下去看待它,这些东西已经不是自然的了,它牵扯到一个对自然的改造、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采集渔猎时代的人文现象。我们不把它表现出来,不把它写出来,是说不过去的。

原始时代的农业自然再生产能力。 原始农业生产,也就是我们讲的刀耕火种,是一种很原始的生产方式。那个时候的松土、锄地、种收等活动,虽然会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一些作用,但恐怕主要依赖的是土壤的自然肥力。在此之前没有人类的农业活动,所以不存在地力的耗减问题,占有相对肥沃的土地,即便是粗放的耕作,也能增加产量、保证收获。早期的那些农作物品种,是由野生状态驯育过来的,它们原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具有较强的自然适应性与抗逆性。人类只要在栽培环节稍加关照、照料,就会和其他野草形成某种比较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带有野性基因的生存能力本来就不差,再加上人类的关照可能就更厉害些。到后来,人类种植的农作物,不断地驯育出新的品种,尽心地给它创造好的环境,很有一些养尊处优的味道,结果它的生存能力与抗逆性反倒越来越差了。自然界的植物种子,往往是藉自然之力完成它的传播与繁衍过程。由于单凭自然之力,这样的传播与繁衍过程有时候可能会好一些,有的可能就会差一些。当我们特别在意于某一些植物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强化播种这一环节,水稻、糜谷的种子撒往同一地块,就会形成群落优势,就可以茁壮地成长起来。

典型的原始农业状态的完整表述。 典型的原始农业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应该给予一个静态、完整的描述,也就是要展现回答原始农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农业的问题。农业起源的划时代意义,原始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原始农业的一些基本的特征,都要在这里讲清楚。

当原始农业发展到最典型、发达的时候,原始农业里面逐渐开始孕育、萌生出一些新的要素。比如我们所讲的,开始出现文字的萌芽,出现城址,聚落的扩大,或者是人的分化,财富的多少这些东西。当它到了一定的临界点的时候,就进入我们讲的文明时代,传统农业时代。到这个时候,想象中的原始农业卷基本上就写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