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故乡的梅鱼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我的故乡皖东池河古镇,古称“池阳关”,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这里山清水秀,层峦叠翠,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民风淳厚。有一条古老的小河,源自定远西北定凤交界的凤阳山南麓,由西北转而东南,再曲折蜿蜒折向北流淌而去……她的名字叫“池河”。小镇,便是以河名之,是这条水道上的一个重镇。小镇西部,明代建造的“太平桥”横跨池河两岸。自太平桥下,河水一路向北流去,经凤阳的梅市,明光(原嘉山县)的马岗,注入女山湖,再汇入淮河,系淮河流域八大支流之一。

这一方水土,养育着故乡的一方百姓,也滋养着这一方古老的灿烂的文化。“周兰桥”的传说;“池河无水也可”半副残联的民间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池河,有十几种野生鱼类。记忆中,有一种是头小、嘴尖,体圆而扁,土名叫“鲫花鱼”的。故乡有俗语:“鲫花鱼,蒜瓣肉”,想想,那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还有一种是体长而扁的“翘嘴白”。池河流域所特有的,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的“梅鱼”(又名梅白鱼)就是由“翘嘴白”演变而来的。

“翘嘴白”一年四季都生长在池河水域。每年的芒种到小暑,从入梅到出梅大约有三十天,也就是说从“端阳节”的前、后十几天左右的梅雨季节,都会发生一种独特神奇现象:“翘嘴白”从凤阳的梅家市(梅市)逆流南下,直冲到清水湾,游至太平桥。从池河太平桥向北至凤阳梅市之间,其间十里左右的河段中,“翘嘴白”就开始变化,慢慢地演变成头小、嘴尖,体肥而扁,鳞细而白的“梅鱼”(梅白鱼)了。梅雨季节一过,此现象也随之消失,第二年梅雨季节又会出现。

梅鱼两眼的周围,有红色的晕圈,在剪尾尖上,有一块银币大小的红色标记,从水里提上来,鳞下还淌着像奶一样的粘液,食之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看来,也影响到了这一河段的“翘嘴白”。那池河水域的其他河段的“翘嘴白”,又为什么不能演变成梅鱼呢?是不是与这一河段独特的水质、土壤有关呢?梅鱼,真是大自然给故乡的奇妙馈赠。

池河流域的梅鱼,唐宋明清均为贡品,是仅供皇帝膳用的,所以也称“贡鱼”。淮南王刘安为其取名“梅白鱼”。相传最早是庄子在钓鱼时发现的。后来,据说有一个叫蔡大的老渔翁,常年在池河水域打鱼。有一天,他忽然捕到一条像“翘嘴白”一样的大鱼,捕捞出水时活蹦乱跳,尾部还不停地摆动,提上来鳞下就不停地滴水,滴到最后呈现出白色的粘液。回家后,老伴问:“这是什么鱼?洗了好多遍了,怎么还会流出乳汁一样的东西,能吃吗?”蔡大说:“能吃,而且很鲜呢!煎的时候,要不停地添加植物油。”

犹记儿时一次吃“梅鱼”的情形。那是我只有十二三岁,外地的亲友来池河办事,中午在我家做客,正赶上“梅鱼”上市。集市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我随母亲到市场去买鱼。她不挑大的,也不买小的,只买了有筷子长短的五六条。到家后,母亲把它们放在盆里。几条梅鱼活蹦乱跳,游玩戏水,我看了十分愉快。

开始刮鳞剖肚了,我蹲在旁边,看母亲掏出内脏,处理干净后,再用清水淋了两遍。不等鱼死透,奶白色的粘液正滴时,往肚腹里放上葱白、姜片、酱油、少许食盐等,再把肚腹盖好,一切收拾妥当。记得母亲做别的鱼,是要揾上面粉(或葛粉、豆粉等)的,做梅白鱼,则不宜用。待草锅烧热后,母亲用姜片用力把锅擦一下,再倒入一些植物油,用中火煎鱼,小心翻动鱼身,不至于翻烂,油慢慢地浇,鱼慢慢地翻,煎到两面均呈现出老黄色,加入清水,水刚没鱼身即可,再撒上葱、姜片、辣椒、胡椒、香料、酱油、米醋、食盐等,改入小火慢慢炖煮。“鱼煮千滚,吃到肚里安稳”——这是母亲常说的话。不一会儿就香飘四溢,那香味,馋得让人直咽口水。我兴奋地说:“妈妈还是个烧菜煎煮的能手呢!” “你妈妈什么菜都会做,就是好不好之说,她是藕塘范氏家族的大家姑娘呢!”爸爸在一旁说。母亲回敬道:“你不要抬举我了,怎么说,我也是这样做菜,什么好与不好,烧熟了吃就行。”这时,大家都愉快地笑了起来。这一刻,我看了母亲一眼,心中对她十分崇敬。

就在大家谈笑间,估摸着那锅里的梅白鱼已经差不多了。“准备吃饭。”母亲叫我把桌椅摆好,碗筷拿好,又说,“家松,去把鱼锅再烧五分钟,用中火。”起锅前,母亲会加上少许白砂糖。“上鱼上菜吃饭”,在母亲的招呼下,亲朋满堂,热闹非常——再看那桌上的梅鱼,色白如银,汤白如奶,肉质鲜嫩,香气扑鼻。母亲采用的,就是当地传统的烹饪方法。吃着母亲烧的梅鱼,真是唇齿留香……

时光如流水,到了1958年,为了加强地方特产的开发,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等领导带领专家,在地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池河镇进行调研,了解了梅鱼的来历、习性,探讨了其繁殖、放养技术,并询问了可否在我省的梅山、佛子岭进行放养、繁殖。专家们说,这要考虑到梅鱼的生活习性、气候、水质、土壤等多种因素。听了专家的意见,桂书记笑着说:“这说明吃好鱼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啊”!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为了传承梅白鱼美食文化,打造品牌(“池河梅白鱼”已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故乡经济社会发展,从2012年起,政府每年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举办一届“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旅游节”(现已举办了三届),吸引八方游客品梅鱼美食,观民俗表演。故乡梅鱼享有盛誉,市场前景广阔。

转眼间,又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我仿佛又闻到了母亲煎煮梅鱼的味道了。梅鱼,是故乡的味道,是游子记忆里,乡愁的味道……

关联阅读

行走丨甘南日记

行走丨一杯茶的美好

行走丨月里流霜不觉飞

邀月共吟丨女诗人中秋诗荟

行走丨楠溪江,醇香的美酒千年流淌

行走丨贝加尔湖的涟漪在西湖荡漾

行吟丨要不要上街一道吃碗面条

行走丨一位俄罗斯姑娘的中国心

行走丨我们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行者丨我只是喜欢美和努力

毕业丨匆匆年华,花样心情

行走丨觅:写在湘西边城

行走丨一个人游荡在凤凰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追忆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煮一壶麦香下酒

行走丨滇东旅途随笔

行走丨方山小景

笔会丨遇见塘栖

行走丨背影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