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甘南日记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1】

我们坐了九个小时的高铁,站在了陌生的土地上。

这个离家两千多公里的地方,风光迥然。映入眼帘的是绵延无际的山脉,光秃秃的,裸露的土层黯淡无光。房舍,店铺,行道树,所有事物积满灰尘,跟着暗淡。这是甘肃天水,从这里开始,所有的都与我的江南故乡不同了。

此次,我与女儿随表姐一家出行,我们将自驾去甘南。

出站口,表姐的同学已经等着了。这位同学是表姐高中时日记都可以交换了看的"铁哥们",多年未见,却关系不断。年少时的情谊总是珍贵,走过多少时间也不会变质。我虽不曾认识,却觉哪里见过。也许他身上有一种家乡人的气质在吧。他驱车四个多小时从陇南宕昌过来。说是四个多小时,但属最快车程,后来一天我们随他一起前去过程中,开五个多小时也是远远没有到达。这份同学情谊是我们到达陌生地方首先感受到的温暖。我们没有老乡见老乡的泪水潸然,仅是客气地寒暄几句。一个是他乡遇故知,一个是家乡来客,某些情愫自在心底。

往天水去。这是一座与其它普通城市没什么区别的城市,或者不如其他地级市气派富丽。有些陈旧,有些暗淡,即使在夏日最明媚热烈的阳光下,也是一副落寞寡欢的样子。但实际上,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城市。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有大小石窟6处,以"东方雕塑馆"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然而,许多东西被时间留下的同时,也被时间带走了。时间证明它们曾经来过,发生过,却也随着漫长的时光消逝殆尽。那些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仅是留存的一部分记忆物件,我们凭着它们猜测百年前、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故事。车子行驶在天水的马路上,行人不多,步履不那么匆忙。偶遇伏羲庙,却见围墙正在大肆修整,远远观望一会儿,没有进入。

回来后,深感遗憾。这是遇见以后的错过。

【2】

站在麦积山脚下,仰头望。

眼前的麦积山形似堆积的麦垛,据说名字缘来于此。山的南面是峭立的悬崖,色泽赤红,更增加了麦垛之韵。赤红的悬崖上隐约可见大大小小的石窟,蜂窝一般。

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像,从隋唐或者更远之前开始,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站过去,艺术、风格站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有的直接在悬崖上雕刻,四层、六层或者更高,站在他们脚下,我们如蝼蚁,须仰直脖子努力张望,望到的依然只是他们的衣襟罢了。小的很小,只及小腿肚,或者更小,可把握于手心。在石壁上凿一个石窟,小佛像便坐于其中,守候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我常想,他们来自久远的时代。在当初应该代表一种精神,或者是一种信仰。或勇气,或慈爱,或博大,以及其它。你看,他们或慈眉善目,或温婉大度,或怒目侧视,每一个都那么真诚地看着这世间众生,仿佛真的看见了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而今,对他们的景仰仍在,但我们更多时候注重的是风景和艺术了。那些线条,流畅舒缓,浑然天成,那些表情,嬉笑怒骂自成文章。这些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在岁月洗礼中留存消亡,有的去了,有的在着,时间面前,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后人加上去的栈道,悬空,九十度的垂直方式嵌入。在上面行走,很有些心惊。往下看,是空旷的地面,毫无中介,难免恐高。众人都小心翼翼地扶了栏杆,拼命往里挪,但终究还是在悬崖上。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工匠是如何高难度地完成这些杰作的。悬崖上留着的痕迹说明了一些。也许当时在悬崖上打一个契子,绑上绳索,自山顶往下挂,就这样将自己一日又一日地挂于悬崖之上,寂寞地完成一件又一件艺术品。创作的过程向来寂寞,也许只有赤红的悬崖,山间的清风和慢慢成形的佛像能懂了。

那些痕迹部分已经风化,摸上去窸窸窣窣地漏下一些石粉。时间显然太久。

【3】

从天水往陇南去。车子高速行驶,大片山脉往后走。山上少草木,裸露大量土石。或者说石为主,土少,灰褐色的一大片一大片。即使植树造林,也形不成多大气候,那些瘦不拉几的苗木被摁在贫瘠的土地上,估计几年也长不了一圈。诉不尽的荒芜啊!那样天荒地荒的感觉让人惊讶,让人不安,甚至让人绝望,与植物有根无可落无可依同样的绝望。贫瘠的土地下灰暗的村庄,树木庄稼同样少得可怜。那些住在矮房子的人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路遇磐安,与故乡同名,拍照留念。然此磐安远不如我的故乡。地形地貌自不必说,经济发展至少滞后几十年,即使我的故乡在江浙一带尚属落后地区。

一直在路上。下午400多公里的车程。从骄阳似火到天色渐暗,风光在荒芜到葱茏间转换,绿意开始如春天行往深处一样,慢慢成长起来。但到底不能和江南相比,江南的山,满是大树乔木灌木,是被绿色宠坏的山。而这里,虽然山上大部分土地有了植物覆盖,也只不过是不那么通身裸体的感觉罢了。期间有麦地,随山坡爬一地,金黄金黄的。部分已收割,留下短短的麦茬。但无水稻。朋友说此处是吃不上米饭的。

沿河床走,干涸无水。稍微潮湿之处,植物明显丰茂,许多贫瘠说到底是缺水。此时晚上8时有余,朋友发来照片,故乡早已华灯满街,而我们仿佛逐日一般,仍然在太阳逐渐落下去的路上追赶。晚饭也未到来,路过中午预定6时到达用餐的饭店,被告知:"我们打烊了!"是该赞美大西北人的守时,还是会享受呢?夜晚可是没有开始,那么那么长哪。

将近10时,到达哈达铺,曾经红军会师的地方。大盘猪蹄,一碗半熟的面段。显然,海拔已经开始升高了。接下来的日子,都要适应这样半生不熟的食物了。

填饱肚子,再赶半小时路。

【4】

官鹅沟,刺激无限。

两个越野车,一路上爬,坡度陡,急转多。30度,60度,有时可能更陡。感觉路压过来,车子将要竖起来。急转,急转,再急转。我拼了命地摁住我的小心脏,仍觉得它会跳出来。不是老手是绝不敢开这样的路的。据说回程不能用刹车,否则定废。

在海拔3045米的小型停车场停下。我们开始登山,要穿越原始森林到达3500多米的擂鼓山。车辆返回,去山的另外一边接我们。

在原始森林中行走,信号全无,少了干扰。我们也如原始人一般做回自己。风光十分厚待我们,森林、草地、鲜花、峡谷、溪流、雪山,大规模的高山杜鹃,都是初次见面,令人欢喜。此时雪山无雪,却也可见乳白色的山头,那是终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结果,与有雪的样子几乎无异。山头云雾环绕,恍若仙气。更令人满意的是游人极少,遇见一个上山折柏叶的当地农民,扛了一个袋子轻盈盈地下山去,我很想知道柏叶的用途,却碍于语言不通,比比划划之后只猜出个大概,是为某种食物做调料的。另外,还遇见了几位学生模样的游客,此外,那么大的原始森林就全部属于我们了。这在旅游迅速发达,到处人满为患的中国来说,实在是难得了。朋友说,比百里之外的九寨沟更美。我没去过,却懂得这是极高的赞誉。

20公里的上山下山,在高原中行走,煞费精力。行程后半段,身体感觉极其不适,一量体温已是39度高温。晚间,回宾馆,服了药,裹上被子逼汗。女儿比我能干,完成日记后,前前后后照顾我。旅行让人成长,确实如此啊。

【5】

上午10时左右,陇南宕昌出发,途经腊子口、茨日那,到达迭部县。这些曾经都时战斗的主要地方,以前书本中见过,总是万般遥远的感觉,而今终于亲眼目睹,可谓红色之旅了。两边高山耸峙,形成隘口,状如瓶颈,地形之险要确实适合游击战。

迭部县城朴素,不如我们乡镇发达。一条主街,三两排房子,鲜有高楼,一眼便可览个大概。饭馆不多,走进兰州拉面吃面。店中吃面者均为男子,回民打扮。墙上挂一些字画,回文,不解其义。门口处一妇女,面容姣好,正逗小孩玩,时不时进入店中,春风满面,很幸福的模样,应该是老板娘。进入隔壁小店买八宝粥,老板动作稍慢,态度却很真诚,算术和普通话都不是很好,5罐,每罐4元,却用计算器按半天。这是中国西部真实的街景,恍惚而真实。

被网络宣传吸引,拐了很多路,进山看扎尕那。却见风景一般,应该是 一些村民自主筹建的非正式景区,处处透着随意性,只是建了一条木质廊道和几个观景台,观看的风景也就是对面的村落。村子错落而上,藏族建筑风格,用木头搭建的矮房子。很多风景都在传说里。

我因为身体仍是不好,没有多少愉悦和气力,懒懒地看,而后拍几张照带走。孩子在草地上摘蒲公英,然后鼓足腮帮子用力吹送。蒲公英迅速飘散开去,速度很慢,好一会儿才落回草地上。这画面为眼前的风景增色不少。

【6】


沿途停停走走,偶有兴趣之处便停下,拍照带走。然而此时拍照有些低级。太多风景适合生长在土地上、空气中,一旦装入镜头,便如被连根拔起,顿失生动。只能不停地看,装入脑中带走,可是记忆又能有多大能耐呢,终究敌不过多少时空。比如写日记的此刻,我已经忘了很多了。

有些原生态的古村落,静静地呆在路边。孤单的,落寞的,残败的,却透露着本真的美。美是个神奇的事物,极端精致与极端粗糙都可给人美的感觉。也许美的本质是要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唤醒我们的感受能力吧。我特别好奇,想深入其中探个究竟,但是表姐提醒我别进。原因未说明,光从神色上可猜出部分,这个千里之外的地方,与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同,冒然进入,不知结果如何。也许并不会发生什么,只是我们多虑了,但是陌生与遥远带来的疏离感是可以拒人更长远的距离,那是千里之外的好多倍。来到别人的地盘总有些敬畏,其中畏的成分占了多数,那些矮矮的房子,黝黑的皮肤,暗沉的衣服,以及由于长期负重劳动而有些变形的身体女人前倾的上半身、高高隆起的臀部,当然更重要的是思想与文化,那么多的不同,无形当中强化了 "畏"的程度。我只能趴在玻璃窗上远远地望一会儿了。

寺庙很多,隔不多远就会遇见一个。它与周围环境极不和谐。簇新簇新的,金碧辉煌,泛着耀眼的光,不知用了多少财力物力打造。它太过于盛装,太隆重,自然而然地又给了我们距离。我们又不敢进了。有时候很难说清楚人事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因为对方一幅拒人千里的冷面孔,还是因为我们着实想多了呢?

甘南的猪十分可爱。它们如牛羊一般被放养,个头小小的,通身乌黑,跑得到处都是。公路上,屋檐下,河岸边,草丛中,山坡上,有时形只影单,有时三五成群。吃草,拱土,打架,发呆,每一只都率真可爱。我们在河床上休息,一只小黑猪大大方方地靠过来,全然不顾我们五双充满惊讶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它看。也见傍晚时分,母猪带了一群猪仔浩浩荡荡地回家,沿着公路走。此刻,大家都不调皮了,乖巧地排成一队,是一日撒欢后的满足。

草原渐渐多了起来,不知何时,我们已经在广袤的草原上飞奔。经红星镇、花湖、若尔盖县城,终于在晚上8时余到达唐克镇,住进此地所谓最好的酒店唐克王府大酒店。据说房源紧张,不提前预定定然是住不上的。也可以理解,正逢旅游旺季,这些酒店只做半年的生意,余下的时间都在寒冷和冰天雪地中等待来年的春夏。看见有妇女骑了三轮车赶了矮矮胖胖的牦牛从门前经过,现在骑马看牛的场景已经不多见了,摩托车取代了它们。妇女身裹灰黑色长袍,捂得严实,一副很冷的模样。牦牛毛发长垂,也似御寒。

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原上狂奔3小时余,现窗外依然草原。视野尽头处,太阳刚刚沉下去,留下一群被烧红的云朵。天苍苍地茫茫之感。途经海拔最高处3616米,气温10余摄氏度。藏民裹了厚重的袍子,游人身着冲锋衣羽绒服。

我裹了羊毛大披巾,一阵夏日的风吹过来,仍是寒噤。

【7】

早起欲拍日出,却见天色不佳。黑压压的云层,厚重低垂。问了酒店总台,被告知昨夜落了雨,今晨是难见日出了。

仍是不甘心。出门随意选了方向,一直往前开,以为路的尽头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可是,草原上的路是难有尽头的。

驱车去了黄河九曲景区。售票员与检票员很贴心,在我们说明情况之后(先行进入景区拍日出,待会回酒店接了人之后再次进入,门票虽已买好,却是希望可以待会儿检票),那些皮肤黝黑、普通话拗口的工作人员竟然应允了。顿时好感大增:这里的人们淳朴,对人信任,这是可贵的品质。

入景区,确实拍不到日出,但是心情不错。身体也舒服了一些,较之昨日高烧,似乎温度已降。不用体温计,是身体告诉了我。

回酒店洗漱与早餐。酒店已停水,总台给了两瓶矿泉水应付。时值旅游旺季,小镇却在大挖大建。几条路被挖得惨不忍睹,原本不宽的道路只留了窄窄的一部分,其余都是几米深的沟渠,估计是埋下水管的。越野车勉强前行,仍然去了野外一般被震得前仰后翻,轿车的惨况可想而知了。酒店停水也是源于这里,施工途中将水管挖断了,估计整个小镇的水路都已瘫痪。

早餐稍微比前些日好了一些,很兴奋见到了稀饭,但此外只有馕、土豆丝、黄瓜、酸包菜等几样小菜,简单到了寒碜。旅途就是如此吧,很多时候都是花钱买罪受,而后在受罪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早餐后再出发,去黄河九曲第一弯。上观景台,海拔3645米。黄河在这里温婉转身,如曼妙女子,身段纤长。如一条亮闪闪的绳子,在宽阔的草原中,曲曲折折地延长。不知是河水滋养了土地,还是土地成全了河水,彼此交融,如胶似膝。"黄河之水天上来",纯净、清澈的黄河水,处子般模样。此处,若是跳进黄河,定然是可以洗净所有铅华的。而隔日刘家峡所见,黄河纵然大了气势两岸是陡峭高耸的黄土,河面加宽数倍,而河水依然清澈,属市民饮用水。及至兰州,见水浑黄,舀起一碗,半碗或者更多是黄沙。孩子说:"黄河真黄啊!"除此之外,似乎说不出其它言语。横贯兰州城的河流竟然浑黄至此,我们站在河边观望许久,仿佛眼睛都要生出沙子来了。这样的河水,除了感叹它的浑黄以及黄土高坡的魔力外,其他用途怕是不多了。

天气微凉,或者不能用凉来注解,应该是寒了吧。沿着河堤缓缓向前,节奏与河水一般安静从容。天空很近,云层掉进水里。水天一色,仿佛风雨欲来。

【8】


从唐克到郎木寺,横穿若尔盖大草原。说其大,名副其实,大到寂寞了。车子行驶几小时,以为转个弯就要以换种形式呈现风景,却见依然绿草如茵,鲜花遍野,牛羊期间食草,成为星星点缀。湛蓝的天空下,是一幅巨型的草原图。车子开一路,这幅图就跟着我们走一路。我们时不时停车,图画便跟着停下来。我们在草原上奔跑,打闹,摘野花,爬上不高的小山坡,发现远处依然是刚才的草原图铺陈开去。有人说,看多了这样的风景,心胸会跟着开阔。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风景看多了,人都会豁达。我们就是在这样看遇见的、错过的,已知的、未知的风景中成长起来的。

下午6时到达郎木寺,住进郎木寺国际大酒店。天色大亮,是几日里结束行程较早的一天。郎木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有"东方小瑞士"之称。一条名曰"白龙江"、宽不足两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的北岸和南岸有两座寺,分别属于甘肃碌曲县和四川若尔盖县所管辖。两座寺在这里隔"江"相望,合称郎木寺。街头界限不明,我们不知不觉在两省中间来回。

街上商铺林立,游客很多,与繁荣的江南小镇无异。偶尔遇见穿了红色僧袍的喇嘛,才回神此刻处于中国西北部的大边缘,一脚踏两省。

【9】

自郎木寺往拉卜楞寺去。路过尕海,拐弯进去。枯水期。湿地一般,天空云朵美极。很多地方到过会遗憾,不到过也会遗憾。但到底到过会多得一点。

两百公里后到达拉卜楞寺。虽是一定要进寺看看,却不知道该如何看。广袤的天空下,大大小小的寺庙林立,像一块空地上突然冒出来许多粗壮的笋,或者是粗糙的城堡,颇为壮观。墙体宏大,被刷成朱红,辅以亮黄和纯白,在蓝色的天空下,鲜亮得晃人眼睛。看见众人沿着转经筒虔诚地转,也上前转了一圈,却不知还该做些什么。有许多僧人从不同的门口出来,急匆匆地朝一个方向去。我们猜想大概是去僧人学院上课去。僧人各个年龄的都有,最小的也许只有十来岁。

在寺庙中行走,有种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小心,深怕走错了路。并不是害怕被人耻笑了去,而是敬畏的成分居多,佛道深深,不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在佛塔周围走动,那条路油光发亮,是不知多少人用了多少脚步磨出来的。其实,又不仅仅是脚步而已。除了有人手握转经筒转圈的同时,也看见一位信徒,三步一叩,五体投地,仿佛和土地在交流什么,好一会儿才起身,然后重复同样的动作。这也许就是转山转水转佛塔中"转佛塔"了。正当我们入神之际,有人过来一脸严肃地示意我们离开。

也许我们是真的走错了。

【10】

往临夏去,行程也接近尾声。本来打算赶去青海看茶卡盐湖,却见众人体力不支的样子,兴奋感远不如刚来时候了。一段几千公里的旅程耗去我们太多精力。只能作罢。

离开拉卜楞寺不久,忽见前方一挂彩虹。继续前行,惊见山体一片白色,而后又见公路上亦是一层厚厚的白。仔细看,才发现那都是乒乓球般大小的冰雹。平生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情景:雪白的冰雹盖满全世界,恍然大雪压境。雨点还在稀稀拉拉地落下来。从地面以及山上下来的水流来看,不久之前一定下过一场暴雨,携带大块的冰雹砸下来。

再往前,雨点大了起来,沉重地打着车窗。地面上的冰雹更厚了,车轮开始打滑,有的车被迫停在了路边。我们不敢停,两边山谷耸峙,植被极少,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测。孩子仍然因为见到了奇景兴奋得哇哇大叫,我们却安静下来,开始期待这场雨早点结束。

然而事与愿违。雨点更大了,同时夹带了冰雹,砸在挡风玻璃上发出"当当当"的声音。


狂风也跟着来了,路旁瘦兮兮的行道树被刮得东倒西歪,有些被折了手脚,有的被连根拔起,哀伤无比地横在地上。山上冲下来的水流浑黄浑黄的,夹杂着沙石哗啦啦地冲过来,挡住去路。在高速入口处,大规模的水流挡住去路,前面停着的车不停地喊泥石流泥石流,也见许多车挡风玻璃被砸碎了,车窗被打破了。孩子也安静下来了,略有担心的样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天上砸下来的冰雹雨。

不知过了多久,雨终于停了,道路疏通后,慌忙上了高速。前面艳阳开始高照,把刚才的场景生生地隔开,好不真实。此刻,回想起朋友将车子交于我们之时的嘱托:不管遇到什么,努力朝前开就是。

后来才知道,那是活生生的教训告诉他的。有一回,他开车出去,遇上恶劣天气。车子努力往前,只听"轰"的一声,身后的山体倒了下来,道路只剩眼前的一小截,其余的全都被埋了。

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有惊无险,算是圆满了。

关联阅读

行走丨一块菜地

行走丨一碗“点心”

行走丨大音希声神农架

行走丨生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行吟丨要不要上街一道吃碗面条

行走丨一位俄罗斯姑娘的中国心

行走丨贝加尔湖的涟漪在西湖荡漾

行走丨我们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行者丨我只是喜欢美和努力

毕业丨匆匆年华,花样心情

行走丨一江澄碧凤凰城

行走丨觅:写在湘西边城

行走丨一个人游荡在凤凰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追忆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心有旗袍千千结

行走丨煮一壶麦香下酒

行走丨滇东旅途随笔

行走丨这些个梅雨天

行走丨方山小景

笔会丨遇见塘栖

行走丨背影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