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西域行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一七五七年,清朝乾隆皇帝在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就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

去新疆是一直的心愿。它的遥远,它的神秘都让人耿耿于怀。这次朋友结婚,除了去送祝福,更是亲临其境的机会,于是有了匆匆的新疆行,有了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

1、羊肉烧烤吃不腻   

有人说,到新疆,不吃烧烤就不算到新疆。这话错了,到新疆,你是不吃烧烤都不行。

那天,到达新疆已是凌晨两点,想不到下了飞机就初尝了烧烤。在机场不远的地方,有一家通宵面馆依然灯火通明,夜客络绎不绝。还没到面馆,就已经闻到了扑鼻的烧烤味。

都说全国各地都喜欢烧烤,但新疆的烧烤却是全国闻名的。

烧烤摊就在面馆门口,红红的火苗,焦黄的羊肉,涎水却怎么也禁不住地滋润开来。那是踏上新疆土地上的第一串烤羊肉,新鲜和娇嫩都让人忍不住一串又一串地贪吃。平时火气大、吃了不消化之类的矜持,在此时的羊肉串面前荡然无存。人在诱惑面前有时很难守住贞德,就连这小小的羊肉串也难把握,难怪那些面对金钱和权势的人总是身不由己地滑向腐败与堕落。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吧,在火上将食物烹调至可食用,发展出今天的各式烧烤,其烧烤本身也成为一种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或者是生意。“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

据说,烧烤的文化起源是伏羲,中国文明代表人物。《三字经》中有"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据上世"的记载,据说远古时代,野生鱼很多,伏羲教人织网捕鱼,同时取来天火后,便教人们用火把鸟儿、鱼儿烤熟了吃。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为"庖牺第一人”,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鱼肉的人。

考古专家在鲁南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汉人,他们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这两幅庖厨图反映出1800年前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那天,朋友请我们吃烧烤,以为是在野外,想不到竟然是在烤肉馆里。这就是都市,这就是现代都市里的饭店式集约化烧烤。本以为所有的烧烤只是一串串的肉,想不到,菜上桌的时候竟然是几大盘子的烤羊肉——架子肉。这架势别说吃,光看着就叫人有点傻眼,那么大的一盆烤肉。

一根青色的还滴着树汁的红柳枝签条串着一大块焦黄的羊肉,让人想起野外,让人想起扎根戈壁滩的坚强红柳,想起此时满树摇曳着的金黄叶子,可她竟然串着喷香的肉串向人挑逗。说真的,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这种烹饪方式更具能对人发生引诱,事实上,这是一种形式与味觉的诱惑。

轻咬一口,一块脆生生的,鲜嫩嫩的羊肉就到了嘴里,那肉香夹带着树枝的清香顺着吞咽滑入咽喉,弥漫在五脏六腑间。朋友介绍说,这肉是草原的绵羊肉,听他们说,那绵羊肥嘟嘟的,走起路来仿佛忸怩作态雍容华贵的少妇,但此时吃起来却肥而不腻,香嫩爽口。在这里吃羊肉,一点不用担心是饲料羊,倒是有种让人特别的肆无忌惮的大快朵颐的舒心与爽悦。   

我想,现代文明人如果身处自然界中,最先想到的大概也是原始的烧烤办法吧。那在野火的炙烤中获得食物的乐趣,可以让人思考祖先在饮食文化史上的艰辛探索,从而对祖先的聪明才智有种由衷的赞叹。

看着我们这样抓着肉,端着酒,大嚼大咽的行为,真的有点“在野精神”,又有点渔猎时代的狂放与浪漫。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烧烤时代了,如此多种多样的烤法,显示出烧烤的美味,对于渐渐养成都市慵懒风情的人们来讲实在是极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的。

说真的,在家里我从不敢吃烧烤,却又禁不住那馋人的肉香,偶尔路过烧烤摊只能远远地闻着,没想到在这里这么多天吃下来却一点没有火气的感觉。我纳闷,到底是我适应了烧烤,还是烧烤本来就适合我?或许这就是入乡随俗吧,是水土改变人。如果真是那样,假使我们去四川去湖南不是也可以大把大把地吃辣椒了吗?

在新疆呆了一星期,就吃了六天的烤羊肉,尝遍了各种烧烤烤出的烤味。我们玩笑说,不但肚子里是烤羊肉,身上也全是烤羊肉味。是的,在新疆一星期,把我一辈子该吃的羊肉都吃了。今后,也许不再吃烤羊肉了,因为内陆哪里的羊肉都比不上新疆的羊肉,新疆的羊肉才是真正的羊肉,新疆的烤羊肉才是最具诱惑的。

吃过这么多的烧烤羊肉,我该算到过新疆了吧?

2、一路风景看不够

当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浩瀚无垠的戈壁滩时,那粗犷豪迈、深邃雄浑的神韵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脑子里所有关于戈壁滩的故事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遥远,今天却真实得触手可及。

据介绍,戈壁滩是沙漠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增长领域。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特别是在风的作用下,岩石碎片的砂粉风蚀形成沙漠边缘的粗砾石风化,并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从而形成了沙漠的岩石,砾石沙漠,沙漠地貌逐步过渡。这就是戈壁滩,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车子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行驶,甩在身后的是荒凉,迎面而来的还是荒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茫茫戈壁上却不见一个村庄半个人影,除了粗砂、砾石就是偶尔的沙葱、骆驼刺耐旱植物凄凉地点缀其间。去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却处处雾凇弥漫,公路边偶尔的树木枝条挂满冰灵,满树的晶莹剔透。

在南方习惯小家碧玉的美丽,突然置身如此空灵浩淼渺远的空间,让人觉得自然的强大,生命的渺小,才知道人在如此的自然间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戈壁滩是天然造成的,但我们又更多地看淡人与戈壁滩斗争的痕迹和成就。它像一本厚重的史记,记载了千百年历史的沧桑,它厚重得让我们无法翻阅,只能凭借我们怀想的思绪飘过那久远的时空。

同行的朋友说,来戈壁的人往往只注意它的荒凉,却没有想到它贫瘠的外表下蕴藏着的宝藏。据说,这地底下就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它应该是一个富庶的王国吧。看来真正的富庶是在内里的,内在的富庶才是真正的富庶。

太阳出来了,世界似乎暖和起来。

前方突然看到了风车,它的出现一下打破了寂寞的行程。一群排列整齐的风车群,大约有30公里。平时,我们在电视上和装饰作品上见到的纤弱的艺术品,此时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如此的庞然大物。光那风能风车底座直径就有将近五米,高近一百米,光风车一张叶片就有30-40米长。据说,风车转一圈就可以产生二元钱的经济收益,这些风能电通过收集陆续送往内陆使用。大概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的搏斗吧,人不能战胜自然,但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地使用自然。

车向前行,尚未散尽的雾霭幻化出了山的丰富的层次。走近了发现,是此起彼伏的丘陵,但这丘陵并不是绿色的,而是黑色砾石组合成的山体。仿佛一座座煤堆,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戈壁”,山上一棵草也没有。看车窗外,那些黑色的山在千年风化作用下,仿佛一幅幅炭画,又仿佛黑色沙盘。由于风蚀的作用,戈壁滩上那些低矮、破碎的丘陵被黑色的砾石覆盖,形成了独特而罕见的自然风光。

再向前,偶尔有一两颗胡杨树,在亘古不变的旷野上,胡杨树就像守护者一样忠于职守的默默地伫立着。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或生而不死,或死而不倒,或倒而不朽。据说它可以生生死死三千年,用三千年的时间来思考生命的过程,留下的却是凝重、苍凉和悲壮。

胡杨树是古老的孓遗树种。《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早就有记载。据说在库车千佛洞和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部发现了胡杨的化石,算起来至少也有6500万年的历史了。

我们看它,骨感的身材,粗糙的肤色,风沙的肆虐,高温的折磨和同伴极少的寂寞。它却坚强地繁衍着一个生命,演绎着生的艰难、存的不易和死的壮烈,完成一个个生命凄美的生死轮回。

车过达阪城时,让我想起歌王王洛宾那首耳熟能详的《达坂城的姑娘》的歌来,“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没见过姑娘的长辫子,倒是看见维族姑娘又黑又亮的眼睛和汉族女孩子再怎么假也假不了的长长的眼睫毛,那种眼睛才是可以说话,可以征服的眼睛。歌唱家克里木、李双江都唱过这歌,但我更喜欢歌手刀郎低沉沙哑的声音,觉得他的歌更接近于那种心的真实。

我们是过客,继续向前走。

我看到了火焰山。

它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十公里处,虽然火焰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但它的名扬天下,是因为当年玄奘三藏确实来过这里,和归功于吴承恩著古典小说《西游记》里惟妙惟肖的描写,以及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烈火的扣人心弦。  

据说,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明代诗人陈诚也有诗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就是我们去的十月份,在烈日下,也感到酷热难耐。但行走在这一大片已沉睡亿年铁锈的土地上,你会感觉很安详。

过了火焰山,就是吐鲁番市。

吐鲁番,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是维吾尔语“低地”的意思,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西汉以来,她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和四大文明荟萃之地,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四大体系的交汇点。

下了车,感觉天气热起来, 这里有了和内陆一样的绿色。我们想去看看景区葡萄沟,看看那个名叫阿娜尔罕的美丽姑娘。但景区内空荡荡的,葡萄早已收成了,葡萄架上只有偶尔的残藤败叶,有的葡萄藤已经被埋进土里,准备做严冬的休眠,储蓄精力做来年的成长。

阿娜尔罕不见了,令人陶醉的只有关牧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天籁之音在这个如诗如画的葡萄沟里恣意缠绵。新疆是第一次到达,但新疆的许多地方却是歌曲里唱得滚瓜烂熟的。像《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西域情歌》、《掀起你的头盖来》、《亚克西》等等。看来新疆的美丽是可以用来歌唱的,用来感受的,用来赋诗作画的……

一路风景看不够。在从乌市出发三个多小时候后,我们到达了鄯善的库木塔格沙漠公园。

3、我在库木塔格沙漠

“库木塔格”在维吾尔语中是“沙山”之意。它的主要组成元素不是沙丘,而是沙山,位于新疆东部、鄯善县以南,与鄯善老城东环路南段相连,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它目前已开辟成为集科研、考察、探险、沙地运动、沙疗保健、大漠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区。

平时,我们见到一处沙堆都觉得好大,今天,当面对着面积1880平方公里的沙漠时,让人惊讶得简直目瞪口呆。听说这沙漠景区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0公里,远远望去,金色的大漠雄浑壮观、风光无限。

百度看到:《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这才想起路上见到的火焰山,这才想起前面的戈壁滩,“戈壁是沙漠的前身,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原来所有的地理环境都有其前因后果,它们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细看,“鄯善国,本名楼兰。”天,这就是楼兰国?我竟然在楼兰国?这个只在故事里看到,在歌里听到的神秘美丽的国家,如今我却真实地立在她的土地上?忽然想起《楼兰姑娘》来,“在那太阳落下的地方,是否还在你的梦乡,你那身体沉睡的模样,是否梦见你的刀郎。让那沙漠做你的伴娘,让那戈壁做我的伴郎,嫁给我吧楼兰姑娘。”

库木塔格沙漠形成于汉代,主要是因为来自天山七角井风口和达坂城风口的狂风,沿途经过长风程,挟带着大量沙子,最后在库木塔格地区相遇碰撞并沉积,形成“有沙山的沙漠”这一独特的景观。

进入公园,一片金色的沙漠展现在眼前。左边是绿树、溪水、葡萄园,而右边却是金黄的沙漠,沙漠和绿色交相辉映,所以,库木塔格沙漠也是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故有“城中的沙漠”之称。导游告诉我们,因千百年来风向交汇点始终在鄯善老城南端,从未向北移动,故未把鄯善城淹埋,是世界治沙史上“绿不退,沙不进”奇观的缩影,也是浓缩了世界各大沙漠典型景观的博物馆,更是诠释古楼兰王国消失的最后一片圣地。

往前走是一座座沙雕,看到被称为边塞诗人的岑参、考察沙漠却走不出沙漠的科学家彭加木、飞天英雄杨利伟、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以及自然风景民俗风情等等的沙雕,因为沙雕让人觉得自然的沙漠突然多了份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公园的沙漠越野车是最具特色的项目,看游客坐上越野车,随着马达的轰响,车子在沙山上下飞驰起来,只听得一阵阵尖叫响彻在沙漠间。越野车仿佛冲浪小船一般,在沙山上忽高忽低,时隐时现。远远望去,车子灵活得哪里像是在沙上走啊,简直就是在一望无垠的金色海浪间乘风破浪。可我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我只能做旁观者,看着他们的惊险,想着他们的惶恐,看着他们那极度夸张下的无限爽快。

我们一行人选择步行爬沙山。

山区人出门就是山,白天不爬晚上爬,可爬这样的沙山却是人生第一次。沙子细细的,细得均匀,亮得剔透,光脚在沙上走不圪脚,却有温暖的感觉,只是脚踩在沙上陷得很深,下脚和拔脚都很吃力。面前的沙山很高也很陡,才爬到半山就没了力气,干脆手脚并用爬着走。这样爬着、爬着,仿佛忽然年轻起来,仿佛回到了童年。人只有在自然中,你才可以暂时忘记你想忘记的,暂时摆脱你想要摆脱的……

这里的沙子很干净,即使躺在沙上脏了衣服,但站立起来后拍拍,沙子就掉了,身上一点也不留痕迹,于是索性惬意地躺倒在沙上……

我们在享受沙疗。

这里的沙疗是维吾尔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功效神奇独特而著称于世。沙疗对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腰酸背痛腿抽筋、风寒病、免疫力下降等多种疑难杂症,具有神奇的疗效。”

站立山顶,放眼望去,沙山一座挨着一座,蜿蜒起伏,漫无边际。那紧挨着远处沙山的是蓝天,深邃碧蓝,洗过似的蓝,和内陆完全的不一样的永远见不到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地上也没有风,世界一片出奇的寂静。看脚下,一粒一粒的沙子,每一粒一样的大小,每一粒一样的金色,每一粒又是一样的形状。这每一粒如此渺小的沙子却组成了如此浩淼的沙漠,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伟大,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

眼前,没有人走过的地方,风吹沙子走动形成各式各样的纹路,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每一处都是一幅画,每一幅都是流动着的沙画。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画家,大自然的作品才是永恒的、魅力的和独一无二的。

太阳落山时,夕阳的余晖仿佛一道打开的天门之光,一下子全投射在沙山上,本就金黄的沙子简直就是金碧辉煌,那闪闪的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那精美绝伦又浩大无比的景致让人有身在天堂的晕眩。

我们往公园门口走时,太阳一下就掉进了沙漠,气温骤然降了下来,脚下原来还是暖暖的沙子,这时一下子凉了、冰了、冻了,大家赶紧穿起袜子来,都听说沙漠气温变化快,但绝对想不到变得竟然是如此之快。

天黑了,离开公园,竟然有点依依不舍得的感觉,看看时间已经是夜里九点了,想想这个时间在家已经是睡眠时间,而这里的夜晚却才刚刚开始。

匆匆西域行,却看到了这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新时代多元开放,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和谐共存的新都市新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全世界树立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宗教和谐并存、经济蓬勃发展的典范。

她配得上这样的慨叹:大美新疆,壮美之地。

关联阅读

组诗丨异乡

行走丨在新疆

行走丨北疆行

行走丨漫游喀纳斯

行走丨喀纳斯之夜

行走丨禾木、喀纳斯之旅

虚构丨黄沙三万里:飞天4

行走丨伊犁草原踏花寻梦之旅

行走丨 独驾新藏线6:从终点到起点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