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视界之外:东瀛旅行日记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自从八年前儿子读大学起,我们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就显得珍贵起来了。因此,即使是我们远赴美国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之际,我和妻子的心思主要是为了一家人相聚,而非旅游。只要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即便是窗外的小树飞鸟、河边的草丛落叶、街旁的平凡建筑、人们的行走交谈,甚至于在租住的公寓里的粗茶淡饭,在我们眼里也是胜过游名胜古迹吃山珍海味的。

现在周围的人都在谈论休闲度假,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了。细想起来,其区别于旅游观光之处的正是寻求快节奏生活之后的慢,享受浮躁世界之外的静,摆脱外界干扰的闲,以及与亲人独处时的情。这次去日本游玩我们一家人也是带着这份情出发的。

出发了总会有收获,路上的风景总是与书斋里想象的不一样,这也许就是作家倚重于经历的缘故。见多了才会识广,比较了才有所心得。把心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分享给我的朋友们,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Day 1 at Osaka: 境净静镜

妻子和儿子此前从未体验过机场的贵宾休息厅。因此他们本次旅行的新鲜感正是从JAL的Sakura lounge(樱花酒廊)开始的——这里几乎是座无虚席,可见我们做惯了“普通乘客”却不知道有那么多“贵宾”。人虽多却出奇的安静,大家依次取来饮品食物充当午餐(这里的自助餐比飞机上的盒饭可要考究多了),顺便也是打发时间。看见有人不小心弄翻了方便面,顷刻桌上狼藉,他却不慌不忙默默地收拾,服务人员发现后立即帮助整理擦净----看多了大呼小叫的场面,眼前这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倒使我们觉得有些希奇了。我的稀奇之处还在于这里并非都是习惯于安静的日本人。“人是处境动物。”这话不知是谁说过的,想想确有道理。

日本真是我们的近邻,只一小时四十分钟我们的飞机就稳稳的降落在大阪关西机场。清澈透亮的天空飘着寡淡的白云。在机场去酒店的出租车上,我们怀着久违了的心情谈论海的宁静和天空的深邃。司机似乎感到了我们的惊讶,递来浅浅的微笑,这微笑是理解,或许还有自豪。进入市区,车遇红灯停下,引擎自动“静音待机”。渐渐暗淡的天空下是城市的楼群,楼群间的街头行人默默地行走着,世界仿佛被设置了静音模式,四周安静极了。我们索性停止了低声的交谈,享受这份广阔的宁静。已是傍晚时分,街头斑斓的灯火像小孩子扮着鬼脸调皮地眨着眼睛——这是这个城市的容颜,也是夜空下城市仅有的语言。

从机场到酒店只是50分种车程,出租车上计价器不停翻滚的数据最终还是出乎我的预料。显然,折成1000元左右人民币相比国内而言贵了很多,我意识到我来到了一个发达的国度。出租车平缓地停在大阪日航饭店门口,有一位酒店的小姐轻轻打开车门微笑着用中文问:“是黄先生吗?”我稍一迟疑,她便笑着说“欢迎你们!”她引领我们进店。酒店大堂设在二楼,乘自动扶梯时一抬头,意外发现酒店总经理正微笑着朝我们看。Jan W.Marshall是美国人,在日本工作生活已经很多年了。我与他因工作关系曾多次见面,一晃已有三年多没见了。握着手,从他身上顷刻漾溢开来的却是东方人才会有的热情: “You are same as before(你没什么变化!)” 看来他与日本生活融合得不错,我说:“You are English speak Japanness(你是讲英语的日本人!)”大家开心地笑,笑声里明显少了美国人的朗朗。他还告诉我们,放心地出去游玩吧,这里很安全。

夜游心斋桥和道顿崛步行街、恰如日本版南长街。所不同的是街道上空高高地架设了穹顶,要是遇到雨天这里会少了雨伞的缤纷和雨水般溅起的嘈杂。在道顿掘美食街,我们品尝了向往已久的帝王蟹。店主把霸气的帝王蟹做成刺身、寿司、呷哺呷哺一款一款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一如既往地清清淡淡,也没有想象中吃螃蟹的牙齿与盔甲的短兵相接,这样的用餐被主人一打理便成了充分简约了的雅致生活。

街边摊上,儿子发现了他行前做旅游攻略时就心仪的章鱼烧和鲷鱼烧。平日里妻子总是不放心路边摊食物的卫生,此刻却也毫无顾虑地品尝。此景让我不禁感叹,优秀品牌的真正价值在于消费者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完全信任;而优秀品牌的形成则需要产品提供者长期的坚守品质的自觉行为;假如辅以令人望而却步的惩处机制则供需管三方都可以省却了许多烦恼。沿着河边的步道散步,一家人沐浴在这样的时空里,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里的鱼儿般轻松快意。

深夜,都市的繁星般的灯火被挡在房间浅灰色窗帘的后面。房间里空调运行的声音极其微弱,以至于我起床来仔细辨别到底是开着还是关了。只有熟睡了的儿子的微鼾声为静美的夜空增添了些许生机。联想到这里的人在电梯里像怕走漏了风声似的小声地说话的情景,我不经哑然失笑。

以一首日本诗人宗祗的小诗来点缀今天的愉快旅程吧:

人生天地间,

若无碎雨敲吾舍,

诸事惹心伤。

Day 2 at Kyoto: 时光穿越

此前听人介绍说“看唐朝去京都,看宋朝看首尔。”说的是那里的建筑风貌保持得比国内还好。

搭乘JR京都线从大阪梅田站到京都只有30分钟车程。春日明媚的阳光下我们步行到了衹园,从八坂神社、二年阪三年阪、清水寺、伏见荷稻大社,一一走过这座千年古城时,比比皆是的中国唐朝时的城市风貌和满眼的汉字,有种穿越到唐朝的时空错乱感。哦!一千多年前的中国都城,大体应是这幅模样!

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日本的历史文化,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唐盛世寺院文化。据史料记载,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维新时迁都,一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平安京的设计完全仿照唐代的洛阳,不仅设计照搬照抄,连选址也是依据中国传来的风水术来选定。千余年过后,对中国洛阳的记忆只能从考古学家的碎片中发现,在日本京都却能留存盛唐的风情韵味。

从秦始皇遣李福东渡,五千人的船队以及稻禾种子、耕种技术、冶炼工艺等被整个留下,到大化改新大量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在中国一留就是二十多年,他们把唐朝的治国方略乃至整个长安和洛阳的城市建设学习模仿,再到民治维新时成建制地去西方学习,日本文化的重要来源是学习模仿。世界上从未有过一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心无旁鹜地做别的民族的学生。然而如今它却完美地把西方文化与名族文化调匀妥帖并呈现给世界。

儿子买了一张印有“千鸟居”图案的明信片,颇费心思地找到邮局,寄给远在美国的同学。

Day 3 at Osaka city:又吃河豚

大阪日航饭店总经理Mr.Jan W.Marshall安排他的助理有花小姐陪同我们游览大阪城公园。公园在这个现代化都市中摆开了阵势,显得气势宏大,历史上它是城市的堡垒,现今则是赏樱花的宝地。进樱花园先过樱花门,可惜我们来得早了半个月,樱花门内无花看。“花落亦无声,花开终有时。”心想,我本不是赏花人,留得芬芳独自开。于是去茶楼要了碗日本抹茶,慢品苦中那缕清香,倒也悠然自得。

下午从大阪乘新干线去东京。视线从窗外广袤的平原收回车厢,感觉日本的新干线无论是环境还是速度与国内的高铁差不多。假如说在京都时感到盛唐是我们的骄傲,那么此刻在乘坐很多年前就有的日本新干线我此刻没有一点自卑。

坐在安静的车厢内闭目养神,心理开始惦念起今晚的两个重头戏:拜访张军家并品尝河豚鱼。知道我们来东京,张军把我们当作贵宾接待,因此做了精心准备。今天他特地向公司请了假来车站接我们。他陪我们先到东京大仓酒店放下行李,然后赶赴他家。正值下班高峰,我们随着张军转了几趟车——如同名角出场前必须的冗长前奏,路上花的一个多小时是初访张军家应有的隆重序曲。

这是一套相当于国内120平米左右的公寓。在我眼里,它是由美国式的厨房和洗衣房、日本式的会客厅和中国式的卧室组成。我猜到了,我们是第三批到访者(此前男女主人的父母分别来过)。张军的女儿理绘特地把餐桌上的作业本、书籍收拾得整整齐齐。在这样的时空里,我没有太多感受日本民居的新奇感,我的思绪像电影蒙太奇一样画面上尽是想象中的张军打工、留学、工作的画面。看一眼靠在椅子里略显疲惫的张军,已是人到中年。

在离张军家不远处的一家酒店吃河豚鱼,这是我们在出发前就请张军帮助预定好的。在国内时,我常感叹文字表达的局限性,无法准确向妻儿描绘河豚鱼在日本的多种吃法,更无法向他们描绘美味的极致,今天终于得以共同亲身体验:从河豚鱼皮凉拌、刺身、肉冻、油炸、寿司到最后的呷哺呷哺,再加上最后上的水果,每一道不仅鲜嫩可口,而且精美好看。河豚鱼六吃,刚开始时心里还稍有担心量小不够吃,到最后刚好吃饱,过程就像欣赏一场高雅的音乐会,渐入佳境。

不禁想起很多年前我的表兄(张军的父亲)请我们在张家港长江边一户农民家里吃河豚的场景:表兄诙谐地指着屋前的麦田说,以前要是吃河豚中毒,先吃麦叶,然后灌肥皂水吐出。这样比起送几十里外的县城医院抢救更有效。至于为什么冒了如此风险还要“拼死吃河豚”,那只有吃了才知道河豚鱼的味道有多鲜美了!

品美味叙家常话亲情,时间总是流逝得很快。我们两家人请店主帮我们拍了合影,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在地铁站,理绘忙前忙后帮助我们设计最佳的回酒店路线,回到酒店已是凌晨,兴奋替代了疲惫,我们枕着愉快入睡。

Day 4 at Tokyo:感受东京

享受“高贵”成为了我们今天体验的主旋律。

上午张军陪同我们参观皇居。依然记得上次也是张军陪着我来到这里,那天樱花盛开得高贵大气,又恰遇皇家马车队出行,纯色的马拉着古典的马车,忘了车上的人穿的是欧式还是日式服装,只记得是古典盛装,一下子显出与普通人的不同。

今天下着雨,游人稀少。正好可以细细打量一下这个神秘而又秀美的皇家园林。园林高低错落有致,远近浓淡相宜。俯仰间,一事一物似精心雕琢却尽显自然之美丽;一草一木貌葱容生机仍然人间智慧。如若雕琢再多一点点就显得做作多余了,假如自然再放任一点点则无异于郊外花圃了。处处自然予人精细极致之感,每每雕琢尽是自然无痕之美。人工与自然结合得恰到好处,叹为观止!想像中,其日夜风情万种娆而不妖,四季芳姿百般鲜却不艳。深远苍穹下典雅的皇居正代表和引领着日本审美文化。

我们的午餐选择了帝国饭店的自助餐。饭店内珠宝散落般聚集了历史与现代、西域与东方生活的缩影。它将从容淡定、高贵大气的语言弥漫在空气中让来客自己品读。记得上次来时正值他们更新改造完毕,大堂正中央显要位置呈放的不是鲜花荟萃珍稀古董,也非千年奇石万金工艺,而是从本大楼旧墙上截下的由红砖水泥钢筋组成的一块,配以扼要释文,把在旁人眼里尊贵的百年岁月千夜故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享用神户牛肉用的刀叉是银制的,让人一举一放间无形中添了份量;侍者的专业水准高是预料之中的,让人颇感满足的是他们的笑容里写满了为你服务的万般荣幸之情,这倒使也算见过大世面的我们不由得检点起自己的举止来了。而之前若隐若现的担心被认出来是中国大陆人的自卑心理此刻却荡然无存。

据说在帝国饭店大堂吧喝杯咖啡如同当年在上海红房子吃顿西餐一样是值得在各个场合反复说的。别的不提,单是糖的种类花样便会令人重新咀嚼“奢侈”两字的含义了——想起我曾经拿着糖棒探究此为何物的窘态不禁感叹天外有天!

晚上邵聪夫妇在“如水”会舘请我们吃西餐。感受了皇居的皇气,帝国饭店的贵气,又来感受神户牛肉的牛气。会舘的气氛并无像它的名字那样的具有禅意,而是一如其它欧洲风格空间的空旷清冷。邵聪夫妇已经定居日本近三十年了,事业上也颇有建树。然而卲聪的性格依然特立独行,他好像是故意旁若无人地说话来帮助我们在程式化刻板的西餐服务面前找到了些自然感。他还讲述了日语“一挤棒(第一好)”的来源,那是在跟中国做米酒一样的程序中,日本酿酒师用布包着酒酿挤出米酒。第一次挤出的酒最好,所以就叫“一挤棒”。他补充说,其实也不存在第二挤,但日本语言中随之演绎出了“二挤”即第二之含意。回想起上次张军开车和邵聪陪同我去日光参观,路上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发现每一个弯处都有一个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个符号,不懂日文的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卲聪说那是日文古式假名,如同我们的拼音字母,还是古代的。这两件小事使我原本脑子里对邵聪“不擅长文史”的“理工男”印象有了很大改变。联想到他事业发展的顺利,世上那有“随随便便成功”。

下午感受现代生活电器产品世界的秋叶原,儿子花不便宜的价格买得称心的“手办”;转而又去“江户博物馆”探寻东京文化的脉络。整整一天下来,手机计步显示我们走了近三万步。说不累是假,但想到这三万步丈量了从庶民百姓到皇家贵族、从江户时代到现代东京的距离,感觉很值!

Day 5 at Yokohama & Tokyo : “自己人真好!”

今天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正是阳气蕴氲,百花争艳的好时光。日本人不仅从中国学回了二十四节气,还更善解人意地设定了一天春假。

张军一家人陪同我们驱车去横滨。春假加上周末好天气,路上有点拥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好心情。有好心情便是好时光,有好心人就是好地方。妻子听着夏晨与理绘母女两一个讲中文一个讲日语的对话感到新颖有趣独自窃笑。不一会功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横滨港口。这里环顾四周不见山,却名为“山下公园”。停泊在港口有一艘二战前的豪华游轮,人们在选取着角度拍照留影;宽阔湛蓝的海湾水面上海鸟在欢快地滑翔。拴着游轮的链条上有一排海鸟停留小憩,飞走了一只又来了一只——它们齐刷刷地朝着一个方向站着在海面衬托下煞是好看,我举起手机拍下了这生动有趣的画面。随着人流上游轮参观,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出乎我的想象。便回到岸边吃了点东西返程。路上,张军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们:这就是他所工作的公司大楼。于是,眼前这个冷酷庞大的圆柱形楼宇顷刻间就与我们有了关联,我们下车以它为背景合影留念。

这次我们一家的到来令张军一家颇费心思,连理绘也跟她的同学们说起要接待“地位很高的客人”。张军的计划中包括带我们去体验有名的日本温泉。我们按图索骥到达这个名为“江沪温泉物语”的所在,见队伍排得很长,我们果断放弃。正应了“舍就是得”的道理,这次放弃成就了我们一次充满情谊的聚餐:为了表达谢意,以儿子请理绘吃饭的名义我们来到一家能看到海景的居酒屋。寿司煮物佐酒,席间讲起我和张军小时候的故事,聊到我们家族的往事,谈起张军不知谜底的“怪事”,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近。一向不事张扬的张军此刻讲了一句掷地有声恰当精到的言辞:“自己人真好!”

“自己人真好!”我们共同像过节一样举起了手中的杯子。

Day 6 at Tokyo : “供给侧”----优

今天体验了东京大仓酒店的日式早餐,与一般的自助餐形式不同,这回是套餐形式。日餐总是以精致好看加健康美味示人,从未令人失望过。第一眼看到端来的食物,它与我美好的想象相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把食物比作工艺品,那么装好盘子端上来的一套早餐就是艺术品。再环顾周围,氛围雅致,清淡宜人。而看似无关于吃的员工的举止言行、衣着打扮总是为这样的美好氛围加分。

早一点赶赴羽田机场是为了买些久负盛名的日本糕点回去与亲友分享我们这次旅行的快乐。以“白色之恋”巧克力饼干为代表的一些日本点心已经在国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如今在吃货们心中的地位几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海大白兔奶糖。

而再次体验JAL机场贵宾休息室,依然井然有序、依然应有尽有、依然静好如初。

六天旅行,收获的是放飞心灵的自由开心,家人聚在一起的水乳交融,亲戚间交流的真情实意,异国他乡的人文风情,同行比较的深醒启发。

补记:与爱恨无关

这次旅行我的行囊里还带了一本书——孙秀玲所著的《日本史》。起初的目的是想更多地知道它的过去,以便于理解它的现在。而当我合上书时发现,有几点印象极为深刻,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在此记述下来也作为本次旅行的一部分吧:

其一,对于樱花的审美。

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于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他和肉体与灵魂和谐地融于一体,犹如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景像。这就是日本人集团精神的核心所在。(引自萧曦清《日本风情》)

樱花其美、其魅力不是来自单株而是来自群体,如此樱花才显示其与众不同的气派与风貌——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汪洋大海般的美,每一朵樱花不强烈表现自己,而是展示自己的那一份美。樱花的真正魅力来自于那种不滞不沾、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引自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

这似乎是一个视角的不同,却反映了精神诉求的差异。了解了它的历史,就不难理解。

其二,对于“学习”的纯粹。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日本由弱变强的开始,正如“大化”日语中的意思——伟大的变化。它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

明治维新则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他们扔掉了曾经虔诚学习模仿的中国文化,改弦更张。

这两次 “学习”之所以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是因为他们心无旁骛,未曾听见任何关于本民族的反对声。

其三,对于“恩怨”的态度。

日本人自明治维新之后对中国的逐渐蔑视。“毫无力量还要摆着臭架子”是大量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共同感觉。

而对美国,从占领之初对麦克阿瑟的臣服到发出“请让我生您的孩子吧”的数百个“勇敢的女性”,再到欢送麦克阿瑟的隆重程度。与对中国的感情差异可谓天壤之别。

对于日本这个近邻,无论你恨它还是爱它,我们都有必要去了解它。正如戴季陶所言:“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无论是怎样地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去旅游,也算是去晓得他的一个途径吧。


【关联阅读】

行走丨半园偶得

行走丨高原山歌

行走丨水墨婺源

虚构丨第“N+1”种可能

行走丨深远时间里的日午青荡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