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论语》中的这十句话,你离圣人的境界就不远了

 我的书海601 2019-11-26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汉代以后的每一个王朝都奉为圭臬的经典治国理念,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被采纳了。

自此,以《论语》为代表的的儒学思想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当时的封建王朝并不是纯粹的以儒家思想治国,而是采用内儒外法的治国方略。

内儒外法说白了就是,对内使用儒家思想,对外使用法家思想。

比如,现在的精准扶贫、为民办实事、解民忧排民难,用的就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而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不会那么老实本分的按照儒家思想来行事,有的人可能会作乱、会犯事,这就需要法律来约束。

这就是内儒外法。

当今天下的治国理念是也大抵如此。

宋代的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也就是说,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是多么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从《论语》中的十句经典要义来理解儒家的精深内涵。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孔子给他的学生们讲,同学们,在父母面前,你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做事情要讲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有仁义品德的人交往。一个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配得上谈文化知识的学习。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传达的是这样一个理念——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一个人做人做不好,再有学问也是没有用的。

那么,做人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正如孔夫子所言:孝悌、诚信、德行是做人的根本。

在科举制度还没诞生的时候,选拔官吏的其中一项标准就是举孝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很孝顺,那么,他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就是举孝廉做的官。

当然,还有诚信和品德。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时代,讲诚信和品德可能会被人耻笑为迂腐,但没有诚信品德,终究是不能行稳致远。

试问,哪个两面三刀的人安稳着陆了?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需要从做人的体验的人生的经验入手,努力做到有孝悌、讲诚信、有德行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清代的学者曾国藩有一本《识人术》的书,教人如何认准一个人,展示曾国藩这位清代儒生的人生谋略,以及他对世态人情的看法。

圣人观察了解

一个人,都是有他的方法的,既要看表现,也要查履历,即便不查三代,也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前科。

一个有前科的人,会增加犯前科的可能性。

同时,观察一个人,还要观察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安于平淡还是热衷于追名逐利。

知道今天,政工考察干部,也是需要这样的方法。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没法在世上立足的,就好比大车上没有车辕,无法套住牲口,就无法行车。

他阐释的道理就是,人不能不讲信用,也就是说,不能没有诚信。

古往今来,有关讲信用的格言俚语不胜枚举,东汉的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都是在阐述诚信的重要性。

看过《鹿鼎记》的人都知道,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没怎么读过书,都知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很多人都是背信弃义。

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时代,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会逐步提高。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七十的年龄,人生就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

在人的一生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他至少有这样两点体悟:一是他看出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说到这里,让人不禁联想到张潮在《幽梦影》里说的一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也。

人在不同阶段或根据自身的不同经历体验圣人的微言大义,必然是五味杂陈,各有不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么,你又是什么滋味呢?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段话也是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孟武伯问孔夫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这个回答貌似跟问话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能够看得出,孔子的回答非常精妙而深刻,可以说是微言大义。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问,什么是孝道吗?想想你生病的时候父母的那种焦虑,这样,你就知道什么是孝道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孟郊的拿手《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道说穿了,就是对父母的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住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焦急的,再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6.子曰:于利而行,多怨。

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一个人算的太精,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事,唯利是图,那么,到最后,必然招来别人的嫉恨。

它的主旨是说,唯利是图,必然招来别人嫉恨。

在这个世上,你算计人家,人家也会算计你。而一件事情,它的利益总是有限的,馒头只有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吃的就少了。

所以,不论你吃多了还是吃少了,总有别人怨恨你。

就像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一样,人家只要是想算计你,无论你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免不了被算计。

然而,时时刻刻忙算计的人,到头来还是算自己。

正如《红楼梦》一书中王熙凤的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却算进了卿卿小命。

7.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何知也。

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主旨是说,一个人要练好自己的内功。

所谓内功,就是干事的本事。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没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有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年诸葛亮深居草堂,刘备为了请他出山,三顾茅庐。

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是金子,迟早是会发光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必有一个人是可以供他人学习的能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与孔子的这段话意思相近。

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坏人就是我们对镜自鉴的镜子。

所以,人们经常会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吓神。

就是这个道理。

9.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是的,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则容易犯错。

所以,只有时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才能减少失败。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儒家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但在现代社会,能做到严以律己的人,实在太少。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轻松,追求潇洒。

9.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段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其实,这是孔老夫子上课的时候,发的一句牢骚。

因为,他在讲课的时候,学生竟然睡着了。

这跟今天的学生课堂上很类似,老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焉能不气?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时光,切莫浪费。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段话《论语雍也》,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在这里,孔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这就是这段话的奥义,你懂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