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中世纪城堡游记,卡尔卡松,圣米歇尔,卢瓦河谷

 不沉俾斯麦 2019-11-26
说起法国旅行,一般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母院,这些当然算是经典的景点,但其实法国更多的景点在乡村。
法国作为一个陆战强国,从有记录以来就征战连连。为什么呢?这地方太好了,平原居多,气候适宜,在农牧业时代,谁的地盘大,谁的经济一定好,这是铁律。
要保护自己的地盘,在冷兵器时代,只能是起各种城堡。法国的城堡主要采用岩石、石头作为建材,相对于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更能抵御风雨。所以,法国遗留了许多许多的城堡!
作为一个军事迷,看西方的城堡也有很大的乐趣。
首先介绍的是法国巴黎以外第二吸引游客的世界遗产——卡尔卡松城堡。
从外形看,这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欧洲城堡,箭塔呈圆柱形,屋顶呈圆锥形,特别引人注目。
这几张图片是我根据GOOGLE地图再结合当地明信片找到的拍摄角度,在一片酿制葡萄酒的葡萄园地。从城堡的西南角度拍摄。
卡尔卡松是一个大型城堡,里面包裹了村民的房屋。从西北角度可以看到城堡有两道围墙。两道围墙内包裹了村民的房屋,领主自己居所位于城堡的西门,就是说在朝东的方向是有三道城墙,朝西的方向有两道。要按北京来说,外城算是京师、内城就是紫禁城了。
这是从城堡的正西方向仰拍的。
这里能很明显的看到城堡有两道围墙,外侧低、内侧高。两道城墙均建筑在山坡上,并且坡度很陡。两道围墙之外还有一道城墙一直延伸到平地,这儿本来还有一个小型的平顶城堡,平顶城堡同时兼做西门,但现在平顶城堡已经拆毁,改建成一个教堂了,只剩下了带护墙的下坡路。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一个小型平底城堡作为突出部及城门吸引着敌方的攻势,内外墙居高临下提供支援。即使敌方攻占小型城堡,但由于地势低矮,并且没有房顶,面对内外城墙的箭雨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同理,即使攻占了外墙,仍然是比内墙矮一截。而且为了防备敌人利用外墙,外墙顶一般都是不设置箭塔,就是你没有一个躲避的地方,而内墙则密布箭塔,西方的城堡防御工事其精妙之处并不弱于咱们的。
这是从城堡东北角拍摄。一样的两道围墙,外墙矮,内墙高。外墙箭塔少而且矮,内墙箭塔多而且高。
留意看,箭塔的射箭位置都是一条细长的缝,在墙内则是一个宽阔的钝角,这样防守方就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射击,而敌方几乎很难将箭正好射到这条缝隙中。
可以看到城墙的底部有一个明显的倾斜,以加强墙体的厚度。作用一个是使上层建筑更加稳固,再一个就是更加能抗衡攻城锤的撞击。壕沟足够宽阔,在进行防御时,里面会灌满水,同时壕沟底部会插上一些尖状物体,以抗衡敌方可能的涉水攻击。
卡尔卡松总共两个出口,一个是前面看到的西门,一个是东门。参观是由东门开始。
东门外的坡度比西门要缓和许多。外墙之外还有壕沟,在以前这里就是放水的了。由栈道可以通到外墙。而外墙门是设有垂直升降的铁闸门,铁闸门上面有几个漏洞,战时倒石灰水、火油、砖头等等。如果攻破了外墙的铁闸门,并不能直接冲向内墙的塔楼,这里必须转一个90度的直角,这种设计在中国、日本的城防工事中都有,就是请你转弯记得减速,给敌人降速用的!另外,还可以看出,内墙比外墙高了足有一倍!内墙的箭塔也粗壮许多,目的就是你即使攻占了外墙,你也没有用,躲都没地方躲。
好,现在假设我们就是攻方,已经攻入了外墙。现在我们进入了外墙与内墙之间的区域,你会发现这里居然还是一片平地!一切需要重新开始!
但是这个时候你没有准备时间了,因为你近距离的暴露在内墙之下,并且无遮无挡,刚才使用的攻城器械全部都被外墙的那个闸门还有那个90度转角给拦住了。
这就是内外墙的精妙之处,想来古时候打仗也真的不容易啊。
这个大型窗户并非中世纪原貌。在中世纪,玻璃仍然是一种昂贵的材料,一般只用于教堂或者领主的住宅。在防御城墙上是不可能开这么大的窗户的,因为这明显属于敌方攻击的重点。中世纪的箭塔内部采光都是留出一些缝隙。从这个窗户的保留,说明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近代的一些改动。
注意城墙的建材,欧洲多数保存不错的城堡其实也是经历过多次修缮的。只是因为欧洲城堡外面多用石材所以你换新石头上去,过一两年刮风下雨就不觉得新了,其实有些城堡近乎重修。
举个栗子,下面是我村的古堡,看上去还不错哦。仔细看墙上的补丁,其实那不是补丁,那个补丁才是原来的石头,其实古代城堡修建石头不会切那么整齐的,深色石头那都是后来现代了有银子了重修的。

所以仔细看这张贴着地的窄窄的一条 还不平 是的以前的墙就剩下了这么点23333,,,上面的都是新的
经过区区折折的居民屋,现在攻方终于冲到领主的最后堡垒了。记住,我们假设这是从东门开始进攻的,前文已经说过卡尔卡松总共两个门,一个东门,是缓坡,一个西门,是陡坡。
这个时候你终于可以望见领主的“紫禁城”了。这里再次出现壕沟、栈桥、突出堡。等于之前的攻势你需要再次重复一次,只不过这次算是精华版。前面该有的都有,并且加量不加价。
留意紧贴栈桥的那两个塔楼有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安装有两道铁闸门。两道铁闸门之间的头顶是什么?没错,又是各种倒火油、石灰的大洞!

在城垛上建有这种木头走廊,他突出于城垛。这些走廊地板上按间距留好了一个个的洞,就好像一个个连续的蹲坑,目的就是对任何攀爬城墙的对象扔火油、石头。这些木头的走廊在战时是可以放弃的建筑。搭建起来并不费功夫。其实历史上整个城垛都安装有这种木头走廊,不过现在并未全部恢复,只恢复部分做一个展示。

所有这些塔楼都是采用左旋的攀登方式,为什么?因为一般人都是右手是强手(除非你是左撇子),这样你上楼梯的时候必须左手持兵器仰攻右手持兵器的防守方。另外塔楼的入口都是崎岖狭窄,并且一定有箭孔正对着你,让你躲无可躲。这个部分由于位置狭窄,光线不足,我没有办法拍。

紫禁城内北边有个大型广场,整理队伍或者军事训练就在这里了。如果攻方马上就要冲进紫禁城了怎么办?记住,西门是领主专用的大门。把队伍整理好,由这个门,猛冲下去(记住,西门是陡坡)!运气好的话,领主就突围了。
南边则有一块小型空地。紫禁城内的通道并非直来直去,一定是让你转来转去,总之如果你找不到北,防守方将表示非常满意。

临走时,再次回望一下双层城墙的雄姿。

圣米歇山能算城堡吗?当然算。这个城堡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是诺曼底地区唯一未投降英格兰的城堡。紧挨着大西洋,就面对着英格兰,居然一百多年的战争时间都不投降,地理原因起了很大作用。
圣米歇尔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涨潮之后的圣米歇尔山形同一座孤岛。
圣米歇尔山每天都有两次涨潮,退潮后,圣米歇尔山离着大陆是宽达两公里的一滩烂泥地!冷兵器时代在这里进攻,缓慢行进中的士兵都是绝好的箭靶子!并且英格兰人要算好时间,避开潮汐,剔除夜晚,剔除日出前后的大雾天气,一天的比赛又快结束了,算上加时,留给英格兰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真难为了英格兰人。

城墙包围着居民屋,居民屋环绕在教堂周围,教堂占据了整个城镇的中心位置或者制高点,教堂的装潢是最好的,这就是一般西方村镇的基本特点。
圣米歇尔山当然也有基本的城防工事,但肯定是远远弱于卡尔卡松的。因为除了英法百年战争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争波及这里了。
在冷兵器年代,他孤悬海外,不算大的一个小山头,并不占据交通要冲的位置。能容纳的士兵数量有限,他的坚决不投降态度,对于进攻方来说最多就是恶心人而已,无伤战争大局。所以英法百年战争时,即使英格兰占领了几乎整个诺曼底地区,在尝试了几次之后,也懒得去打这个小山头了,投入大,产出小,不值得。打仗是要赚钱的,这个山头也没有物产,估计上面也没几个骑士可以俘虏用来赚赎金,一句话——穷山恶水刁民多。

拉坡皮村,即使以现在的角度也不算交通便利。首先就没有高速路经过,离相对较大的城市卡奥尔(以人口算可能都比不过我们的镇)有三十余公里,还都是山路。
还是用MAVIC的片子来展示拉坡皮的全貌以及地理地貌。
拉坡皮村是南北走向,北端最高是教堂,但其实比教堂更高的是城堡,但现在只有废墟遗址。
村子东边是陡壁,下面是河流,从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攻上来,所以这边是不设防的。
村子西边是大山,大山之后还是大山,这边能进攻,但需要爬山越岭,所以假定这边也是不能进攻,反正这边也没有防御工事。
村子北边,也是大悬崖,垂直大陡壁,也不设防。
只有村子南边,这里是缓坡,从这里可以一直攻到山顶,所以南边有防御工事。但是城堡被摧毁的事实,说明这个鹰巢村肯定是被攻克过的。
鹰巢村只能是提供安全性更好的防御地形,并非不可攻破,毕竟一个村子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也许对付些散兵游勇,地痞小团伙可以,如果某个军事集团卯足了劲就是要冲,那也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参观都是从村子南边开始,沿着山路走上去。从南往北拍摄。
在法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教堂一定占据最中心位置,或者最重要的位置。也许我们佛教道教是出世的,远离凡间,而天主教是入世的,简直等于第二政府,或者取代政府。
从建筑风格来说,教堂属于罗马式风格。敦厚、朴实,几乎没有装饰,厚墙壁,窗户开口小,房内光线较为阴暗。
沿着坡路由南往北走,可以看到村子有两个门。
一个是南门,这是从北往南拍。南门算是陆门。 

一个是东门,这是从西往东拍。东门算是水门,从此往下可以走到河边。 

FAGO2303.jpg (375.81 KB, 下载次数: 4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7-11-12 20:54 上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