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说话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实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9-11-27

品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说话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实

初识王小波是被他的幽默所吸引,当然还有他的诗性,王小波是写小说的,但是也写杂文,他自己说是:心中郁结,一定要找一个出口宣泄一些不可的冲动。王小波的杂文集中处处都很幽默,值得反复品读,就像沉默你的大多数一样,能读懂的也是极少数。他的杂文是极富思想性的,在有些人看来是枯燥的,味同嚼蜡,但在有的人看来确实精彩的,值得拍案称绝,这样的差异也就来自读者的本身,是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体会,还是作为世界的过客,被喧嚣的浪潮冲淡了存在的痕迹。

就拿《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来说,里面整理的不仅仅是作者对事态的评价、对自己心中郁

品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说话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实

结的一种宣泄,这本杂文集与当时众多的伤痕文学不同点就在于少了无痛呻吟,没有矫情的语气,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评判,书中还有对当时文人、社会、生活、科学、人生等问题的观点,这种对常识和哲学的思考,在王小波的语言下富有张力,又引人自省。

王小波八沉默分为三种:不会说话、不能说话和不想说话。对于前两种人来说,说话是罪恶,沉默的必需选择的状态,而第三种人的沉默是紧闭嘴巴的,这种沉默是无奈的,也是宝贵的。前两种人的沉默是大多数的沉默,最后一种沉默是少数的沉默。社会需要的是让少数沉默发声,而不是让那些话语圈内的一些人,包括知识分子来对社会评头论足。作者选择沉默是因为他认为那些话语都太不可信了,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思考和表达,那些常常说话的人,思想上可能是患有贫乏症的。

品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说话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实

如果你了解现在的社会,你就会明白,沉默的是极少数,每天叫叫嚷嚷的才是大多数,我们貌似可以在网上说任何的东西,最近有什么事件,或是有哪个明星绯闻被报道出来,每个人都是要说话的,并且舆论一般是呈一边倒的姿态,这个现象叫做沉默的螺旋。选择的沉默的人太少了,选择思考的人就更少了。就像王小波所说:他们认为话语代表权利。有最新的热点,谁会不愿意去蹭一下呢?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说的话,着或许就是掌握了权利。有些权势的,就更要出来说两句了,然后带动一大群人附和着,这就是权利的象征。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多数”这个词本身就是安全的,我们置身大多数之中,即使受到外来的反驳,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前理论,至于谁对谁错变的不那么多重要了。

品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说话的人都不可信,沉默最真实

有人曾说过,长大的标志就是话少了。小时候童言无忌,无论是什么事,也不论是什么人都会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但是长大之后,仿佛话变少了,变得沉默了,有一些人是真的沉默了,有一些则是虚假的沉默。《沉默的大多数》在书中作者打了一个这样的比方,圣贤说话是在捐赠,而沉默着说话则是在上税,上税是强制的,中国的读书人从很早就被培养了上税的习惯,那就是说着一些废话,保证把税交齐而已,捐赠的话也有,但是因为这些话语都被抛到了公众的耳朵里,就像这些钱都是用来被花的,也就没人分得清是上税还是捐赠了。

王小波是少有的清醒的人,他所传达的自由和独立思考,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也是缺少的。这本书的格调不是很高,作者只是来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的道理。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是无上的真知,保持沉默,承认自己没有智慧,才是最智慧的人,不用为了“捐税”而说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