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爱的自我审视——《爱的艺术》读后感

 timtxu 2019-11-27

很快又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二十二个光棍节。籍此佳节之际,困惑于为何自己二十二年来一直保持单身,我想我应该重新思考何谓“爱”,在内心重新解构这一概念。于是我重新翻开了《爱的艺术》这本书,希望能从上次未读懂的话语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期望书里面能够告诉我一些追女孩子的技巧。当然,抱着这个念头去读这本书,注定是要失望的。弗洛姆在书中开篇已经说得很清楚,甚至在书的命名上也暗示着,这本书并不是想要传授什么技巧,而是从艺术的高度分析爱是什么。

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第一次阅读时,想必很多人都会有上面那种渴求术而非道的心态,匆匆翻完后大失所望悻悻而去。当你决定静下心来再次认真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处于一个孤立的语境中,没有对本书其他理论的理解,就不能真正对本书表达的观点了解透彻,为此,你需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有东方的悖论逻辑等,才会知道本书的引证和对比。此外,为了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他的生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读者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才会明白这个问题。最致命的一点是,即使你觉得你读懂了,大多也会像我一样,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印证这些理论。

然而,关于“爱是什么”这一命题,在这本仅有一百多页的书中,也只占了三分之一不到的篇幅。书中更多的内容,是对于为何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爱,以及爱情的消亡等前因后果进行论述,但这些并不是我关心的重点,也不会出现在下文中。我只想讨论这本书给我带来关于“爱是什么”的新认识。

关于这一点,弗洛姆给出了一个十分精简的概括: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句话,也是全书根本的核心所在。

我对于爱的憧憬,和很多人一样,无论是未经情事的少年,还是尚在热恋当中的情侣,甚至有许多相敬如宾多年的夫妻,都认为爱应该是激情、相互依赖和自我牺牲。这是社会文化给我们对于爱情最初的观念和印象,也是最华丽的幻想。这就是幼稚的爱,是因需要而产生的爱。这种需要是人类天性里对孤独的恐惧以及对逃避孤独的渴望,实际上是一种自私。这个自私而软弱的灵魂,会尽力抓住任何可以使其脱离孤独的救命稻草。一旦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他们会因为打破长久以来孤独的困境,体验到恋爱中灵魂的融合而感到极度快乐。

这种爱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情绪,它直接、有力、难以抗拒,同时也是美好、单纯的。虽然称之为幼稚,但却不是可耻的。克服孤独感、摆脱孤独的囚禁,本来就是人生存的需要。任何一对恋爱的情侣,都必须先经过最初的激情,而后走入更深层次关系。若给一个人空降一个胜似亲人的恋人,那么亲密关系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恋无可恋。幼稚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没有什么事物是一蹴而就的。幼稚和成熟只是两种状态,两种阶段,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这一点,但很多人也仅仅停留在这一点。

在幼稚的爱中,我们能够回归理性吗?我们所感受的那个填补自己空白和缺憾的对方,仅仅是我们内心建立的一个完美人格的投射。这就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所爱的人,并不是你真正所爱的人。因此,所有在幼稚的爱中的一切,包括孤独感消失、灵魂融合、命中注定、自身圆满,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觉,最终注定要消逝。你以为你爱人,实际上你爱的是你想象出来的人,对面那个人,只是刚好符合某几点你的要求而已。

我见到许多目睹他人或自己遭遇恋爱挫折的人,表达出对爱情如何如何失望之后,便宣称自己是不恋爱主义或是不婚主义者。他们并没能走出幼稚的爱,对爱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经历只是在重复着以下过程:建立投射,因自己的安全感和控制欲等进行索取以补足自童年以来缺失的情绪,到两个人的个人边界重新建立后,原始的完美投射逐渐消逝,然后这种自私的需要因越来越无法被满足而产生幻灭感和攻击性,最后感情破裂。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抱着及时行乐的心态,想借助纵欲来克服由于孤独产生的恐惧感,但结果只会是越来越孤独,并没能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事实上,不婚主义并不是一个轻率的口号,我并不相信一个没有一定阅历的人能足够理智作出这种决定。我也为这种人感到十分惋惜。

所谓“需要”,是发自于人天然的软弱和恐惧孤独的内核,这种需要带有原始的自发性,并且由潜意识控制,往往不为个人意志所察觉和主导。与幼稚的爱不同的是,成熟的爱因爱而需要。这里所谓“爱”,是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而不是动词。它表示一种状态,意味着一个人心智成熟、精神完整,拥有健全的爱人的能力,清楚认识到人性根本上对孤独的恐惧和潜意识中对另一半的投射。首先这个人,需要承认所有人都是人,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补足自己情绪饥渴的工具人。这个要求相当高,他必须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幼年以来形成的情感上的障碍,并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其次,这个人需要懂得如何自爱。我认为对一个人的爱,是对她赋予欣赏、尊重以及信任,对自己的爱亦是如此。但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知道的是,至今我还很少能够感觉到自爱给我带来的平静和温暖。自爱需要一个十分困难却必须的前提,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对自己坦诚、对自己了解,冷静地剖析自己的情绪和意识,明白自己的意识为何而产生、如何被潜意识操控,并且合理地宣泄和控制。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说自己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因而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

自爱确实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的事情,并不是爱睡觉就躺到天荒地老、爱吃饭就胡吃海塞、想尝试抽烟喝酒就去做、或者是去各种约和不同的人暧昧。这些并不是自爱的表现,而是受到原始欲望的操控的表现,实际上是丧失了自我意志,成为了自己情绪的奴隶。这种状态,应该讲,是“利己”,或者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恋”。

自爱是成熟爱情的先决条件,但并不代表自爱能够取代爱情的存在。即使我努力尝试与过去的我和解,尝试理解自己的欲望来源,分析各种情绪的起因,我发现我对爱情的渴望仍然热切。我必须承认这一点,而这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人需要克服孤独和摆脱孤独的囚禁,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三种途径:一是不同形式的纵欲,它有着最激烈的感受和最短的效果,一旦度过了临界点,恐惧感又会渐渐产生;二是参与到一组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当中,这种形式是机械化的,并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也无法有效长期缓和孤独感;第三就是爱,在爱情中人能够深入认识对方,并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自己,在人与人的统一中对“存在”得到真正和全面的回答。爱是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建立在认识自己基础上的自爱,的确能够缓解对爱情的依赖,但归根结底,这是两码事。

一个懂得爱的人,必然是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人。因为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用另外一种说法,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处于幼稚的爱中的人,往往将“给”理解为放弃、被掠夺、自我牺牲,或者是必须有等价交换才能给予。但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给”是人生命力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精神层面的富裕和活力。他把他内心的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和悲伤等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同人分享。通过给予,他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和对方的生命感。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将不可避免地在对方身上唤起有生命力的东西,使得自己从接受者中获得他的给予。

当且仅当一个人在形成了独立的人格、认识到如何自爱的基础上,这个人才真正具有爱别人的能力。这个时候,他能够分清楚依赖、投射、恐惧孤独的自私之爱,与信任、尊重、欣赏的成熟之爱的区别,能够正视自己的欲望,由衷地表达他的爱意。这种爱意,则是基于灵性和更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接纳,不再苛求对方改变和适应自己,而是为对方寄予照亮前方的目光和希冀。用弗洛姆的话说,这是“重归母体与父体的怀抱,母爱的无私接纳和父爱的鼓励成长结合并升华”。

但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懂得爱的人。因为我过去的经历,我的爱往往是沉重、污浊的,带有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比如说悲伤、焦虑、猜忌、自卑和绝望。我的内心脆弱不堪,总是没法战胜这些负面情绪,像是处于一个沼泽当中,越挣扎越往下沉。当我爱一个人的时候,我希望抓住她,希望她能救我,但这样做,只会把她也拖进去。学会爱,学会自爱,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现在我的世界中已经出现了一缕阳光,我知道该往什么方向走了。

——“爱情只能产生在这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中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能够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种体验的爱情不是避风港,是不断的挑战,是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这两个人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达成一致,与对方形成一体,不再逃避自我,那么在这样的事实前,就连我们熟知的和谐、冲突、欢乐与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真正的爱情唯一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