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要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

 采菊东篱630 2019-11-27

我有一个亲戚,她每次跟儿子聊天,不出两句话就可以吵起来,母子的沟通方式,完全可以用“暴力”来形容。

在他们每次的对话当中,我发现,亲戚完全处于“强者”状态,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每次儿子想要解释的时候,她都会抢先一步去反驳他。

慢慢地,他的儿子也逐渐开始拒绝沟通,母子之间每次谈话都充满呵斥和吵嚷声。

亲戚总是跟我们埋怨说自己的儿子多么的不听话。

但其实,真的是孩子不听话吗?

还是说,在沟通这件事上,父母一开始就用错了方法?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无法跟父母好好沟通,而是父母把“沟通”的桥梁给堵住了。

01

带有情绪的沟通是最无效的

人与人之间大部分冲突问题,都是因沟通不当导致的。

而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会更加容易产生,而且“杀伤力”更大!

之前网上有这么一道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对家人发脾气?

对啊,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在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近距离的接触,会将人的本质和缺陷都显露出来。

其次,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相比较安全和包容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在这里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在发泄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要好好说话。

在发泄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家人使用嘲讽、谩骂、贬低等暴力语言。

这时候,你的压力释放了,但是,这些坏情绪和伤害却“转接”到了家人身上,虽然事后父母会觉得自责。

但对于孩子来说,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常常是处于“强者”地位,语言当中总是会透露着威严和盛气凌人。

很多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你妈/爸!我的职责就是要管教你的,我做这些都是为你好!

甚至有些父母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直到孩子认错后才停止,事后还不忘补充:打在你身,也是痛在我心!

父母在这场“仗”上获得了胜利,孩子认错了,哭着说:再也不敢了。

但孩子真的是知道错了吗?

父母最后只想得到一个“会认错”的孩子还是想让孩子真正地成长?

当你深入思考过这些后,父母们还会认为,孩子不听话,仅仅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吗?

02

理解孩子的“无理取闹”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这件事上,其实是更有主动权的,能否达成良好高效的沟通,很大部分是取决于你的方式。

正如刚刚所说的,在沟通的第一步上,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连你都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别说孩子了。

他们是会受到大人的影响,从而将情绪和表达混为一谈。

其次,父母要读懂孩子的“无理取闹”。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不听话?为什么孩子总爱跟父母做对?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只要你愿意再向前走一步,再深入了解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或许,整件事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像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正在经历着“执拗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这一秩序一旦被打打乱,他们就会烦躁、反抗甚至不停哭闹。

他们并不是想跟父母做对,只是,他们在用行动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想和父母、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但很多时候,这些表现很容易被父母误读成“无理取闹”,不听话。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家庭环境。

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平等对话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这样的家庭,很少会有偏执、狂躁、难以沟通的孩子。

因为父母的语气是孩子接受外界的第一信号,你和孩子对话柔和、友爱,其实也是在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舒适的空间。

03

父母如何跟孩子好好说话?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卢梭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父母往往都忽略了孩子是天真,但不是幼稚,孩子是单纯,但不是简单这件事。

总是讲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却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过孩子的道理,所以,哪怕你道理多正确,孩子怎么会愿意听?

那么,如何讲,孩子才愿意听?

 接纳和尊重孩子感受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深入浅出地教家长如何跟孩子高效沟通。

作为父母,更应该是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灌输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看见孩子的感受。”

书中有一个章节就强调了接纳和尊重孩子感受的重要性。

当孩子受到伤害、难过的时候,不是要听家长给出什么好的建议,而是可以站在自己身边认同并接纳就够了。

就好比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要的不是建议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全然的接纳。

是对方能不能理解你的感受,允不允许你有情绪。

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当孩子听不进去道理的时候,应该这样做:

先耐心等一会,让孩子知道你是有诚意的,你是真心想听他说话的。

等孩子开口后说后,家长就要耐心倾听。

如果家长自己做错,就得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孩子认错;

如果是孩子做错,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的不好在哪里,有什么情绪可以说出来,下次不要再犯。

紧接着,就把应该“怎样做”的方法告诉孩子。

家长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事情”上面,而不是过分纠结孩子的错。

所以,倾听其实是接纳孩子的一个重要入口,让孩子知道你是在意他的感受的。

再来看看这幅图,很多家长总是烦恼孩子经常“无理取闹”,但其实,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个“被理解”而已。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当他们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了理解后,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拒绝唠叨式说教 

父母们似乎都有一个特点,为了防止孩子犯错和受伤,总是在孩子耳边不断重复说教。

然而,你越唠叨,孩子反而越叛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的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动,并且准备捐款。

但过了没多久,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开始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然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

终于等到牧师结束冗长的演讲,正要开始募捐时,因为气愤,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反而从捐款的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个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当你说得太多、太久的时候,就会引起对方极大的不耐烦和逆反。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教育孩子,尤其避免在早上、吃饭和睡觉前。

其次,要点到为止、适合而止,不带任何评判、情绪的客观教育方式。

 给出清晰的指示 

父母要学会向给孩子提出明确并且清晰的请求,记住是请求,不是命令,而且这个请求是可操作性的、可衡量的。

例如,如果你想和孩子达成看课外书的共识,不是跟孩子说:做完功课不能玩游戏,要多看书知道吗?

而是这样表达:我们每晚的十点钟,抽二十分钟出来一起看书好吗?

 说出真实需求 

父母经常会忽略掉这个重要的环节,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了,直接给出孩子指令。

孩子很晚才回家,你明明是担心他的安全,但口头说出来的却是呵斥他总是晚回家,并命令他必须早点回家;

这样强烈不带商量余地的语气,谁听了第一反应都是拒绝和反抗。

父母要学着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给孩子听,你不说,没人知道你真正的用意,最后孩子不理解,父母自己委屈。

所以,每次回应孩子的时候,父母不妨问清楚自己,你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其实,要做好这一步很简单,父母首先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父母总是埋怨孩子不懂体谅自己的苦心,但你的苦心让孩子看见了吗?

用在孩子身上也一样,孩子真实的想法,父母可能也不知道。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提到: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寻求自我实现我的潜能,如果提供适当的环境,一棵种子就会自动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从今天起,一起做一位“会讲话”的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