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的器型――笔筒

 昵称32901809 2019-11-27

笔筒是筒状盛笔的文房用具,一般置毛笔于筒内,摆于书案之上,方便随时取笔写字。瓷质笔筒兴于明代嘉万时期,但传世品难得一见,明末产量较大,至清代盛行不衰。笔筒造型以圆形最为常见,亦有方、多边、仿生等形制,品种丰富多样。

天津博物馆的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图1),撇口,束腰。胎色浆白,青花发色清亮,釉面光润。口沿和胫部各有一圈暗刻花纹,筒身绘有山石树木,案几香炉,三高士或倚座于石面,或端座于锈墩,相谈甚欢,间有鹤鹿相随,又有丝弦相伴,一幅淡泊名利,得归山野的高士隐逸图跃然眼前。

瓷的器型――笔筒

图1

辽宁博物馆的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图2),直口直壁,筒身较深。胎体细密坚致,青花色泽明快,分水明显。口沿和胫部各有一圈暗刻花纹,一年轻武将身着铠甲,外罩锦袍,威风凛凛立于帐前,身后持戟武士,帐外有一文官,双手捧盘作上进状,盘上之物似盔缨。画面上成片的地皴纹主要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瓷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瓷的器型――笔筒

图2

浙江博物馆的明德化窑白釉透雕牡丹纹笔筒(图3),直口直壁,深筒身。胎釉细白如玉,用透雕的手法将筒身雕成盛开的牡丹花,花叶繁而不乱,疏密得当,美观实用,艺术效果极佳。

瓷的器型――笔筒

图3

苏州博物馆的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图4),圆口直壁,壁形底。胎质细白如糯粉,釉色白亮,青花青翠明快,清新悦目,层次分明。画面以庭院人物故事为题材,采用“宝石蓝”的青色钴料,单线平涂的技法,庭院中主人悠闲坐于案前,静观杨柳,喜听鹊鸣,读书作画,画风颇具清初“四王”风格。并附题诗:“双双飞鹊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云几多时。”下署:“并画右录为却允词兄黄年台政映晖书”十六字。

瓷的器型――笔筒

图4

康雍乾三朝流行一种口径大,筒身壮,造型大气雄健的笔筒,如四川博物院的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纹笔筒(图5)、天津博物馆的清康熙青花花蝶纹笔筒(图6)、国家博物馆的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图7)、首都博物馆的清雍正青花寿山福海纹筒(图8)、上海博物馆的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笔筒(图9)和粉彩人物纹笔筒(图10)皆属此类。

瓷的器型――笔筒

图5

瓷的器型――笔筒

图6

瓷的器型――笔筒

图7

瓷的器型――笔筒

图8

瓷的器型――笔筒

图9

瓷的器型――笔筒

图10

上海博物馆的粉彩开光石纹笔筒(图11),直口,方形筒身。釉面仿石纹,四面开光,内仿大理石纹,开光内外两种不同的石纹相互搭配,使本身较为单调的石纹产生了动感和层次,令人眼前一亮。

瓷的器型――笔筒

图11

首都博物馆的清道光黄釉雕瓷人物纹笔筒(图12),直口,筒形腹,底内凹呈浅圈足,器壁厚重,故口沿及足端面均较宽。胎质坚硬细腻,晶莹洁白,在高温浇成的涩胎上施黄釉,再以低温二次烧成,釉色娇柔淡雅,釉面洁净。纹饰以镂空、雕刻而成,多凸出器表,且有前后深浅之变化。人物姿态各异,刻画的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制瓷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器底有篆书“陈国治作”方形图章款。陈国治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善于将瓷雕与釉色结合,仿竹、木、象牙器,雕刻人物、花卉,形神兼备,富有画意。

瓷的器型――笔筒

图12

瓷的器型――笔筒

图12


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民国粉彩开光花鸟诗文笔筒(图13),直口,筒身剖面呈桃心形,底款“洪宪年制”四字宋体蓝料款。1916年元旦袁世凯登基称帝,年号“洪宪“。袁世凯命政事堂杨度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为陶务总督,赴江西烧造“洪宪”瓷器。郭葆昌生前向友人讲述,由于复辟时间甚短,“洪宪”瓷器未能烧成。但复辟结束不久,社会上就出现了一批署“洪宪”款的瓷器,在京津两地流传最广。

瓷的器型――笔筒

图13

清人朱彝尊在《笔筒铭》中写道:“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可见古时文人对笔筒的钟情,虽然现代人多用钢笔,不妨于书案之上置一精美笔筒,雅趣顿生,又长闲情,岂不宜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