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隆怀古(上)

 白发布衣cexroq 2019-11-27


贡塘钩沉

1、吉隆怀古(上)

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旅游攻略,但它和一般的旅游攻略稍有不同,我们将更加侧重于吉隆沟的历史和传说。吉隆沟——这条由喜马拉雅山脉裂隙贯通而成的古道,在漫长的过往云烟中,承载着难以计数的西藏历史、文化和传说。下面我们将抽丝剥茧的将这些过往,一一展现在您的面前,让您在惊叹它的鬼斧神工之余,更多的了解那些几近湮没的过往。

茫茫无尽的喜马拉雅山脉,雪峰插天、深谷横嵌,在人迹罕至的天堑间,隐藏着一处悠远的秘境——吉隆沟

亿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承托着整个青藏高原直入云端,撕裂与隆起相伴而来,吉隆沟就是以撕裂的形式形成的。地处板块边缘的吉隆沟,就像被一副巨大的犁铧沿南北向瞬间划过,笔直的将喜马拉雅山脉切成两段,两侧翻过的山体,至今依旧保留着“痛苦的表情”。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奔腾在吉隆沟内的吉隆藏布在不到一百公里的距离内,从海拔4000多米的云端,跌落至1800米的热带。在暖湿云雾盘旋萦绕之中,走过了众多足以影响西藏文明的历史人物,难怪有媒体写到“一条吉隆沟装下了小半部西藏史”

吉隆县和吉隆镇位置图

说起途径吉隆的历史名人,第一个便是闻名遐迩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这位尼泊尔公主见诸史端的记载极少,据说在公元7世纪,一代雄主松赞干布相继征服了森波苏毗吐谷浑各地,强大的吐蕃王朝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尼泊尔王国。

他派大臣携大量金币、金粉、璎珞作为聘礼,来到尼泊尔求亲。尼泊尔国王嫌弃吐蕃土地荒凉、气候恶略,不愿意公主远嫁[1]

松赞干布大怒,扬言“如不许以公主,则发五万化身军队,令其摧毁尼婆罗”。迫于无奈,尼泊尔王国只得远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派大臣至“芒域”接亲,可见当时吉隆已有芒域之名。

尺尊公主入藏后,在拉萨修建大昭寺并供奉了释尊等身像。但萦绕在这位尼泊尔公主身上的迷雾从未消散,因为史料的缺乏,至今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史上从未有过这位公主的身影。

在我接触过的藏族同胞中,对于文成尺尊二位公主的评价也是泾渭分明。有人坚持认为尺尊公主并不存在,也有人极度推崇尺尊公主的地位,认为其身份远高于文成公主

这两种完全无法调和的观点,曾长时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其实历史从来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由各种学者、史官记述书写,树碑立传,可以称之为“庙堂史”。这类史料注重考据,力求严谨而缜密。另外一部分则源于民间口传,尤善描摹、渲染,着重人物刻画,力求通俗传神。

正因为二者书写、流传的方式迥异,才会在尺尊公主身上出现如此斑驳的迷彩。那些推崇尺尊公主的藏胞们,大概并不在意她的身世是否拥有严密的考据。在他们看来,尼泊尔是释尊故乡,佛学宏盛,那么公主地位必然崇高。相比于远在天边的唐朝,尼泊尔可谓近邻,乡亲之情亦甚。

更何况,大唐与吐蕃二百余年的关系中,保持和平的时日确实稀如珍宝。所以,在有的藏胞眼中,文成公主是被松赞干布用军队抢来的,自然地位不会高过尺尊公主。

我无意于评价两种观点的对错,既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那为什么不能有一百个尺尊公主呢?

离吉隆镇不远的峡谷对面,有个只有十几户居民的小村子,名叫吉甫村吉甫在藏语中有“分别、离开”的意思,按照当地村民的传说,此地便是尺尊公主和尼泊尔送亲队伍告别的地方。从此后,远嫁的公主一路北行,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吉甫这个小村子里,流传着大量关于尺尊公主进藏的传说。村中有一座“吉如普”庄园,据《柱间史》记载,这是为了迎接尺尊公主进藏,松赞干布特意命人在此修建的。村民中还流传着一种的舞蹈,据说迎接远嫁公主时曾表演过,舞者的手腕上带着象牙和贝壳,双腕碰撞后发出清脆的声音,村民称为“同甲”,舞蹈因此被称为“同甲拉”[2]

“同甲拉”舞蹈

吉隆镇附近的寺院大多明显带有尼泊尔的建筑风格,也多与尺尊公主的传说有关。《大昭寺志》记载尺尊公主先于文成公主进藏,为了供奉携带的释尊等身像,开始修建大昭寺,但屡建不成。文成公主进藏后,经过卜算发现,西藏的地形宛如女魔仰卧之状这也是西藏灾害之源,为了镇住罗莎女,除了大小昭寺和药王山寺庙外,还要在西藏各地再修建十二座镇魔寺作为十二个不移之钉镇住罗莎女身体的头、肩、肘、髋、膝、手、足等部位,吉隆邦兴村的强真寺便是镇住罗莎女右膝的镇魔寺之一。

 

蕃尼古道上的寺院并不只有这座镇魔寺,不远处的帕巴寺同样是座年代久远的古寺。寺内供奉的檀香木观音神像,是目前发现的吉隆最早的佛教圣物。据《西藏王统记》载,“与尼泊尔联姻前,孟域(芒域)城,疫病流行,使其多人,皆催死苦。松赞干布曾遣使前往印度南部,礼请圣哇底佛像,置于吉隆[3]

帕巴寺

尺尊公主进藏后,尼蕃古道成了官定的商道,两地的交流得到很大提升。这种交流并不止于货品贸易,在西藏各处建设的工地上都能看到尼泊尔工匠的身影,尼泊尔风格也逐渐成为藏族文化的一份组成部分。文化、贸易和人员的交流当然不会止于吐蕃,随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这条贯穿尼蕃通道又继续向东延伸,直达大唐首都长安。

公元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骑行在吉隆沟内的王玄策显得志得意满,这次出使天竺的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回想起上次出使的惊魂时刻,即便经过了十年的岁月流逝,却依旧历历在目。为了记述这段人生经历,他决定摩崖刻石留作纪念。这块被称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刻石,依旧保留在吉隆县旁边的山谷之中。它在不经意间,向我们透露了王玄策的这段传奇经历和唐尼古道的秘密。

“大唐天竺使出铭”

公元647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令王玄策带领三十余人的队伍出使天竺。因为顺路皇帝还给了他另外一个任务,前往吐蕃首都拉萨拜望驸马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大概是因为出门时没有仔细研读黄历,王玄策的出使任务很不顺利。就在使团尚在途中艰辛跋涉之时,天竺戒日王病逝,国内政局大乱,阿罗那顺趁乱篡位僭立。得知唐使来访,阿罗那顺担心篡位之事败露,居然出兵劫掠唐朝使团。

使团猝不及防,大多数成员均被俘获,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逃脱。为了斩草除根,天竺士兵苦苦追赶,二人慌不择路一路北逃。无意间逃到了尼泊尔境内,脱离天竺设下的罗网。王玄策越想越恼火,按理说,这件严重的外交事件应该通过朝廷来解决,但这位彪悍的唐使,却想自己把场子找回来。

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路线图

见到尼泊尔国王后,他提出了出兵相助的请求。当时,尼泊尔是吐蕃王国的属国,对于出兵天竺,不敢自作主张。便派人将王玄策送往拉萨,这是他第一次通过吉隆捷径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王玄策本来计划访问天竺后,归途中顺便拜访吐蕃赞普,未料想在天竺被人打劫,在这种情形下见到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可不是个软柿子,雪域高原上所有不服的,都已被他打翻在地。这回老丈人的人被打劫,这面子必须得讨回来。

没过多久,王玄策便带着1200名吐蕃骑兵,耀武扬威的从吉隆南下,不远处还有一支7000人的尼泊尔军队等待着他。手里有军队,王玄策可就不客气了,连续灭了几个不开眼的天竺邦国。即便是阿罗那顺手中的王牌部队——战象军团,也没能挡住吐尼联军的锋芒。当王玄策班师回朝的时候,使团里不但带着天竺国蒸制“霜糖”(蔗糖)的工匠,还绑着打劫使团的主谋阿罗那顺

这段光彩到爆棚的出使经历,让李世民觉得倍儿有面子。直到去世前,他依旧念念不忘,“复于昭陵前,造西藏赞普(松赞干布)石像,记其功绩”,并“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要说国家强大,老打胜仗也不见得都是好事儿,王玄策的这段经历,在唐史中居然没什么记载,不过,就算唐朝喜欢做好事儿不留名,天竺人民可是记得清楚。

季羡林先生翻译的梵文戏剧《龙喜记》中,便详细记述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外交事件。“贞观二十二年(648),帝遣王玄策赍金丹册,率三十骑往印度,尔时哈罗沙王卒,地方纷乱。由于哈罗沙王无太子,大臣名阿祖那者继位,恼害内政,并击中国使者,夺取财物,杀其随从。王玄策仅余少数随从,夜间逃出,奔于西藏所属尼婆罗国,求松赞援助”。“西藏赞普派遣西藏甲兵一千二百,及尼婆罗骑兵七千,讨伐印度,偕金丹册官王玄策同至赫罗赫达,仅三日间,未劳用兵,即占领其京城,割印度兵首级三千,有一千余投于附近之河中。时阿祖那王逃脱,复招新兵来战,最后为藏军所败,及其亲属皆被俘,献于中国皇帝”。

王玄策无意间发现的吉隆捷径,马上就成了唐尼古道的一部分。之前中原与天竺交流,要么是西去葱岭(帕米尔高原)或翻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经巴基斯坦到达,史称“天山道”“龟兹道”。要么是南下云南,经缅甸孟加拉到达,称“滇缅道”

这一东一西两条路线,皆为历代商贾披荆斩棘所创,也是高僧们取经必走之路,但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公元643年,王玄策首次出使天竺,走的便是西线古丝路龟兹道往返竟花费了4年。而这次,取道吉隆出使天竺,往返不过用了4个月。从此之后,吉隆捷径便成为了一条官定道路,往返于中原与天竺间的官吏、僧侣和商贾连踵而至,天堑之境渐成通途。

王玄策后,另一位途径吉隆并足以改变西藏历史的人物,便是莲花生大师了。《诸佛未来授记经》中记述:“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

莲花生大师据说是天竺乌仗那国王子,时任国王因膝下无子,便向天竺寺院广献布施,天地感其诚,于境内达那郭夏湖中小岛上,生成一朵由诸佛法力加持的千瓣莲花。当国王走近之时,从阿弥陀佛的心中,射出了一只金色的金刚杵,落在这朵莲花之上,刹时变成了一个八岁孩童。国王认为这是对他祈求子嗣的回应,便将他携回王宫,命名为莲花生

吐蕃王朝赤松德赞初期,佛教传播在西藏受阻。苯教联合国内的反对势力,在西藏施行了大面积的灭佛运动,信仰佛教的大臣·赛囊被贬至芒域(吉隆)。

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中心,·赛囊反而因祸得福,他得以借机将寂护大师请进西藏传法。寂护大师通过吉隆来到拉萨后,与赤松德赞相谈甚欢,这也坚定了他在吐蕃弘传佛学的信心。

从佛教理论的角度来说,身为中观派的顶级大家的寂护大师自然是辩才无双,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讲道理解决不了的。

寂护大师在弘法的过程中,吐蕃境内灾祸不断,群魔乱舞。赤松德赞向他问计,寂护大师言道:“若论降妖除魔,非我妹夫莲花生莫属”。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再次印证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估计莲花生大师在尚未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他来到吐蕃,就是专治各种不服的。所以在后世的记载中,莲师基本没干别的,他就像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两把板斧挥舞如同车轮相仿”,一路打来,将吐蕃各地的山灵鬼怪一一降服。

吉隆沟的佛寺是楼阁式的建筑,在高海拔的吉隆北部,这荒凉的风景让人心动。

据说,莲师在尚未到达吐蕃之前,途径吉隆便有不开眼的妖魔外道拦住去路。《莲花遗教》中记载:“(莲花生大师)预知该到降伏魔鬼时,来到尼泊尔险路,雅拉香布(地方神抵)发暗雷,……大师从腰取下金刚撅,挥刺山岩立刻穿一洞,从岩洞里钻过这边来”,此洞因而得名“金刚洞路”。从此后,旅客因祸得福,都从此洞穿山而过。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另有记载:“莲花生来到芒域东拉城,遇到象雄山神扎拉赞梅,她用两座大山挤兑莲花生,莲师将随身携带的法铃解下,按入山中,山神连惊带怕献名号,从此成为护法神”。至今吉隆沟内岩壁上,尚有半个法铃露在崖壁之外。

吉隆沟内与莲师有关的传说还有很多,例如,莲花生在马拉山口,收伏十二丹玛女神,让她们守着此山,不让印度外道进入;曾在吉隆“巍峨壮丽”、“道路崎岖”的白巴山修行等等。

相比起擅长理论教化的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似乎一直都以暴力弘法为美。只可怜吐蕃境内这些山灵鬼怪,本来在各地占山为王,因为不服管教,纷纷跳出来挑战莲师,结果都被莲师饱以老拳,各个都俯首帖耳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莲花生大师对于藏传佛教的主要功绩便是通过降服的办法,将原始苯教的山川自然崇拜融入在佛教之中,让佛教在吐蕃生了根,也为藏传佛教创立一个新的神祗——“护法神”系列,藏语称为“却”

这个由莲花生大师新增的护法神系列名额没有限制,不论抓多少都可以装到这篮子里。现在,在西藏能够看到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护法之神,大至一条山脉,小至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护法神。这些和我们内陆的神灵形态迥异,和汉传佛教的菩萨崇拜也决然不同,这些都是拜莲师的铁拳所赐。

当莲师辞别芒域之时,站在贡塘拉山口的顶端,回望这片生活了三月之久的谷地,眼见雪峰环抱直入青天,山下林木滴翠,溪流潺潺,不由得非常感慨,对众人说:“此地,可吉隆名之”。由此,吉隆(藏语“快乐”之意)之名流传至今。

吉隆沟的历史讲完了吗?远远没有呢,等着下集吧!

[1]、吉隆沟 小河谷装下了半部西藏史;[2]、《西藏之西 阿里阿里》 李初初;[3]、《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4]、吐蕃时期吉隆_芒域_古道历史文化研究_罗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