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人工智能进入养猪业的一个优势是借助技术通过猪脸识别、运动轨迹尺、行为分析、步态识别精准发现个体异常,第一时间发现病猪是哪只。 在非标准化场景下要做出精准决策,怎么做呢?视频称重、体制预测、知识图谱、喂养决策。因为给猪喂什么、怎么喂、喂完以后需要达到的精准标准都可以用知识图谱、喂养决策来个性化实现。 我听完后浑身冒冷汗,我觉得这些和我看到的教育领域的现象太相似了。 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会发生的误区之一是让管理加强,使控制非常精准到位。 然而,“让教育生长”这是教育的原点。人工智能应该是让我们从头开始思考教育的原点问题,而不是监控孩子们守不守纪律,否则,这和养猪是一样的。 当人工智能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要回到原点,想一想为什么要有人工智能、它和教育的关系、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进入到教育的第二个误区:很多学校是在教人工智能 我跟一个新型职业的朋友聊,他是转述师,就是要把一般人听不懂的行业专业术语,转化成普通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是文学博士出身,但如何与经济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他做这份工作的第一个烦恼。如何与人打交道,这些学校没有教过他。 那么,在与主流理念相悖的情况下,这所网红学校到底靠什么才得到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的支持?因为在线学习,这个原因只答对了一部分。 这个高中集结了日本娱乐出版行业的所有知名企业,可以让学生在找到自己热爱的时候,以最佳状况进入职场,并且可以和大学进行连接。 我想跟大家分享上海某学校一位叫丁方南同学的故事。当时,学校老师想了解这位同学是怎样学习的,给他了一个问卷: 问:描述一下你每天做作业的时间,顺序和方法,比如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答:我每天做作业1小时-1.5小时,刚回家还算精神,先去完成背诵,比如英语、古文等,培养语感。最后夜晚糊涂的时候做题。 老师们看到这位同学的回答太惊讶了,就学生说“夜晚糊涂的时候做题”在群里发生了讨论。年级主任说,这个年龄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能反映出他不喜欢数学。 数学老师一听不高兴了,考试成绩表明,这个孩子最擅长的学科是数学。 问:你“糊涂时做数学”是怎么回事? 答:数学、物理科目是我的强项,语文成绩虽然不突出但还有上升空间,英语是我的弱项。于是我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把英语放在首位,在晚上7点-8点脑力最充沛时候去背诵。然后再做数学、物理题目,即便那会大脑运转不快了但也很容易完成。 问:是不是很像人吃东西?有的人先吃好吃的,再吃难吃的? 答:老师,我是先吃难吃的,再吃好吃的…… 老师们知道后很感慨:教学时间长了,就会自以为是自己最了解学生,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错了,我们根本不了解孩子们。 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在回归,只有从教走向学,只有焕发出体验的力量,才能够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北京十一学校某年级的语文课是这样的: 核心任务:选史记当中的侠客人物,装扮一位老师 目标要求: 1、写一封信说服老师同意装扮; 2、写一段人物出场造型描述; 3、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对图书馆有关侠客人物的图书进行重新分类; 4、用准确的词语概况五位侠客人物的个性特征; 5、指出5个侠客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6、写出放弃的3个人物的理由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差异提供不同的工具,比如有的孩子无法管理进度,时间管理能力差,提供进度管理工具;有些孩子对文本的结构不太擅长,就提供文本结构的工具等等。 老师要去观察,因为这样的学习展开以后,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每个孩子学习的情况都不同。这就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他再也不能站在讲台上一讲讲40分钟,只能走下去,了解每个孩子学习进程、小组中哪位学生需要提供怎样的帮助。 最后孩子们说服了老师,在最后的狂欢节上整个年级的老师都被孩子装扮上他们心意的人物,走上T台,按照孩子设定的出场顺序走出来。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的学校都在变化,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上从“做题走向做事”、从“解题走向面对真实生活”,这个过程的转变对老师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人工智能绝对不是老师的竞争者 我们总是陷入到一种误区,我们好像总是在跟别人比赛,我比你强,我输了,你替代我。我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和人工智能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人工智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手脚,成为我们的协同者。 甚至我在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感谢人工智能,如果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人工智能我们永远放不下脚步去想一想: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人是什么? 人工智能重新帮我们定义教师的角色。在这个“未来已来,过去未去”的时代里,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动力,担上学习的责任,这才是我们要和人工智能携手一起做的事情。 所以学校面对挑战,但是教育必定繁荣。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