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书法到底妙在何处?名家精解书圣经典《七月帖》

 sivaiwang 2019-11-27

■庆 旭

《七月帖》(图1),又称《秋月帖》,麻纸本,纵27.7cm,横25.8cm,6行,50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七月帖》

此帖字法精熟,结体优美,行笔流畅,一气呵成。用笔没有大起大落,笔锋的开合在渐变中前行,如首行“七月”为铺毫用笔,但其下内容至本行行尾用笔多粗细相当,与第四行的笔法暗合,只是后者开头两字与它之后的其余诸字提按对比略大而已。相比之下,第二行的笔锋开合较为丰富,几乎三个字就是一组对比,“秋(细)月(细)——但(粗)——有(细)感(细)——叹(粗)——信(细)反(细)——得(粗)”,力度节奏对比鲜明。这一行与第三行又形成鲜明对比,第三行多在提笔状态下书写,字形多取收势。

从整体布局上看,此帖六行又可分为前三行和后三行两段显著的节奏,即每一个节奏开始皆辅毫用笔(第一行两字和第四行两字),之后力度渐变。总体来说前半部分相对激越,精神状态也较集中,越到后来越随意,直至收笔,线条虽如流水洒落,但明显缺乏筋力,联想文中“乏力”之句,似可想见羲之书此帖时在身体和心绪方面的诸种状态。

《七月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虚连、搭连和综合连四种。

图2——图14

(1)实连。此帖的实连方式在王羲之尺牍中较为突出,字例相对较多。有连接竖画、连接点画和连接横画三种。

连接竖画。“七日”(图2)、“七月”(图3)、“去月”(图4)三组实连字例皆为短横收笔后,翻转笔锋,顺带竖画,连接线较长;“触暑”(图5)则为连续弧线穿插翻转后顺带短竖,连接线不是太长。

连接点画。“羲之”(图6)字组中“羲”字收笔与“之”字首点连为一个连续使转的微小摆动的弧线,“之”字内部取断势。

连接横画。“故羸”(图7)字组为连接短横,与“七日”、“七月”、“去月”作直线下行不同的是,此组连接线的内部有舒缓的摆动。

(2)虚连。“不具”(图8)、“信反”(图9)两组为连接短横;“秋月”(图10)为连接竖画。“不具”二字与实连的差别不是很大,甚至可以看作实连。其连接线呈明显、流畅的外展弧形,蕴含极强的张力。“信”字取草法,右部为若断若连的曲线组合,收笔几近直行,摆动不大,接近“反”字短横起笔时,连接线细如发丝。“秋月”字组中“秋”字末画与“月”字为一个不间断的节奏。“秋”字的反捺由平势开始,向右作较大的伸展,转锋后,提笔急速下行,节奏明快。

庆旭临王羲之《七月帖》

(3)搭连。“有感”(图11)二字的连接与虚连接近。“有”字收笔后,有一丝细线向左下引出。“感”字起笔承接上部,用笔由虚而实,向左下行笔,适时停驻,折锋右行,带出下部组合(一个大的框架结构),这是一个节奏点。

(4)综合连。此帖中有三组,即“知足下”(图12)、“故羸疾”(图13)和“王羲之白”(图14)。前两组为典型的连续虚连组合。第一组中“知”字收笔作较大的外转,形成一个足够的包裹空间,顺带出“足”字。“足”字末画收笔后,左向翻转笔锋,作逆向短弧,与“下”字首点连为一体。

“故羸疾”字组中,两条连接线意味不一,前一个连接线较为舒缓,“故”字收笔后,笔锋有摆动;后一个连接线略显急促,“羸”字收笔后,顺势带出“疾”字首点。“王羲之白”为搭连和实连的组合。

在王羲之的姓名款中,“王”字一般单独存在,“羲之”(图14)二字常连为一体,或实或虚,即便是搭连,也有强烈的呼应感。此字组中“之白”二字以典型的长实线形式出现,内部呈现丰富的韵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