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81

 背后国文 2019-11-27

里仁篇第一五(8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钱穆译先生说:“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参啊!我的人生观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子说:“的确如此。”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

我们读《论语》,往往就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且很多是对话,然而我们看着不枯燥。我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对话时的场景,仿佛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神情,所以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把这部经典当作一个个小故事、一篇篇小散文、甚至当作一篇篇小小说来看。

静静的课堂上,夫子在讲授他的行仁求道学说。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生怕错过一个字。在这群学生里面,有的年长,而有的还很年轻。比如能说会道的子贡,他比老师小三十一岁。而呆呆萌萌的曾参,却比老师小四十六岁。当然年纪最大的是秦商,他只比孔子小四岁。年纪最小的当属公孙龙了,他足足比孔子小了五十三岁。曾参年纪小,虽天资差一些,但他学习是最刻苦、最认真的,对自己要求又最严格,所以时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照。

曾参被夫子叫起来回答问题,曾参只是简单应付了一下。夫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你清楚吗?曾参一慌神,他担心老师说他学习不认真,连忙说,我知道。说完低下头不敢看老师。孔子一愣,要说聪明他比不上子贡他们哪,他怎么能这么轻而易举说是呢?夫子没有说什么,轻轻地离开了教室。他还在纳闷曾参这小子是怎么了解他的一贯之道的。他想起上次,他和子贡的对话。

那天,夫子郑重其事地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没有正面回答,他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笑着说:“不是的,我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子贡,说心里话,他是非常喜欢这个学生的,所以有时候对他要求就比别人高一些。他深知子贡的聪明,他在等待子贡接下来问他的一贯之道,然而子贡那天不知怎么了,竟然什么都没说。夫子有些失望,他不由得发出感叹:“还是没有人了解我啊!”但他不相信,他所有的学生中会没有人主动来提问他的一贯之道。

然而,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一个人来请教。

今天正好让曾参起来回答问题,夫子也觉得机会到了,他要向他的学生们解释他的一贯之道。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年纪那么轻、又不是那么聪明的曾参竟然说他知道。夫子有些郁闷,他觉得他再没有机会来解释他的一贯之道了。然而,他更没想到的是,当他走出教室后,教室里相当热烈地讨论起他的一贯之道来了。

夫子一走出教室,同学们齐声欢呼,只有颜渊依然缩在墙角,默念着手中的《诗经》,此刻他在想老师所谓的一贯之道是什么,他好像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又好像有些模糊。

同学们纷纷围到曾参身边,都瞪着大眼睛问他,老师的一贯之道是什么。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曾参毕竟年纪小,思想也不是那么成熟,他说,夫子之道,就二个字,一个忠,一个恕,就这样。好多同学一听,张大的嘴再也没有合拢,有人点头附和,有人疑惑不解。坐在角落的颜渊本来心中也没什么准确的答案,听曾参一说,心里的那个正确答案竟然浮现在脑海,他明白了,老师所谓的一贯之道,绝不是忠恕这样简单,老师的一贯之道应该是仁啊。虽然忠恕的本质是仁,但忠恕仅仅是仁的二个方面的表现。

颜渊没有声张,他不动声色离开教室,来到孔子的住处。

是不是像一篇小说,不知大家看明白了没?

注:参考资料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17

2)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2

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37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7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