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今天介绍《论语》的《里仁》篇第四第十五章,这一章特别重要,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它的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这句话一听就知道有它的重要性,二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念书人只要一谈到孔子的“一贯之道”大概都以这句话、这段话作为标准答案。 我们今天要特别说明,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呢?第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之多,很大年龄差距,孔子过世时是七十三岁,曾参当时才二十六岁,所以第一理由就是曾参的年龄太轻;第二,曾参这个学生,孔子曾经做过点评,叫做“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第十一》,第二位“参也鲁”指的就是他,说曾参资质比较鲁鈍。曾参一方年纪轻,另一方面他特别鲁钝,请问他凭什么去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呢?这是我们要问的问题,质疑是合理的,并且更重要的在《论语》的《宪问》篇第十四,孔子公开说【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第十四》】没有人了解我,这可以说是铁案如山。如果曾参讲的是标准答案,孔子后来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我呢?所以我们在念《论语》的时不要只念一段,要整个了解了之后才去做判断。 在这里我们简单再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事实上孔子为什么主动说曾参“吾道一以贯之”,就因为前面有个学长叫做子贡曾经被老师点醒过这个问题,可惜子贡没有接着问“何谓也”,所以孔子没有发挥他的“一贯之道”。当然这一章在排列时,排到后面去了,所以念《论语》的时候前前后后,要念的完整,不可断章取义,它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顺序去排。有关子贡那一段出现在《论语》的《卫灵公》篇第十五,而我们所看到的《里仁》篇第四很前面,所以你要把后面这一段先了解,知道说孔子被他一个聪明学生,子贡所误会,他心里面一定是觉得可惜,他要在上课的时候找机会,他就说曾参“吾道一以贯之”。他为什么选曾参?也可能因为曾参年纪特别轻,并且鲁钝,他肯定会问老师“何谓也”,因为他不懂嘛,结果孔子很可惜,教学失败了。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本来希望曾参问“何谓也”,结果曾参说“唯”,“唯”就是的确如此。孔子的反映也相当激烈,立刻离开教室,你在书本上看不清楚两个字“子出”,老师离开教室。我们要问老师为什么好好地,忽然离开教室呢?因为他心里想这一次找错人了,曾参自作聪明说“是的”。 孔子的“道”难道只是人我之间的互动吗?他还谈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的问题,对于人生都有完整的说明,也知道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所以同学们听到曾参回答“唯”,立刻围过来说“何谓也”,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何谓也”三个字本来应该是曾参请教孔子的,现在变成同学们请教曾参这个学弟;曾参一看学长们都很严肃,因为大家都听说子贡被老师教训的那一件事,子贡在同学里面地位是很高的;曾参大概是年纪轻有点慌了,他说老师的“道”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忠恕而已矣”。后面三个字露了马脚,老师这么严肃看待的“道”,你居然说成什么“而已矣”,好像是没什么特别的,各位同学不用紧张。并且你看到他的答案,“忠恕”两个字,孔子明明说“吾道一以贯之”,你说“忠恕”两个字,那怎么“一以贯之”,两个字跟“一”当然是不一样。后代的学者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他们怎么解释呢?他们就说成是“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把那“忠恕”说成是我跟别之间的互动,你再怎么说孔子的“道”难道只是人我之间的互动吗?我们还记得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他的“道”绝不是只有讲人我之间怎么相处的,他还谈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身成仁的问题,所以孔子的“道”不是那么单纯的“忠恕”而已。 我们对于曾参也要所肯定,他年轻时是有些鲁钝,但他非常好学,他一路发展到了晚年的时候,的确有了更好的体会;在《论语》的《泰伯》篇第八,曾参说了一段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就说对了,你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然后到死为止。这说明他了解了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一个字叫做“仁”,而不再是“忠恕”两个字。 事实上我们念《论语》到现在也清楚发现,你如果要问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观念?那么,你可以把孔子整个思想,整个人生观综合起来,那当然是“仁”。“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这一来整个学说对于人生都有完整的说明,也知道人生应该何去何从。所以,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论语》时确实要多想想,因为曾参也有年轻的时候,跟他年长的时候,他自己当老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后来在年纪大的时候特别提到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吗?“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路不是很远吗?这是对的,这是标准答案。所以我们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要特别就前前后后相关的资料做个比对和认识,否则,你真的把这段话中的“忠恕”当作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说孔子“一贯之道”是“忠恕”那就出问题了;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了,“忠恕”是曾参的心得,他的心得并不等于孔子他所认定的“一贯之道”,这两者必须要分开,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这一章的时候有很多心得,特别向大家做一介绍。 这一集就谈这些 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经商、从政、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喜欢的请点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