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 ——以“复分解反应”教学为例

 GXF360 2019-11-27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紧紧围绕这节课的主题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精备,应对复杂课堂”,做好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将一节课的各环节做到了然于胸,以便课堂上如鱼得水,收放自如。“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1],还需要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眼动,手动,思想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激情课堂中,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2]。”有关复分解反应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浅显,对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障碍。所以,在初中阶段,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时候,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的比较

1.三个版本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初中化学三个主流版本(鲁教版、人教版、沪教版)中复分解反应的内容比较,见表1[3-5]

表1 三个版本初中教材的复分解反应内容

学段内版本容鲁教版初中人教版沪教版项目定义实质定义条件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这类化学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难溶性的碱或盐、不稳定的酸或水)的过程。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2.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纵览高中化学教材,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则要比初中阶段的内容详细得多,现以苏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列出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见表2[6]

3.初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比较

(1)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同

由于考虑初高中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其心智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初高中的知识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教材主流的三个版本中,对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都是停留在一个定义、一个实质或反应条件;而高中化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就比较广泛,从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范围,到实质、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都一一呈现,让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更为全面。

表2 苏教版高中教材的复分解反应内容

images/BZ_13_197_443_2281_1197.png

(2)知识挖掘的深度不同

三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只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对复分解反应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而高中化学教材,则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质”[7],这个要求就比初中化学更深入了。

(3)知识考查的能力不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8]。”要求学生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所提升,显然,在学生能力方面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就高多了。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1.利用首因效应,强化概念教学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简单来说就是‘先入为主’。一般来说,最初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印象[9]。”利用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在讲解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要把概念讲透彻了,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交换,还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这里的沉淀,可以结合教材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识记初中常见的几种沉淀:BaSO4、BaCO3、CaCO3、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AgCl这九种沉淀;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初中阶段主要是NH3和CO2两种。同时,介绍电离的概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介绍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比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其反应见图1。

图1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2.重视情境再现,引导探究教学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先是在讲解酸的化学性质时,定义了复分解反应,然后到纯碱的性质时才讨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时候,我们可以再现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情境,让学生重回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强化定义的教学,再深入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于是可以进入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分析不同的阴阳离子组合成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说明阴阳离子重新组合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相关情况,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

张丙香、毕华林教授将三重表征界定为,“具体是指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10]。”初中化学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首先,从宏观角度阐述复分解反应,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学习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从离子反应的微观角度,探索复分解反应的机理,从而将学习推向纵深。

表妹夫吭吭哧哧地有点不好意思:“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就是嫂子这样的!能和表哥一起承担养家压力,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个人生活和朋友圈子,信任、理解表哥,给表哥充分的自由空间,表哥是我认识的已婚男人当中最有福气的一个!”

首先,本文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泛,有的领域迄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进化心理学、意识的起源、美的发生等等,以进化心理学为例,进化心理学必须找出有证据支持的具体细节,来解释人类心理特质的进化过程,然而这类证据很难找到。因为在最近200万年间,能够为人类心理适应器的进化过程提供支持的证据十分缺乏。而且,这类证据很难物化,我们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些证据。关于人类心理进化的诸多知识,我们要么不知道,要么仅限于推测,这可能是严峻而又残酷的事情[]49。因而本文对于这些领域里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有可能是粗糙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推敲和精细论证。

二是推动中部工业集中区“二次创业”。该区域纵贯东西、连接上下河,包括毗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姜堰高新区、装备园区三个园区,贡献了全区60%的工业开票销售。我们以“二次创业”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积极引入优质工业增量,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工业开票销售超700亿元,占全区比重80%以上。

4.抓实讲练结合,反馈知识教学

针对复分解反应,教师联系三重表征,将知识进行梳理,学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师还要设计相关的习题,反馈学习的效果。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习题:

无线传感网络WSN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已在多类应用中使用,如战场监视、紧急报警、空难检测[1]。这些应用均要求传感节点在预定时间限制内将感测数据传输至基站,并且不同的应用具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即使在同一应用中,不同类型的感测数据也具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例如,在火灾检测应用中,携带异常高温的数据应尽可能快地传输至基站,而对于携带常温的数据[2],可允许一定的时延。因此,讨论不同WSNs内数据的传输时延是十分必要的。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

(2)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Ca(OH)2+Na2CO3; NaCl+Cu(OH)2

(3)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4)可以把KCl、BaCl2、NaOH三种无色溶液一次区别开的试剂是 ( )

其实中台化背后的核心理念还是平台化和生态化。它跟整个互联网20年来发展的脉络基本是一致的。当阿里在用平台化、生态化的方法推动整个电子商务生态健康发展时,最核心的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基础服务。但是要真正对外提供平台化的服务,企业就会发现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内部的所有技术怎么变成服务?

A.Na2SO4 B.Na2CO3 C.CuSO4 D.H2SO4

本文用图1 的唐卡图像和图2 的水印图像进行实验仿真。实验中对唐卡图像按水印图像大小分组,在每组中都嵌入水印图像,实验结果如图5 所示,其中图5(a)是含脆弱水印唐卡图像,图5(b)是将图5(a)左下、右下的小佛像分别复制到左上、右上位置后篡改的结果,图5(c)是从图5(b)中提取的水印并成功定位到了具体篡改位置在左上、右上。

(5)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①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向①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在上述①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___,肯定没有_______,可能有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_______。

通过以上有梯度的习题进行训练,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长永.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谈构建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高效性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4(2):44-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0

[3] 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4-46

[4] 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2-78

[5] 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52-60

[6]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5-55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1

[9] 钱红云.教育中“首因效应”的利与弊[J].江苏教育,2018(4):64

[10]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J].化学教育,2013(3):8-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