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痹的中医论治

 华北老狼 2019-11-28

足痹是以足部疼痛、肿胀、麻木,甚则活动不利、畸形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足痹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足阳明之下,……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现代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最早独立章节对足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风湿病诊断治疗学》首次把足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随后其后被多书所采用。

一、足痹的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久居寒湿阴冷之地,或骤用冷水洗脚,履冰踏雪,寒湿侵袭足部,稽留筋骨,痹阻经脉而致;或溽暑熏蒸,湿热侵袭;或寒湿之邪郁久化热,而致足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言脚下有结物,牢硬如石,痛如锥刀所刺。此由肾经虚,风毒之气伤之,与血气相击,故痛而结硬不散。”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两脚痛。”

2、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久病伤肾,或久立远行,负重过多,或形体肥胖,积劳伤肾损骨,以致肾精亏虚,骨失所养而成足痹;或饮食劳倦伤脾,脾虚气血化生不足,或月经、胎产损血过多,或跌打损伤于外而气血耗伤于内,气血不足,则足部筋脉肌肉失养而痛,亦发为足痹;或正气亏虚于内,外邪侵袭而致痹。

3、痰瘀气滞

遭受跌打、挤压,或强力扭转,或地面不平,跑跳失当(多与职业有关),致筋骨损伤,络破血瘀,或着鞋跟过高,鞋尖过窄,脚被长期挤压磨伤,或久病入络,或邪滞经络等,皆可使足部关节、肌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于足,经脉瘀阻,渐成足痹;或嗜酒无度,或食肥甘厚味,伤脾生湿蕴热生痰,湿热痰浊下注,蕴积于足,内舍筋骨,痹阻经脉,发为足痹;或邪滞经脉,津液停而为痰,血滞不行而为瘀,痰瘀互结于足,痹阻经脉,留于筋骨关节,亦成足痹。


二、足痹的主要表现

足痹的主要症状有:足部疼痛、重着、肿胀、麻木,甚者功能障碍;部分可见前足变宽,横弓松弛下塌;或可触到发硬的梭形肿胀物,跖骨头肿大,或足部触觉减退等。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跖底腱膜炎、跖骨头软骨病、跖管综合征、滑囊炎及足部畸形等出现足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三、足痹的治疗
1、足痹的治疗原则

足痹治疗首当分清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证根据脏腑亏虚的不同当分别施以补肾壮骨、养肝补脾、益气补血等法;实证则据邪气之异,分别采用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燥湿涤痰等法。虚实夹杂者,宜扶正兼祛邪,辨证治疗。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及中医外治法。此外,足痹伴发足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

2、历代医家对足痹的论治

(1)秦汉晋唐时期:《内经》最早应用针灸治疗足痹。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则具体论治:“足大指搏伤,下车挃地,通背指端伤……,解溪主之。”《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本病;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开辟了治疗足痹新途径。如“覆卧,傍视,立两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等。《备急千金要方》治疗本病方法则更多:“乌头汤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丹参牛膝煮散治脚痹弱”;石斛酒治“脚痛痹挛,若不能行”;钟乳酒治“脚疼冷痹,羸瘦挛弱不能行”;黄酒治“脚疼痿弱”;茵芋酒治“足不得屈伸”。

(2)宋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收录众多足痹相关方剂,如列有“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诸方、治肾脏风毒流注腰脚疼痛诸方、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诸方、治时气毒瓦斯攻手足诸方、治风腰脚疼痛冷痹诸方、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诸方、治一切风攻手足疼痛通用淋蘸诸方、治虚劳腰脚疼痛诸方、治腰脚冷痹诸方、治腰脚疼痛诸方、治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诸方、治妇人腰脚疼痛诸方、食治腰脚疼痛诸方”等共144首,为后世方药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

(3)明清时期:《普济方》承《太平圣惠方》《博济方》《圣济总录》等列有大鳖甲汤、越婢汤、温浴脚痹治法等“脚痹”方16首,“腰脚疼痛”方70首,“腰脚冷痹”方31首,还收录有“肝风毒流注入脚膝筋脉疼痛、肾脏风毒流注腰脚、伤寒后腰脚疼痛、时气毒瓦斯攻手足”等足痹相关方剂数百首。

编辑:侯鸿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