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rongma 2019-11-28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1、

一张尘封在牛津大学的地图

2008年,美国南乔治亚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罗伯特.班切勒访问牛津大学时,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张来自中国的全彩地图。专业敏感的罗伯特一下子就察觉出这张地图的珍贵,经过他的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张几百年来最为重要的东亚地图。

罗伯特的专业敏感是没有错的,因为这是一张中国明代的地图,这张图,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东抵日本列岛,西达缅甸。

和之前的中国地图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本土作为地图的中心,而是将中国大陆放在了地图的左上方。大部分画面都是中国南海、东亚、东南亚的诸多岛屿,并且还有一条黑色的细线,将中国福建港口与东南亚各个港口连接起来,明显便是航线,证明这是一张实用性极强的航海地图。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而对于这张地图的准确性和超前性,罗伯特也有重大发现。首先,它非常精准。目前所知这张地图的年代,大约成于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距今400多年。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就有人画出了和现代地图精准度相差无几的航海地图。

另外,这条地图上还有一个罗盘,罗盘下有比例尺,正中写有罗经二字,被分为24个方位,10个等份,每个等份又分为10个刻度,竟然和现代的经纬度类似,而这样的画图方式,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有那时候的欧洲人才能掌握。最为神奇的是,这张地图上还标注出了磁场特性,呈现出向左偏斜6度的角度,这与今天所知的历史磁偏角角度大致相同。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那么,这张神奇的中国地图,究竟是谁人所画,又是如何被尘封在了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呢?

我们今天对这张地图所知的信息是,它是伦敦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塞尔登的遗物。1659年,塞尔登去世后,这张地图便捐献给了牛津大学,可是,没有人对这张写满中国文字的地图感兴趣,于是它就在角落里尘封了近350年,直到2008年被美国教授罗伯特发现。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而塞尔登一生未到过中国,甚至没有出海到过亚洲,他是从一位英国老船长那里,高价购得这张地图的,那位老船长的姓名不得而知,更不要说绘制这张地图的中国人的姓名了。这张地图就被称作“塞尔登的中国地图”,至今还在牛津大学展览。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塞尔登

在罗伯特发现这张地图后,世界各地的许多学者也加入了“解迷”的行列。其中,加拿大汉学家中文名“卜正民”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根据他的考证和推测,把这张地图卖给塞尔登的英国老船长,极有可能就是著名的萨利斯船长。

萨利斯船长,受雇于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担负着为英国打开东亚海域航线的重任。当时英国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大洋之上,“海上马车夫”荷兰是他们的劲敌。这两个国家都非常想要打开东亚航线,尤其是传说中的东方汗国——中国的贸易大门。

可是,处于“禁海令”的中国,只在一些特殊的口岸,接受朝贡国的贸易请求,对于荷兰、英国这样的蛮夷,理都懒得理。于是,萨利斯船长只好先带着船队来到了日本,并在日本,结识了从中国福建沿海前来的中国商贩头目李旦。

李旦来自于福建泉州,在禁海令的背景下,他只能带着一帮乡党,从事走私活动,有时还当海盗,总之在明朝的法令之外,疯狂敛财。

萨利斯船长结识李旦,是想通过这个中国人打通中国市场,但愿望最终落空,可东西方两个船长的相遇,碰撞出了文明的火花,那幅兼具东西方风格的航海地图,很可能就是李旦手下的绘图师所画,在传统东方海航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一点西方风格,才有了那张几百年后令世界震惊和不解的航海地图。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2、

中国古代也曾经有过“海洋帝国”梦想

这张中国地图的重见天日,是令中国人骄傲自豪的事情,但也尘封了中国人心中几百年的痛,那就是对“海洋帝国”的主动放弃。

中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自古以来的造船、航海技术远超世界。在秦始皇时期,就能够造捕鲸大船出海。三国时期,能够造“长二十丈,容六七百人”的大船,航行到东南亚群岛。而同时期的西方的造船技术还停留在钉几块帆板出海打鱼的阶段。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中国航海技术的巅峰,出现在明朝初年,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宝船”载重量在1500吨到2500吨左右,无疑是当时傲视寰宇的“航空母舰”。郑和的船队横跨印度洋,最远曾到达非洲,郑和本人曾登上了非洲东海岸,在给永乐皇帝带回了“麒麟”这样的神兽(其实是长颈鹿)的同时,也打通了直达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的航线。不仅彰显了中华神威,还给中国人一次开眼看世界的绝佳机会。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可惜的是,这样一次巅峰,竟然成为了绝唱。

在永乐皇帝加本之后,新继位仁宗皇帝,对于先皇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推翻。至仁宗而下的一干文武大臣,全部认为郑和下西洋属于劳民伤财的行为,耗费国库巨大的财政,结果只带回来些国外的稀奇玩意,实在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麒麟”(长颈鹿)

于是,郑和的船队被解散,江南各大造船厂正在建造的工程全部喊停,郑和也被调到了南京去守城。仁宗皇帝在位仅仅一年,就驾崩了,他的儿子宣宗皇帝继位。三年内大明更换了三个皇帝,为了将自己已经继位的消息传达到各个藩属国,宣宗皇帝再度起用郑和,命他再下西洋,通知各个藩属国前来朝贡。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这次任务也是郑和最后的出海机会,此后,一帮大臣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行为再度上书,还是那一套说辞,说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是劳民伤财,“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更有极端的如刘大夏这样的人,竟然将郑和船队的档案资料全部烧毁,似乎这样的航海壮举对于大明朝来说是一个耻辱,必须付之一炬,将它们送历史上抹去。

1433年,郑和死于航海途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郑和死后,看不起“海洋文化”的大明帝国,沉浸在“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小农经济文化圈里,再也没有如此航海的壮举,并实行起了“禁海”政策,拱手将“海洋帝国”的霸业让给了正在西方扬帆起航的“蛮夷”们。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3、

落满灰尘的地图,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翻开那张尘封了几百年的中国航海地图,由于岁月的侵蚀,已经破旧不堪,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才有了今天的样貌。

地图上,标注着福建沿海的五个港口,12条通往海外的航线,由于与官方地图完全不同的气质,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张当时民间商人绘制的出海专用地图。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东方的航海技术在官方那里被当成“耻辱”和禁忌,被刻意抹去和遗忘,反而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了沿海居民们赖以生存的“圣经”。

由于“禁海令”的执行,福建沿海的居民们只能通过走私来进行国际贸易,他们需要贿赂沿海巡查的官员和士兵,有时候不得不冒着杀头诛九族的风险,成为以抢掠为生的海盗。明朝时期的“倭寇之患”,其实只有一部分是日本的浪人,最大的倭寇头子叫汪直,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戚家军剿灭倭寇图

这些民间的走私团队或者海盗,继承了传统的航海技术,不管是在远航还是海战上,都有着相当强的实力,有时甚至连朝廷的水师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可是,中国的民间船队,始终在国内属于非法组织,有时候靠着贿赂官员能够逍遥法外,有时候朝廷又下死手对他们进行围剿,难以成为气候,更不要说像西方的海盗那样,开疆拓土,到处殖民发现新大陆了。

就在明清两朝将万里海疆拱手让出的时候,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的那些由官方赞助的海盗船们出发了,在世界掠夺黄金、白银等珍贵资源,大大增强了国力,积累了后来富强的资本。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更为先进的蒸汽轮船被发明出来,直到英国的铁甲战舰敲开了清帝国的大门,中国人面对着面前的庞然大物,目瞪口呆。

我在想,如果那张航海地图有灵,它躺在牛津大学漆黑角落里的350年里,知道自己曾经在海域傲视群雄的国家,在海上输得一塌糊涂,它会不会为之伤心不已。

牛津大学角落里的一张图,尘封了中国人几百年的痛

华人志 记录500年华人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