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琴:素读经典课堂教学中的“读”

 骤雨珍珠新荷 2019-11-28

让语文简单到读,读千遍也不厌倦

      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讲解之后,便是反复诵读环节。不同形式的读,不断地反复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趣读中积累与背诵,完成小学六年背诵十万字经典的目标。

为何要反复诵读

1.母语学习,最考量功夫的是诵读与诵读量。

       把《琵琶行》所有的字面意思一讲孩子们都懂,但要背下来,就要反反复复地诵读练习。如果不背呢?是否只读不背就可起到效果?事实证明,读过虽然比没读好,但背熟后获得的愉悦感和能量哪是只通读几遍可比的呢?

        所以,无论如何难,语文老师都要设法带着孩子把这些有质量的长篇诗文背诵下来。跟孩子们讲:你们背完了《弟子规》,现在来背诵《三字经》是不是觉得好简单啦?你们背诵完了《岳阳楼记》《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这样的文章,像《琵琶行》里这样的序言怎么会难得住你们呢?所以,只要开口诵读,认认真真地读,你们也会很快就能把这篇文章背熟的。

       于是,今天早读时,复习完《三字经》《百家姓》后,有很多孩子自觉要求:“老师,我们再读读《琵琶行》吧!

2.越发相信开口诵读,确实是开启心智最好的途径。

       在一节课只剩下十分钟时,抓紧时间开始讲《念奴娇·赤壁怀古》。

      先简单介绍了“周郎”这个人物。孩子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就顺着这个“三国”的话题进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把“小乔、大乔”的故事做了简要的介绍。领孩子读一遍,理顺了字音,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全部是诵读,几乎没有任何讲解。像这样整节课的诵读是我盼望已久的时光,因为这班孩子里几乎超过一大半是懒于开口读书的。一直在期待他们感觉到诵读的快乐时,一定会乐于开口了。等了一整个学年,现在终于拨云见日,迎来了一个艳阳天。

       我说:“今天的读法要有些不一样,会一气呵成地读完一整句,看谁可以跟得上,且把语气读得大致一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师不单是逐字地念,更是一种感怀之情的传递,同时要去找孩子们脸上反馈出接受了多少的讯息。还好,大多数孩子能把握到教师吐字的气息。

      带读、个别读、小组读、分大组读、男女生对比读,再有自己独自读五遍。中间没有停顿,没想到只有三个同学是偷懒的,其余全部都跟着读。最惊喜的是,最慢的孩子也步步跟进,没有掉队。

       到下课时,大多数孩子看到提示语基本上能背下来了。

       孩子们已经不怕诵读了,肯开口读书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分析孩子们目前的状态,越发相信开口诵读确实是开启心智最好的途径。班上的俊康上学期末不管是否跟得上大家的语速,他就是开口大声读,进步出乎我们意料,还有妍羽,她目前的所有学习热情都来自她的开口。而目前还有几个孩子总是处于“听同伴读”的状态,显得很被动。这学期要重点抓那几个懒于开口或读书眼神抓不住字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难的文章,只要肯开口读,再不顺畅的文句都会在反复诵读中变成熟知的内容。要让孩子们坚信:我们的诵读声可以让一切难记住的文句变成最美妙的音符,所有的文字都会通过我们的琅琅书声融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3.诵读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复习才是真正修炼孩子心性的功课。

       六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三年了。在剩下的三年里,我们的孩子能否以更高的热情拥抱属于自己的诵读课程呢?预设是,一部分孩子将更加卓越,而一部分孩子也终将在摇摇晃晃中逐渐确立自己的心性,变得更加明理。班上的家长,也许到了孩子四年级之后,将会有一部分人无法跟孩子在心灵上对话。因为,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发现自己跟孩子比,显得孤陋寡闻了,孩子说出的话,家长经常接不上,有些甚至听不懂。

       班上的一个孩子,平时极其沉默,胆小生怯,从一年级到现在,家长总担心他跟不上,平时读书时,口齿也不清晰,叫起来回答问题,孩子满脸涨红,很不自信。这学期,他的爸爸说:“陈老师,我家小子现在好像大胆了不少哦,有时也会顶顶嘴了。前天在家看电视,看到一个讲什么长恨歌的介绍,儿子说他都能背诵,我让他背诵,他真的背了出来,但我听不懂。他看到画面就说,这个画面是讲《长恨歌》的哪句话,哪个画面是中间的哪一句?问他对不对呀?是不是这么回事啊?你知道我家小子怎么说?他竟然说:‘哎,现在知道没文化的人不仅可怜,还很可怕!’”想起当初这孩子背诵《长恨歌》时也非常困难,想不到,经过不定时的复习,他现在竟能这么熟练了。

       所以,诵读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复习才是真正修炼孩子心性的功课。

4.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现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所有的教学失败都是因为缺少诵读基础。

       刘老师说,这学期真是大不一样,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想不到会这么高。主要原因是因为突破了识字难度,孩子们没有刚开始的畏难情绪了。只要不懒,肯开口读,后面的工作就好办多了。

       许多老师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精力放在诵读上。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现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所有的教学失败都是因为缺少诵读基础。如果家长不信,不妨试试看,一个孩子如果从没有进行过诵读训练,无论这孩子多么机灵,他的语文学习能力都是被制约着的。一个愚钝的孩子可以通过开口诵读而开启心智,这是医治目前语文之病的不二法门。当然,诵读的技巧有很多,包括读什么、什么时段诵读、读什么内容等,都非常关键。

如何诵读

1.老师的范读特别重要。

      读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这种提法虽然正确,但并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模仿,需要按照老师的神态和语调来练习,需要很直观的可视形象。所以,老师的范读不可省略。很多人不明白我的学生为什么读书的持续力会那么久,有时一节课几乎都在开口读,十几遍下来也不会减弱诵读的兴致。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带读常常带到自己声嘶力竭的程度,即使我的嗓子沙哑了,还是会通过自己的带读来激发孩子们开口读的能量。

       比如学习《诗经·蓼莪》中,一直强调要范读,尽管普通话不标准,但范读是给孩子们打气,知道老师也会很认真地读这首诗或这篇文章。知道在他们接触这些文字之前,老师事先已经读了无数遍,因此,老师比他们熟悉。

       然后,带着孩子们读。我一遍,他们一遍。四五遍下来,基本上能读通了,就一起来读读译文。给孩子讲解了“莪”与“蒿”的区别,把“匪莪伊蒿”的意思强调了一下,再读两遍。然后重点讲解“瓶之罄矣……我独何害”这两段,并把这两段的文字重复读了好几遍。

       接着,带着孩子们吟诵。一开口,便已经有部分孩子能吟诵了,尤其是前面几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孩子们几乎不用教就已经能按很规整的调式吟咏。这就是前期吟诵练习打下的基础。

       边读也会边问,比如“出入腹我”是什么意思,有孩子马上就说“是抱着我的意思,因为有个‘腹’字呀”;为什么会有“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伤感?他们说“因为父母都不在了,所以,回到家也只是孤零零一个人了。

2.用丹田气读。

       接着就复习了《爱莲说》《诫子书》《陋室铭》,点出几个字让孩子们认读。这次读,强调了读的语气,不可以喊读。上学期因为要培养他们开口的习惯,任他们怎么喊都予以鼓励,现在是要培养朗读语调的时候了。将《爱莲说》的第一句示范一遍,告诉孩子大声朗读不代表是高声叫喊,有时候,语速慢一点,声音低一点,声音的穿透力会更强。比如,你咧着声腔,声音飘飘地对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再用沉下去的声音,把形成的一股力从丹田慢慢往喉间推送,缓缓说出来:“你在干什么!”学生一听,就明白啦。他们马上就转变了神色,声调也不同了,听起来感觉比之前好多了。

3.重点难点,反复读。

       第三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因为第一节课带着孩子们读过三遍,所以,这节课把录好的吟诵放来给大家,跟着吟诵。我们吟诵了四遍,接着又来大声朗读。

       发现有几个孩子对类似“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等句子,读得依然不流畅时,就在电脑里把这些词句放大成初号黑体字,让大家对着反复读几遍,于是很快就熟练了。我们分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小老师”领读,就这样读了一节课35分钟。

       到下课时,有几个孩子似乎还不过瘾,大声地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边念边做第四节课的英语准备工作。

       另外,心智不同的孩子背诵力也会有差异。像《前出师表》这样的文章,逻辑很强,有些文史常识不足的孩子就确实比不上那些对历史饶有兴趣的孩子。就算是读到像“侍中”“尚书”这样的词语也会觉得拗口。因此,只有多读,反复、反复再反复,才能熟读成诵、理解深刻。除此,别无妙法。

       教师的带读也很关键。读到“至于斟酌损益……”时,有几个孩子一开始总是模糊过去,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带读,结果每次到这,他们反倒读得很顺口了。

4.多种方式,趣味读。

        为了训练那些容易溜号的孩子,要经常采用多种方式读。这个阶段,为了强化孩子们的专注力,教给他们一种“复踏”式的歌行方式:先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以后为了加强难度,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一组先读一句:“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第二组要接着:“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鹥兮”。但还有一点,比较难做到,就是轮到自己读的那一句时才可以站起来,没有轮到必须坐下。

       别看这么简单的一个方式,可把不少孩子给闹腾晕了。反应机敏的孩子练两三遍就不会错了,有部分孩子总是不到位,口里读着,身子起不来,总是错。而即便是这样,大家的专注力一下子提高了,一两段诗文读下来,很多孩子都哈哈大笑着说:“出汗了!

5.温故而知新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每个人最该常用的学习方法。

        像《论语》这样的长篇,要想很快背诵熟练,也许有些人能做到,可是,大多数孩子是不能的。有时候,你越是希望孩子当场背下,反而背不了。若先读流畅,讲解一下大意,过一段时间再来诵读,再讲解一下关键的词句,加深印象,也许之前的难点就不存在了。通过这次复习《中庸》,我越发确信这一点。有时候,遇到难点,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就发现原来这么容易。前一周我们学习《卖柑者言》也是这样,连续读了一整节课,发现还是有孩子读不通,就搁下。过了两天,再读,竟然有不少人能脱口而出,那些起先拗口的字词都变得十分顺畅了。

       注重素读经典学习的章法、技法,通过讲、读、吟、背等环节,把每一篇经典文字的情趣给孩子揭示出来。让素读经典变成趣读经典,最终实践素读经典积累、积累再积累的目标,从而有序而有趣地学习语文,习得母语。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