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 情 墨 韵 展 新 姿,一一记我在书法创作中的一次尝试

 昵称33569052 2019-11-28

作者:李福林

笔 情 墨 韵 展 新 姿,一一记我在书法创作中的一次尝试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是唐人陈子昂在极度悲愤的情态下写成的。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李尽忠、孙万荣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这组诗中,诗人慷慨怀古,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一扫齐梁以来绮靡病态的诗风。不仅如此,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在以往的书法创作实践中,我将自己的作品,分为激情书写与意象表达两大类。

此次的创作,是以上面介绍过的唐人陈子昂这首千古绝唱诗作为表达内容进行的激情书写。

我认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从书体的变化到书写的情绪,都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反映。

纵观古代的经典之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书稿与颜真卿的祭侄稿,都是属于情感书写类的作品。这两件作品已被称作为天下行书之典范。

作品中的笔情墨划,也不乏真情实感之流露。但是,细细品味之后,我却觉得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艺术表现中对墨韵千变万化的体现……尤其是墨韵在变化与情感的跌宕起伏相吻合方面。

本人此次创作,则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而进行尝试与探索。

在创作这件书法作品之前,我就决定尽最大可能地去调动书法艺术中的各种手段,为我所用。如在轻重缓急干湿浓淡枯疏密大小等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我深知世事有得必有失,创作中,我必须放弃传统书艺中的笔划、笔痕、笔锋在法度形式上的拘泥,认定它们必须任由自己的情绪使然,随着墨韵的自然变化,自由地融入于作品构造之中,更要一气呵成……

笔 情 墨 韵 展 新 姿,一一记我在书法创作中的一次尝试

局 部 一

落笔之始,我用一支长锋兼毫的毛笔,满满地沾上清水,和着一碟宿墨,一口气将所沾之墨全力倾尽,了结在前两句诗中。试图体现出诗人所畅述的那深沉而忧愁之情感,为后面转入悲壮焦灼的孤独作出了饱满而有力的铺垫。

接下来的诗句,我先让干干的笔肚沾上一大半的淡墨之后,又用笔尖沾上一些浓墨,再将整支笔头在碟上轻轻地搅拌一下,俄倾,纵情挥笔写去……

笔 情 墨 韵 展 新 姿,一一记我在书法创作中的一次尝试

局 部 二

字,愈写愈大;墨,愈写愈枯。尤其是写到独与怆两字时,达到了整幅作品中的极致!与此同时,让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开始由嚎淘大哭转向最后的欲哭无泪!

题记落款之后是钤印。

我精心挑选出常用的五个印,在作品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后,逐一盖上。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起首印,它不是最后盖上的。

细心的朋友也可能会发现,它是由同一个印章的一倒一顺紧密结合而成。

这时,朋友们也许会以为那是我把印盖倒之后再补盖的。其实,我没有盖倒它,那个倒印完全是出于我的设计而有意盖之!

笔 情 墨 韵 展 新 姿,一一记我在书法创作中的一次尝试

局 部 三

我是这么构想的。

作为一个生物人的群居愿望来说,世上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喜欢离群独处!所有的独行特立之人,都是被外部环境所逼迫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否则,陈子昂那不为时人所接受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之情,也就不可能得以延续至今、甚至还会影响到将来……

这个由内心深处的颠倒、矛盾相纠结一起的复杂情绪,让我选用'独行客'三字闲章,作为起首印由倒而顺地相互支撑着用力钤盖,最后落脚在'物我皆化'一章之上。

至此,完满落幕!

一一一一

附 (外一篇)

感 受 孤 独

年轻时,我工作的单位是影剧院,这是一个热闹场所,它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心地段。

整天面对芸芸众生、滚滚红尘,我很快就明白了,人是群居的灵长动物,最怕的就是孤独,最怕的就是不被别人重视,最怕的就是不被人理解。

所以,人,都爱往热闹之处挤,越挤越热闹。尤其是那些行动不便的儿童、老人,以及流浪者、乞丐、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他们更害怕孤独,更渴望热闹。

当然,世事永远不会单一出现。

人间,就是这么奇怪,热闹过后,有的过来人就会向往另一极端:清静。

他们往往会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寻求隐居的生活。

他们几乎都是厌倦了热闹、繁华、荣耀、燥动和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生活的心灵孤独之人士。

画室的案几上,静静地躺着我的一方小闲章:独行客。

从哪幅画开始启用它,我早已忘记。也许因为自己常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叹,我很喜欢它,所以就经常在我的画中钤上它。

生活中,一张素纸,一缸清水、几滴墨汁、几杆秃笔,与之对话的是我的心灵。它们伴随我走过无数的日夜,融入我多少缠绵的情思……

已不知哪年哪月的哪天哪刻,突然向我冲来一句很震撼的歌词:情到深处人孤独。

就是那一刻,让我刻骨铭心。

就在那一刻,我始知:人,所以孤独,是用情至深的原因!

我想:伤怀感情、丝丝入心;其痛,不亚于切肤。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至深真情有所体验的话,恐怕是很难对此发生共鸣的。

所以也难怪,自古至今就有为之悲叹的人: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

李福林

写于2010年6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