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墓壁画中的牡丹:雍容华贵展芳姿 吉祥美好寓意佳

 gs老张 2019-11-28

新安县李村2号宋墓牡丹仕女图

冬日,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景陵园区的几株牡丹凌寒绽放,为园区增添了几许生机。当然,该馆“绽放”的牡丹远不止这些。在该馆陈列的宋金时期的墓葬中,雍容华贵、摇曳生姿的牡丹形象比比皆是。

牡丹是画形容易写神难,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慨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杨子华是北齐著名御用画家、牡丹圣手。宋墓壁画中的牡丹“芳姿”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丹青欲写倾城色

花草图案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很早就出现在古代墓葬中了。最初,花草图案大都是出于补白、点缀的作用而被安排在画面中的。到了宋金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花草图案,特别是牡丹花,因寓意富贵吉祥而备受世人喜爱,遂成为墓中的主要图案,赫然出现在墓室的显著位置。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时期墓葬中的牡丹画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山石牡丹、盆栽牡丹、瓶插牡丹和折枝牡丹等。

1994年发现于新安县宋村的一座北宋砖雕墓,在不足5平方米的墓室里,分别以浅浮雕、高浮雕及浮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雕绘了30余幅牡丹图。这些牡丹“绽放”于墓室四壁各处,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有的以墨线勾勒轮廓后填色,有的采用没骨画法,画面浓淡相宜、对比鲜明,表现了牡丹的婀娜多姿,属雕刻和绘画艺术的上乘之作。

1983年发现于新安县的李村2号宋墓,有一幅牡丹仕女图。这幅壁画的画面中央有一方桌,上置一盆牡丹插花,花为红色,正值盛开,花朵硕大,分外妖娆。左边的执盏侍女正探头观花,右边的托盘侍女正俯首赏花,这一探一俯、一观一赏含笑凝视牡丹的瞬间,把宋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人独爱牡丹花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据史料记载,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技术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因栽培技术成熟,北宋时牡丹的种植非常广泛,牡丹已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品,而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北宋的洛阳,牡丹花开时节,无论男女,不论阶层,不论贵贱,每个人的头上都插一朵牡丹花,可见宋人对牡丹的喜好程度。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牡丹文化已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宋人不仅生前要大街小巷种植、房前屋后赏玩牡丹,将牡丹刻在建筑上、绣在衣物上,百年之后还要带入地下。这点不仅见于史料记载,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

据介绍,牡丹纹饰始见于唐代。至北宋,牡丹作为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墓葬装饰,这在洛阳的北宋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北宋“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最好诠释。当然,这也是今天我们可以在洛阳宋墓壁画中频繁见到牡丹雍容华贵“芳姿”的重要原因。

一个时代的葬俗,最能反映当时的民风民俗。牡丹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主把象征富贵、吉祥、美好、幸福的牡丹花刻绘在墓中,自然是希望死后继续享用,并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

专家点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朱世伟):“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早在唐代,洛阳牡丹就名冠海内,北宋初期西京洛阳成了闻名天下的牡丹栽培中心,出现“大抵洛人家家有花”的盛况,洛阳牡丹盛极一时。洛阳宋墓中牡丹题材的大量运用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投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