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子,三四年级,颇爱读书,但口不能述。常常讲一件事儿“嗯嗯...啊啊...然后、然后...”,颠三倒四,不清不楚。 我依着他实际的情况,找来极短的一篇《赛猪会》,作为起步,引导他表达叙述。 叶圣陶撰,丰子恺画 注:上图文章中,“批评”、“篾篮”、“相”,在现在语感里有些别扭,我把它们改为“评判/点评'、'竹篮”、“看”。 先带领娃娃读读时,简单讲解哪些词句在文章中很贴切,很准确,有美感,打上对勾,着重多读两遍。 明确告知孩子,不用死记和摘抄“好词”“好句”。 “好句”单拎出来还是好句的,有,如莎士比亚的很多名句。但大多数文章,没必要下这个功夫。 “好词”就更是荒唐。这世上没有“好词”,只有用得妙,用得准确的词。 形象的说,大多“好词''好句'就似水中的青草。立在水中,摇曳生姿,楚楚令人心动;拎出水面,便一团乱草,无甚好看。 结构分布上,三四年级的娃娃都学过,简单总结。 头一段事情起因:几句话,一两行,干干练练,交代一下。 事情经过:二三段详述二个同学。而后略写一句,一笔带过多数同学,引出最后一个同学压轴。 最后校长评出比赛结果,完。 孩子问:“为什么不先把三个小朋友都写了?” 答:“把这篇文章的排布,示意成两幅画,你看看。” 哪一幅构图排布更舒服一点呢? (以上过程用了大约15分钟) 给孩子的讲述录音,再播放、对比找不足一个小时后,我为他专建了一个音频文档。让他把《赛猪会》的事情叙述一遍,我录音。 录完后播放,带着他与原文比对。指出他的口头表述问题: 如: (1)罗嗦,多余 他开头叙述说:......请校长来评判,看看同学们养的猪,谁养的又胖、又干净。 我说,到“请校长先生评判”就行了,后面的不需要说,下文有。 (2)语气问题 他在第2段末尾叙述:校长说“这头猪也太轻了。” 我跟他讲,用这么重的语气,那个竹篮提猪的小姑娘会伤心的,有修养的校长不会这么说的。 (3)漏掉细节 他漏掉了讲第二头猪“半身的泥”,第三头猪“猪身比那个同学大一倍,拉得那同学满头大汗”。讲得干巴巴,缺少趣味。 (用时五六分钟) 末了让他又讲一遍,还不错。我说: “下次见你,再给我讲一遍......” 2019年11月26日讲,写于28日 拓展:《猪说的话》叶圣陶撰,有童趣,引导换位思考。原文在下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