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魏氏梭菌感染与球虫病、新城疫、禽流感 临床鉴别诊断

 云淡风轻走一路 2019-11-28

一、病原

1.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鸡感染本菌常形成坏死性肠炎。本病一般为散发,对育成鸡和产蛋鸡均能造成危害。


2.流行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存在于粪便、土壤、灰尘、污染的饲料和垫料中,以及长期不清洗的储水罐和输水管线中,当看到通往鸡舍白色的输水管道颜色发黑时,这样的管道已经被多种细菌、病原微生物污染了,其中就包含了产气荚膜梭菌。该菌在正常的动物肠道中广泛存在。该病为散发,无流行性。   


该病不分季节,鸡的自然发病日龄为2周龄至6月龄,肉鸡发病日龄一般为2-5周龄,成年蛋鸡和肉种鸡也时有发生。在热应激状态下鸡体抵抗力下降时更容易发病。


二、临床症状

健康鸡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病鸡的冠髯苍白、精神不振、羽毛松乱逆立、食欲减退、病鸡精神沉郁、拉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污染,粘有黄褐色有时带有白色的稀粪,时常排出带有饲料颗粒样或稀的带有泡沫的粪便,有时混有黄色或橙色粘液(此为巨型艾美尔球虫感染)。


三、剖检病变:

1、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初期,病鸡十二指肠黏膜增厚肿胀,肠粘膜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浅黄绿色纤维素性假膜,好像麸皮一样,易于剥离.


2、产气夹膜梭菌在肠腔内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气体,所以小肠中段有时表现出极度胀大,内有多量气体,肠粘膜脱落,肠壁薄脆。


3、肠道过料,肠腔内有多量未消化的浅黄色的饲料颗粒,小肠的中下段、回肠有时出现黄色或橙色粘液,这种病变是产气荚膜梭菌和巨型艾美尔球虫混合感染,俗称“肠毒综合症”。


4、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后期肠粘膜发生坏死,打开新鲜的病死鸡腹腔后,即可闻到一般疾病少有的尸体腐败的臭味。肠道表面呈污灰色、黑褐色或污黑、蓝靑色,肠黏膜脱落,严重者肠粘膜有一层致密的黑色伪膜,肠腔内有气泡或混有黑色糊状物,有腥臭味。


5、有的病例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浆膜和肠黏膜有许多深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分布不规则的似火柴头大至绿豆大的出血斑点(注:上述病变可参看美国卡尔尼克主编的《禽病学》第10版330页和本人主编的《新编禽病快速诊治彩色图谱》第92-93页)。  因为以往国内出版的禽病图谱很少有展示该病的病变图片,所以常有人将上述病变误认为是新城疫、球虫或“胃肠型的流感”等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魏氏梭菌感染肠道有出血斑点与新城疫的鉴别诊断:


新城疫在肠道上的病变基本上是固定的4个位置:典型新城疫的肠道病变在十二指肠降部1/2处、卵黄蒂下2~5公分处、盲肠端相对应的回肠以及盲肠扁桃体有溃疡灶; 非典型新城疫的病变是在肠道的上述4个部位的病变较轻,一般为隆起出血。


2、魏氏梭菌感染肠道出血斑点与毒害艾美尔球虫的鉴别诊断:


毒害艾美尔球虫主要危害12指肠和小肠的中段,病变部位的肠段极度肿胀变粗,肠壁上有大量针尖样密密麻麻的出血点,似撒了胡椒粉样,肠腔内有多量稀的或凝固的血液。


3、魏氏梭菌感染肠道出血斑点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


禽流感的典型病变为腺胃乳头有刮不完的灰白色分泌物,乳头基部出血,胰腺、卵巢卵泡、脚部鳞片充血出血。常并发大肠杆菌、支原体、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故偶见流感的病例中肠壁呈现不规则的似火柴头至绿豆大小出血斑点的病变,但这种病变不属于禽流感特征性病变。应该强调的是,在以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为主的病例中,胰腺的颜色为乳白色,排除了禽流感的病变。故肠壁发生火柴头至绿豆大小的出血斑不属于“胃肠型流感”。


五、防冶措施 :

1、搞好环境卫生,同时搞好食槽和饮水系统的清洁卫生,要经常使用管道清洗剂等清洗储水罐和饮水线,保证鸡饮用的是清洁无污染的水。


2、饲料中添加益生素、酶制剂、霉菌的吸附剂和优质的精品腐殖酸钠等。


3、饲料中添加杆菌肽锌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


4、治疗


魏氏梭菌感染后可使用林可霉素、青霉素、酒石酸泰乐菌素等药物饮水疗效显著,与球虫合并感染时应使用相应的治疗药物。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
作者:孙桂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