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暑季感冒常配伍芳香化湿药,体现的治则是 A.辨病论治 B.急则治标 C.因时制宜 D.升清降浊 2.临床治疗虚衰病症,为求阴阳相济,在不饮食适当配伍补阳药,此为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阳双补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阳 答案:C B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 预防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包括: (1) 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 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 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的传变。 (1) 早期诊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2) 防止疾病的传变 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二 治则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 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病变本质与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则。 (1) 正治 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 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符的病证,即病有假象者。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假象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究其实质,仍然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包括: ①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②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③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虛假实证。 ④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大实有赢状”的真实假虚证。 3.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这里主要是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如邪与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根据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1) 缓则治本 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潮热、盗汗是标,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多不选用单纯止咳、敛汗之剂来治标,而采滋补肺肾之阴以治其本,本病:得以恢复,咳嗽盗汗等诸症也自然会消除。 (2) 急则治标 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这时则应当先治或急治。此时的危重症状已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 如病:因明确的剧痛,频繁呕吐,二便不通等,可分别采用缓急止痛、降逆止呕、通利二便等治标之法,缓解危机再图其本。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紧急止血,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本。 (3) 标本兼治 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只解表则易伤正,当标本兼顾,治宜益气解表等。 4.扶正与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用于各种虚性病变,即“虚则补之。”祛邪,即祛除邪气以安正气。适用于各,种实性病变,即所谓“实则泻之。扶正祛邪的运用,包括: ①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祛邪,适用于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 ②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变。按主次有扶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扶正的不同。 ③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病变。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兼祛邪反更伤正气,或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为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受攻伐者。 5.调整阴阳 即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成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的治则。 (1)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阳胜则热”的实热则“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的实寒则“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中-方虚损不足的病变。“阴虚则热”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如肾阴虚哀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少佐温热药性的肉桂以阳中求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3) 阴阳两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病变。阳损及阴者,以阳虚为主,则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补阴;阴损及阳者,以阴虚为主,则应在补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1) 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气虚生血不足,而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者,宜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止血。血虚不足以养气,可致气虚,宜补血为主,辅以益气;但气随血脱者,应先益气固脱以止血,待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 (2) 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虚而致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宜补气以摄津。津停而致气阻者,在治水湿痰饮的同时,应辅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者,宜补气以固脱,辅以补津。 (3) 调理气与精的关系 气滞致精阻而排出障碍者,治宜疏利精气;精亏不化气或气虚不化精的精气两虚,治宜补气填精并用。 (4) 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7. 三因制宜 (1) 因时制宜 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 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各异,以及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因此,处方用药要因地制宜。 (3) 因人制宜 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编辑:青柠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2019年(7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