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长沙晚报
2019-08-01 9:7
青山闲人
举业不患妨功,唯患夺志
——《王阳明全集·文录一·与辰中诸生》
今译: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进入仕途,并不会妨碍修习圣贤 之学,唯一可怕的是,在官场混得久了,被迫改变自己的志向。
这世上,最美的假设是什么?
假设每一个官员都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
到那时,这个世界将一定是一个最风清气正、最繁荣昌盛、最和谐安宁、最幸福美满的世界。
这种假设,为什么难以变成现实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把圣贤之学与科举之业相得益彰,难度太大,确实难以达到;二是从宋代起,二者被分割对立起来了。
这种对立的状况,用冈田武彦先生的形容是:“宋代以前,儒生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是自己的使命,将科举之业视作自己的第一要务。宋代以后,部分儒生将修习圣人之学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而认为科举之业是次要的。”
阳明先生又是如何纠正这种偏执观念的呢?
首先,他在1508年写的《重刊文章轨范序》中大喝了一声:“从隋唐以来,朝廷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一个读书士子虽然具备圣贤之学的修养,又有‘致君尧舜上’的志向,但如果通不过科举考试,那就最终不可能实践自己的理想于天下。”
其次,在1509年写的《与辰中诸生书》中,阳明先生又一次强调:“举业不患妨功,唯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这里的洒扫,便是古人讲的日常家务劳动教育;应对,便是接人待物的处世教育。圣人之学并不是一味的“高大上”,能够懂得并实践日常劳动和接人待物的基本常识,便算是得到了圣人之学的精华要义。
后来,他又在1518年给家乡名人邦英、邦正兄弟的两封书信中,再一次阐述了圣学与举业的关系:“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撑下,阳明先生虽然于1493年、1496年两次参加会试失败,但都没有放弃,终于在1499年的会试中,一举成功;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这为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青山闲人,湖南衡阳人氏,自幼好书画,喜文学,爱读历史,趣悟哲学,曾著有《三千年中国改革成败得失》《老子的答案》《高明的力量——中庸心解》。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数载,于昆仑山下、三江源头悟其精髓,从阳明全集中精选出其中165句嘉言,形成了《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一书。该书以深入浅出之风格,以通俗易懂之语言,以阳明先生亲身实践之故事,进行解读印证,以使更多的人觉悟良知之学,实践良知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