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高骈《山亭夏日》——(夏至)

 乐水无涯 2019-11-29

​        夏至是一年的“四时”之一,标志着盛夏的到来。很多人都知道,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了数九,九个九数完,冬天就结束了。其实,夏至之后也可以数九,这个数九叫作“夏九九”,还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夏九九数完,盛夏也就转为了秋凉。在中国,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当令花朵,春天是桃花杏花,夏天是荷花蔷薇,秋天是菊花桂花,冬天呢,就算是梅花和雪花吧。在这个蔷薇盛开的夏至,我来和大家分享一首武将所写的夏日之诗。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蔷薇:植物名。

        为什么非要强调是武将写的诗呢?因为传统来讲,写诗本来属于文人雅事,武将只要熟读兵法,弓马娴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可以了,完全可以不会写诗,也不需要写诗。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国一直有文官政治的传统,文人势力大,就算是武将,也希望做一个儒将,能够提得起笔。所以,威风凛凛如岳飞,也要靠《满江红》增色。这是一个传统。

        还有,有些武将,虽然没念过几天书,但是天分好,出口成诗。这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本来大字不识,看到大观园里姑娘们结诗社,在芦雪庵咏雪联句,也非要凑个热闹,给姑娘们起个头。她怎么起的呢?“一夜北风紧”。这句话写得真不错,按照大观园里姑娘们的说法,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正是会作诗的起法。其实,不光王熙凤有这个天分,很多武将也有。比如这首《山亭夏日》的作者高骈的爷爷,高崇文。

        高崇文是幽州人,从小打仗,目不识丁。唐德宗的时候,皇帝要任命他当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因为他不识字,所以干脆不颁发委任状,而是让宦官直接宣敕任命。后来,他从叛军手里收复四川,按照规矩应该留在当地做官,可是他嫌当地方官太复杂,还要看文书,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皇帝上书,要求改派边疆,再过一过打仗的瘾,真是至死不改军人本色。

        可是,就这么一个全文盲,有一次,也是下雪,他手下的文书们都凑在一起写诗,他听了听,觉得有趣,就对这些文人讲:我是一个武夫,但今天也想写一首。怎么写的呢?“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髇(xiāo)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所谓髇儿,其实是幽州的一句黑话,就是健儿、勇士的意思。整首诗怎么理解呢?我虽然叫高崇文,可是我只崇尚武功,不崇尚文辞。如今我提戈出塞,当了将军。我手下哪个健儿把大雁射下来了?你看那漫天的大雪,不就是纷纷落下的白色雁毛吗!有意思吧?自古咏雪,有各种各样的比法。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岑参说“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高崇文怎么比的?他把雪花比成了大雁的白翎,而且因为被健儿射中了,才纷纷飘落。这个比喻,真有武将的风采。所以,他周围那么多文人咏雪,都没留下来,偏偏留下了高崇文这一首。就因为他这首诗里有生活,还有天分。

        高崇文是个武将,到了孙子高骈这辈,还是武将,曾经建立过收复交趾的大功。而且,又遗传了爷爷的诗人基因,诗写得比爷爷更好。其中最好的,就是这首《山亭夏日》。怎么好呢?

        先看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可能有人会说,这句不就是说夏天树木茂盛,夏天天长吗?这没什么精彩之处呀。这可不尽然。什么叫绿树阴浓?其实不光是指树木繁茂,还点出了写诗的时间。什么时间呢?正中午。为什么是正中午?因为所谓阴浓,不仅仅是说树枝密、树叶多,还指树荫的颜色深。什么时候树荫的颜色最深?就是正中午,太阳直射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也最热,大家都不在外头活动了,都回到屋子里歇晌。夏天本来天就长,再加上不做事,就显得天尤其长吧。

        我们还拿《红楼梦》来举例子。《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给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吃香雪润津丹,王夫人反倒说金钏勾引小爷,不就是因为夏天日长,大家都在睡午觉,贾宝玉找不到人跟他玩儿,才闯下的祸吗?那贾宝玉闯了祸,赶紧逃回大观园,看到的是什么景致呢?《红楼梦》的原文正是:“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想想看,这一大段情景,不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吗?所以这句话貌似平淡,但是观察生活真细致,感受力真强,一下子就把夏天的热、夏天的长都写活了。

        再看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夏天最热的时候,一丝风也没有,树是静的,人是静的,水也是静的。诗题不是《山亭夏日》吗?亭子建在水边,因为静水无波,所以楼台的倒影映在水里,清清楚楚,一动不动,就好像楼台就在水里一样。这个“入”多漂亮啊,不是“楼台倒影映池塘”,而是“楼台倒影入池塘”,让我们都觉得,这水里的楼台和地面上的楼台,不知何者为幻、何者为真了。夏日天长,静水无波,静有静的美。可是,光有静态还是太单调了,缺乏变化。怎么办呢?

        看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就在这一片安宁、一片寂静之中,变化出现了,一丝微风吹起了。既然是微风,诗人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不是自己感觉到了,而是看到“水晶帘动”了。什么是水晶帘?是不是指山亭上悬挂的珠帘呢?这样理解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诗人刚才不是站在水边,看“楼台倒影入池塘”吗?所以这水晶帘,更像是指晶莹透明的水面。本来,池水还是一动不动的,所以倒映在水中的楼台才能那么逼真。可是现在,忽然之间,水面出现了粼粼波光,仿佛水晶帘动起来了,水里的楼台也随之动了起来,这个时候,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起风了呀。这不就是“水晶帘动微风起”吗?夏日正午的微风,本来难以察觉,可是,诗人借助水波的变化察觉到了,这是通过视觉来写风,多微妙呀。

        第三句看见风了,那第四句呢?第四句,诗人又闻见风了。怎么闻见的?“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的边上,种了满架的蔷薇花。蔷薇跟荷花一样,都是夏天的标志性花朵,无风的时候,蔷薇的花香似乎都被锁住了。可是呢,这一阵风来,虽然人还没有感觉到,但是,蔷薇的花香已经被吹过来了,一下子,整个小院都满是沁人心脾的花香。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不正是闻到的风吗?先用视觉来表现风,再用嗅觉来表现风,把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风表现得如此细腻,又如此动人。谁能料到,这是出自一个整日戎马倥偬的将军之手呢!

        整首诗看下来,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这是多美的静物画儿呀,可是呢,静中有动,一阵风来,水晶帘动,满院花香,让人觉得又清凉、又陶醉,真可谓夏日之乐,何乐如之!就算放在文人诗中,也绝不逊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