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任务,框架主题为“父母之爱”,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通过一两件事例展示来自爸爸或者妈妈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在和女儿的短暂讨论时间里,我们还是按照“先研读题目、再选择题材、最后编排结构”的方式,确定具体的写作思路。 研读题目,最重要的是找出题眼,明确作文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女儿很快就找到了本次作文总题目中的题眼,即“爱”,文章的主旨就是要歌颂父爱或者母爱。在一篇字数不多的小学生作文里,想要既歌颂父爱又歌颂母爱,显然承载过多,所以我们讨论后决定,本文选取歌颂母爱。 母爱有很多种,对子女有哺育之恩,有关怀之情,也有教育之德,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同样需要在篇中进行选择。一篇作文想要清楚地表情达意,必须保证情感线索不能多,否则容易混淆主题。在我的提示下,女儿果断选择了教育之德,即重在表达妈妈对自己学习成长的深情付出。 选择题材,重要的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突出主题的多个维度。 明确了作文主题后,我和女儿在选择具体写作事例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 按照老师的布置,要通过一两件事例表现主题。女儿经过罗列亲身经历和仔细比较后,选择了“妈妈带病坚持陪自己上英语辅导班”和“自己英语冲刺班考试名列前三,妈妈欣喜异常”这两件事。但是我在考虑后,却认为这样安排有失妥当。 承载表达主题的具体事例,为了凸显展示效果,增强读者印象,就一定要呈现不同的维度。例如本文的主旨是要表达母爱,想表达母爱的教育之德,那选取的事例就要展示出妈妈的不同侧面,既要有妈妈对女儿的殷切希望,也要有妈妈对女儿的默默支持,这样妈妈的文学形象才会显得有血有肉。这就像一幅油画,不能通体都用单一色调,即使单一色调也不能用一样的明暗度,只有多层次多角度,画作才会被赋予活力。 而女儿选取的两个事例,恰恰就犯了取材单一的毛病。都是妈妈关注女儿参加英语学习的事例,两个事例重复叠加,也就显得视角过于简单,好像妈妈只关心女儿的学习,就显得不近人情,文学形象就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解释,女儿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关窍,改变了事例安排。她最后选的是“妈妈带病坚持陪自己上英语辅导班”和“妈妈鼓励支持自己当服装设计师的爱好”。我觉得很好,既凸显了妈妈对女儿学习的督促,也展现了妈妈对女儿健康成长的支持。 编排结构,重要的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突出自己文章的亮点。 其实上面两个步骤,是所有孩子们在学习写作中都要遵守的规则,真正能够突出写作者智慧火花的,恰恰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小清新”、“小确幸”。 举个比较形象的视觉例子:当你面前有一排修剪得很整齐的小树苗时,你会很难去注视特定的某一棵,因为它们过于规范划一;但当某一棵上被系上了红纱巾,那你会一眼发现,因为它太特别了。 同样的道理,当左右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师传授的基本结构规范作文时,你想别出心裁,就必须在遵守结构的前提下,给自己的文章加上标记。比如某一句别致的结尾或者起首语,某一种特别的序号,某一类只属于你自己的特定词汇,等等,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女儿认为我的想法很好玩儿,就托着腮帮子思考加何种标记。很快,她告诉我,妈妈带病坚持陪自己上英语课时,自己心里难过得想哭;而当自己亲手做好晚礼服给妈妈看时,两个人很高兴,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于是,我们明确了这样安排结构:两件事例,选用别致的结尾句,通过比喻手法烘托出母爱的不同意境。最终,女儿采取了通感的手法,赋予不同场景中的母爱以不同的味觉。母爱可以是咸的,也可以是甜的。这个标记就很有意思了。 下面就是女儿自己写出的这篇作文《母爱的滋味》。根据老师的批改,效果还不错,得到了比较高的分数(总分30分)。 我觉得这堂父女之间的小小写作讨论,启发女儿今后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文章添加个人印迹,是她得到的一项主要收获。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爸鼻马迷”不见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