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114作文讲义(五)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写作解读(五)  重在有“我”
01  学情反馈
目前,不少同学还停留在别人阶段,写的大多是Ta人的事情或经历,很少写“我”的经历或体验,缺少自己的声音。
有的同学作文,开头、结尾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基本上是在写他人成名的过程或励志故事,谈别人的经历中蕴含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明摆着的道理是没有必要翻来覆去论述的。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都是正确的废话,含分量不高要想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得高分,就不能只写“别人”,一定要有“我”的经历、体验或感悟,显现出“个性”。
言以蔽之:好文章,要有“我”!
如何在文章体现出“我”来呢?两句话:
我的思想,要大,要远,要壮志凌云。
我的行动,要小,要实,要点滴积累。
作文,是要刷存在感的,要记我事,写我心,要有我的参与,表达我的想法,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02  材料有“我”
不要选择“嫩幼”的材料。我们是高中生,思维要有深度,体现出自已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能停留在十三四岁的层次上。比如写老师,还大写特写挑灯夜战地奋斗、开车送我去医院、帮我解决纠纷等等,这些是真事,很多老师确实也这样在做,但从高中写作要求来说,就不够新颖。如果没有非常好的细节描写,这样的老题材就不该选用。
当然,你如果观察得仔细,可写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同一页PPT上的同一句话,第二天的展示中和第一天有所不同,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把这具体变化的词句写出来;能够体现班级特征和精神风貌的事件,比如上次联欢活动中寝室表演的节目;发生在同学之间触动自己的事情,比如12月29日那么多人没写作业被老师愤而训斥你作为当事人的感受;一个口头的提问换来老师一篇长达千字的回应文章;老师们上课的口头禅和习惯性动作各有什么不同,等等。
这些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你写出来,就是“我”的独一篇,而不会与别人雷同。
比如下面这段写“老孙”的话:
老孙教数学,很用功。晚上总能看到他在草稿纸上写来写去,经常一两个小时保持着一个姿势,不抬头。老孙笔力强劲,我经常能从背面读他正面写的内容。力透纸背这个成语在老孙这里可以当作写实用。他笔迹重,正好与身材相一致。老孙体重大约170斤,特别壮实。肩膀宽厚,手臂粗壮,除了肚子没有肌肉线条以外,身体其余部位肌肉都非常有型。强健的身体得益于他读大学时的练武习惯。老孙讲话带有较浓的安徽北方口音,语速较快,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发音较重,他的语言与他力量型的体型竟也一致。
老师们在命题时也有“我”的选择。比如写母爱,年级不同,要求不同,出题也不同。小学阶段可能就直接让学生以“我的妈妈”为题目写;初中可能侧重于情感的体验,要你感受妈妈的爱,命题可以是“沉甸甸的母爱”;高中则不仅要感受母爱,还要报答母亲,还要推己及人,由母亲写到世界,体现出胸怀和境界,题目可能变成“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卷高考作文标题)。
比如《烂香蕉的滋味》(节选于《中学生阅读》)一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节选一段供大家品鉴: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这就是“我”的感悟:成熟的不仅仅是香蕉,还有“我”,“我”在走向成熟,真正理解并接受了母亲一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这一感悟因为烙上了“我”的印记而真挚、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这也启示我们,即使是人人都在写的命题,在拟题上也应体现出“我”不同于他人的独有感触,“让人一读就知道这是你写的文章,而不是他写的文章”。
有心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老孙》《大牛》《怀念叔叔》等文章,看看老师是在选择材料上是如何取舍的。
03  情节有“我”
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故事情节的设计与众不同。
比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前面一直按照“生病——病重——病危”这样的常规发展趋势在走,而常春藤的叶子也是顺着“较多——稀疏——几片”在变少,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必然是要落光最后一片叶子变成“无”,琼珊也应该是由“病重”到“病死”。但小说最后的情节却不是这样。这就体现出欧·亨利情节设计上的特色!
考场千字文,不同于中长篇小说,它讲究的是尺水兴波,曲折生动,出人意表,因此必须对故事情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的成长经历,生活求学,衣食住行,有很多是相似的,城乡差别也不是很大。作文要的不是这种“相似”,而是你的“特殊的经历”!能够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肯定是“我”不同于别人的东西。
影视剧中经常有一种情况:
片首是一把刀或枪,如果在电影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这把刀或枪若不被人拿出来派上用场,观众心里始终都惦记着这个画面。
作文也要安排这样的刀或枪,来抓住读者,使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心时时跟着你走!要想考场作文达到这样的效果,平时必须用心设计!
仍然以《老孙》那篇文章为例,请看下面的段落:
老孙书教得好,我不以为奇,因为我身边的好老师有很多,况且我自己也不差。(不过,我认为真正成就老师的,是学生)让我佩服的是,老孙育人也育得很好。一个整天和数字打交道算来算去的人,竟然对“人学”也研究得那么深透,这就非同小可了。记得朱军主持《艺术人生》时,经常把嘉宾搞哭,把观众逗笑。老孙也有这个本事。他经常把学生说哭,而且哭得稀里哗啦,感动得恨不得回到娘胎里再重生一次。
04细节“我”
一般说来,记叙文(小说)有两个方面的描写,一是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社会状貌,推动故事发展等;二是人物描写,比如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等,通过人物本身来表现其形象。
请看下段: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语段节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段环境描写,既暗示了主人公的画家身份,又暗示了她们生活的困顿,还导引了人物的出场。
描写的方法有多样:正面、侧面,细描、白描等要能灵活运用,特别强调要有细节描写。不夸张地说,叙事描写如果没有细节刻画,不可能成功。如果说故事情节是骨架和肢体,那么细节就是筋脉和肌腱。
例如下面一段: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这是原文情节,要是你写,你将怎样设计呢?来一段你的设计吧。
再选一段: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