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要注意加强记忆 阅读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且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注重记忆,就达不到预定的目的。记忆又是检验阅读效果的重要标准,读懂了,记住了,读书才算是有成效。那么,该怎样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呢?下面就围绕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看法跟大家聊一聊。 读书,要带有明确的目的。记得我大学时期的一位朋友,是个典型的“书痴”。不管什么光景什么场合,只要遇到他,一定是在看书!而且他看书看的很杂,今天是佛洛依德,明天是卡夫卡,过两天又换成了村上春树。但是,我要说但是了,他不仅公共课成绩平平,连讲求文笔的中文系专业课也是差强人意。后来,我才逐渐发现,他看书只是图个热闹而已,只记得某些精彩的片段,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白白浪费时间却没什么实际的提高。 所以,阅读之前一定要目的明确!阅读前,最好带有一定目标。比如说,你觉得自己记叙文的水平有待提高,那就不妨挑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书来读,从中品评人家作者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法;你写景写物的水平不够,那就可以找一些名家的游记或者散文来读,从中接触文学大家的写作顺序和技巧。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提高注意力,经过自觉的努力去记住文章的内容,这样有助于自己读过之后能够清楚地回想起来,这就形成了心理学中提到的“有意识记忆”。这个所谓的“有意识记忆”,好就好在能够促使大脑积极、主动地去记忆读过的内容和你想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要想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就得带着任务去阅读。 读书,最好能大声地朗读出来。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些西方电影中总是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出了名的作家总会在一些书迷齐聚的场合里当众朗读自己著作的精彩章节。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才意识到,其实大声朗读书籍,有助于加强自己对于书籍的理解。通过一边看,一边念,一边听的方式,眼、口、耳三种器官同时积极运作,也就可以使文字通过视觉、听觉两条渠道进入大脑,引起比较强烈的刺激,提升记忆和理解。 再比如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我们这些中层干部还需要经常去向上级领导口头汇报工作思路。这并不代表领导懒,而是因为“听汇报”的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写在纸面上的字是死的,但一经口头表达,其中的意境重点也就有了明显的区别,效果自然不同。 读书,一定要积极思考。其实,我们读书最怕的就是不求甚解。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每部书籍都是由人写的,每个写书的人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都存在局限。如果你不管不顾地只管看书,却没有进行分析思考,那就成了真正的“书痴”,脱离实际贻笑大方。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做好认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经过了分析思考,文章才会在脑子里留下清晰的印象,经久不忘,手到擒来,再也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哀叹。 有专家做过一场专门的实验。同样一组学生,识记十二个单独的汉字,需要复习十六次才能完整记忆灵活运用。但识记四百八十个字的诗歌,只需要复习八次就能成功。为什么呢? 字与字之间没有意义联系,你只能靠死记硬背,所以记得慢;而在诗歌中,字与字之间形成了意义联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所以才记得快。所以说,只有通过积极思考,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记忆。 读书,最好能做一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的记性再好,在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籍之后,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记忆混淆、逻辑混乱的情况。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做一做读书笔记。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回忆钱钟书先生的研究经历,钱先生每读一本专业书籍,都要提笔认真地做读书笔记,方便自己的分析归纳,便于形成今后属于自己的资料库。据说,钱先生过世之后,留下的中英文笔记足有厚厚的两大箱!文豪的产生的确需要天赋,但文豪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刻苦和钻研。 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做读书笔记未必都必须一笔一划地辛苦劳作,也可以借助平板电脑、云笔记这些先进载体进行。我比较喜欢的学人万维钢先生平日就非常注重资料收集。他每天坚持将看书浏览网络信息收集到的有用信息都及时上传到云笔记中,需要写作的时候再根据目录树快捷下载。因为有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也才有了他涉猎诸多领域的辛辣点评。 聊完了上述这些内容,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在平时有效地督促引导孩子高效地阅读,培养阅读目标,大声朗读,积极思考,做读书笔记,相信孩子的阅读一定会卓有成效,受益无穷。 |
|